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盜掘仍是中國地下文物安全重要威脅

  • 發佈時間:2015-06-08 09:19:21  來源:新華網  作者:趙洪南 徐揚 張逸飛  責任編輯:張明江

  眼前40多平方米的遺址區內,十幾處被盜掘的古墓大坑連著小坑,用“體無完膚”來形容被盜挖後的遼寧朝陽半拉山積石冢並不為過。兩件存世稀少的紅山文化陶人頭像和石人頭像,竟是盜墓之後的意外發現。

  2014年9月,因盜墓分子多次盜掘破壞,考古人員開始對朝陽市龍城區召都巴鎮尹杖子村半拉山頂部的積石冢進行搶救性發掘,兩件先人頭像就被遺棄在已被盜掘的遺址內。

  此外,中國警方近日破獲了一起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盜墓案,繳獲文物1168件套,抓獲犯罪嫌疑人175人。其中紅山文化的代表圖騰玉豬龍、元代牡丹龍紋金釵等追回的文物是首次發現,填補了多項中國考古的空白。

  一些專家認為,盜掘古遺址、古墓葬,盜竊田野石刻,仍是中國文物安全的重要威脅。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曾表示,佔不可移動文物總量46.59%的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很多地處偏遠,人跡罕至,安全保護的任務重、難度大。

  對兩件紅山文化陶人頭像和石人頭像,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新全有著失而復得的複雜心情。“盜墓賊並不識貨,”李新全説,如果被破壞或是盜走,損失將無可估量。

  “這兩件文物為進一步認識紅山文化人體雕塑技術和有關祭祀禮儀提供了新資料,同時也讓紅山文化分佈的範圍有了新的定義。”遼寧省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紅山文化研究專家郭大順説。

  紅山文化是位於遼寧西部距今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文明之一,曾發現近千處遺址。

  在考古專家眼中,盜挖一座古墓,相當於了破壞了一段中國文化的基因序列。“不光是文物被盜走,墓葬中的易損物如衣服、紙、竹簡等也都會被破壞,這對研究文物所處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是個巨大的災難。”郭大順説,正規的文物考古發掘前,必須對墓葬進行整體考量,分析墓葬的規格、形制以及隨葬品分佈等諸多因素, “但盜墓者全然不顧,亂挖一氣,甚至還故意破壞。”

  郭大順表示,對當地歷史了解得不深不透,對文物分佈範圍勘查不全面不徹底,導致地下文物保護常常陷入被動局面。

  李新全還指出,中國的文物保護技術還很落後,一些文物一觸即碎,保護難度極大。只有在技術力量能夠切實保護現有的文物遺址遺跡後,才有可能去討論主動發掘的問題。

  朝陽市龍城區文物管理所書記李道新介紹,曾被盜墓賊洗劫的朝陽半拉山遺址,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主要依靠村裏承包這片山的兩個農民,他們基本上在義務進行保護工作。

  這是中國眾多地下文物的保護實際現狀,大多陵墓散佈在遠離市鎮的曠野中,點多、線長、面廣、範圍大,保護難度大,盜墓現象較普遍。用“人防”的手段來防止盜墓,難度很大。

  近年來,中國各級政府加大了對文物安全的投入,一大批國保單位建設了安防、消防和防雷安全工程,安全防範條件得到良好改善。文物部門與公安部門聯動辦案,也成為當前打擊文物犯罪的有效方式之一。

  2006年,“地波探測報警系統”在咸陽西漢平陵及陪葬區的應用,使平陵成為使用高科技手段進行保護的帝陵,這改變了田野文物保護僅靠人工巡查的被動局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