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繞不過去的“栗憲庭”
- 發佈時間:2014-08-30 01:43:24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畢武英
8月23日,原本曬著各種展覽、心情、甚至世界各地旅遊風景的藝術界微信朋友圈,被一條消息刷屏,被譽為當代藝術“教父”的栗憲庭被“請”去警局,連同“請”去的還有一些以其名義設立的基金會所舉辦的某“影展”近十年的資料。第二天,栗憲庭安然回家,但關於他的話題,在微信圈中久久不能平息。
在藝術圈外,栗憲庭很少被人熟知,但在藝術圈內,人們都尊稱他為“老栗”。
老栗1949年出生於吉林,今年65歲,他個子不高,頭髮很早就已經花白了,很多年他都留著鬍鬚,近些年鬍子也開始變得銀白,這讓他更加容易混跡于普通人當中,而他自己也很想在宋莊小堡過著和當地村民同樣含飴逗孫的悠閒生活,然而這似乎並不容易。白天,他的家似乎永遠都不屬於自己,客廳中總有各種各樣的人坐在那裏喝茶、聊天。這些人當中,有現在已經很知名的當代藝術家“大腕”,也有初出茅廬的藝術院校學生,還有媒體、收藏家、企業家。“老栗”為他們泡茶,常常很少説話,但只要他在,哪怕是靜默,人們也覺得自己觸碰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最核心力量,因為“栗憲庭”是中國當代藝術繞不過去的一個名字。
上世紀70年代末,栗憲庭從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畢業,在《美術》雜誌做編輯。當時被禁錮多年的藝術開始萌芽,這本雜誌吸引了眾多目前已經很知名的藝術家、評論家的關注,其中包括水中天、賈方舟、郎紹君等人。這些評論家