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85後姑娘愛木雕藝術:做上百件木雕只玩不賣

  • 發佈時間:2014-10-09 09:21:0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劉傑和絕大多數85後女孩不一樣。週末,她會從浮山後開車跑30多公里到城陽北,在一個木工廠裏耗上大半天,學習木雕、自己做木工活。木工廠蚊子奇多,隔著衣服都叮人,一天下來身上怎麼也得七八個包。這裡沒有香水、沒有美食,只有木料、木工刀和粗線條的工人,但劉傑每個週末都會來。她不是做工賺錢,而是全憑興趣愛好。她的愛好與一般女孩相比很另類,但她有不一樣的匠人氣質。

  走近匠人

  85後姑娘偏愛“木雕”

  劉傑在煙廠工作,做包裝設計師。但她的愛好是有幾千年曆史的中國木雕工藝,她把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都放在了上面。

  “週末她都會來,有時候下了班也來,一週來三四天。”劉傑的師傅、城陽這家木工廠雕刻師王紅義説,精雕數控機床出現後,手工雕刻被成本低廉的機器雕刻擠壓,現在從南方到北方,木工雕刻師越來越少,想傳手藝都難,“劉傑這樣純愛好的年輕人真少,她還是女孩,更少見了。”

  據介紹,所謂木雕是雕塑的一種,在我們國家常常被稱為“民間工藝”。木雕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在我國的工種分類中為“精細木工”。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品種。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做材料雕刻。正因如此,手工雕刻硬木是一個辛苦的差事,不要説女性,男人做都不輕鬆。

  “兩年前我接觸到木雕,感覺特別喜歡,和我大學學的也有共通之處,就這麼成了最大的愛好。”劉傑説,2008年她畢業于黑龍江建築學院,主修的是藝術設計,畢業後進入了南方的精雕公司。所謂精雕,就是數控機床機器雕刻,劉傑的工作是設計、編程,做的産品主要是貴重金屬上的雕刻:紀念幣、紀念金條。2010年,劉傑又到了招遠的黃金企業,離山東青島老家更近了。“我當年還給山東青島啤酒節設計過紀念幣呢。”劉傑説,虎年、兔年、龍年的紀念幣都是出自她的設計。

  長期從事精雕設計,很自然的,劉傑接觸到了中國傳統手工木雕,從此欲罷不能。“開始沒有人教,就是自己雕一些小東西。”劉傑説,後來她更是發現機器雕刻根本不能取代手工雕刻,特別是一些細節的刻畫,一些神來之筆,還有特殊木料的隨形雕刻,“手工雕的東西有魂兒,這是機器很難做到的”。這讓她有了找師傅學習傳統木雕技術的想法。

  兩代手藝人QQ群“結緣”

  2013年,劉傑回到山東青島工作。在這個行業,精雕設計師是稀缺資源,特別是科班出身的,所以劉傑跳槽很容易,“基本上不用去找工作,是用人單位來找我們。”她笑著説,回到山東青島家鄉,有了不錯的工作和收入,她更有精力把更多時間用於木雕研究了。

  2013年8月,劉傑在一個木雕愛好者QQ群裏認識了王紅義師傅,兩個人聊得很投機。後來得知都在山東青島,劉傑就成了這家木工廠的常客、“不拜師”的徒弟。她經常來學習、請教,後來也把她的想法加進來,和王師傅合作一些作品。

  記者和他們的談話中明顯能感到,王紅義和劉傑雖然差了只有10歲,但是兩個人是狀態不同的兩代匠人。王紅義出生於木工世家,父親、祖父都是木工,自己中專又學了美術,後來去木雕名城東陽拜師學手藝,3年不領工錢,跟師傅做活學藝,直到24歲自己出徒獨闖江湖。他依然記得師傅的嚴厲和學藝時的單純。但出徒後,王紅義馬上感到了學藝的價值,2005年前後,他在濟南的工廠裏,一般工人一天只有20元到30元的工錢,而他能拿到70元到80元,是別人的3倍。如今雕刻師更是稀缺資源,一個月工資拿到8000元到2萬元都很常見。

  劉傑鑽研木雕全憑興趣,但勁頭比起王紅義的其他徒弟一點不差,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花在上面。“我自己的工作還不錯,收入高、工作時間固定,這是學手藝的前提。”劉傑笑著説,她認識的很多年輕手工愛好者都是這樣的情況,“以工作養愛好”。“王師傅教了我很多,毛坯刀、修光刀的用法,最近又教我絲翎檀雕,這是很高級的工藝了。”劉傑説,王師傅教她都是義務的,這讓她很感動也很感激,她認為,這就是手藝人之間特殊的友誼,“匠人都有性格,脾氣對路才能一起做事。”

  做了上百件只玩不賣

  “我家人對我的愛好都很支援,朋友們也是。”劉傑説,學習木雕這2年來,她做了差不多上百件東西,有木牌、有挂件、手串,最大的是和王師傅合作的百子圖。百子圖取自於“文王百子”的傳説,也是民間最常見的民間畫。但是無論作畫還是雕刻,都因工作量巨大而讓人望而卻步。劉傑和王師傅合作的這個百子圖有2.2米長,0.58米寬,找木料就找了1個月,後來是用貨車運到工廠的,先是開料、後是做粗坯,最後3個人一起動手雕刻,足足忙了半年才完工。“這是費的時間和精力最大的一個作品,做完以後感覺自己水準提高了一大截。”劉傑説,現在機器雕刻盛行,手工雕刻更加珍貴。在匠人圈裏,低價的白木一般沒人做手工雕刻了,“只有好的紅木才值得做手工雕刻,至少花梨木以上吧。”

  劉傑告訴記者,她做的東西自己留著的多,送家人朋友的多,幾乎不上市交易。“有的愛好者專門開淘寶店賣東西,但我做的不賣。”劉傑説,100多個作品中只有三四個被人求著買走了,剩下的都自己留著或送人。“有時候手頭緊了,朋友結婚我就不封紅包了,花一個周刻個東西送過去,結果朋友更高興!”她笑著説,她最初的作品刀工還很稚嫩,並不是好作品,但是送給朋友們,對方都很高興。“做個吊牌挂在車上,他們會很自豪地給別人説這是朋友親手做的。”劉傑説,這就是手藝的魅力。

  半小時只完成幾筆

  記者採訪的當天,劉傑正在和王紅義師傅做活。這是王紅義師傅接的一個大活:給別人定制的“國色花香”木雕牌匾。這個牌匾已經做了2個月了,還是在粗坯階段,記者趕到時,劉傑和王師傅正在伏案雕花。

  這是一個最普通的木工車間,簡單的工作臺,到處是工具和木料。在這個“花開富貴”的牌匾上,放著一排大小各異的刀具,有十幾把之多,一大半的花已經雕了出來,王師傅指導劉傑用一個弧形刃口的雕刻刀雕刻山石。“不但花要雕刻得美,山石也要把陡峭的樣子雕出來。”王師傅説,看到劉傑用小錘敲擊雕刻刀的力氣有些大,他又趕緊提醒,“不要鑿得太深,要淺一些,淺了還能加深,但深了就不好改了。”他説,民間有句行話説,“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復肥”,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劉傑告訴記者,手工木雕的流程要先畫創意稿,再用墨線勾畫放大到木材上;然後進行粗坯雕刻,把大體的結構完成;再就是用薄刀去除刀痕鑿垢,這是修光的工序;最後就是細砂紙打磨,然後著色上光了。

  “純手工耗時特別長,花一兩年做一件東西很正常,有時候下料就要用一個月。但正因為這樣才更珍貴。”劉傑説,她深愛木雕,正是因為木雕獨特的魅力:木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圓刀排列、平刀切削…… “木雕的魅力是其他材質的雕塑無法達到的。”她笑著説。記者採訪的半個小時裏,劉傑只完成了山石雕刻的幾筆而已,這樣耗時、耗心、耗力氣的活兒在她卻是一種享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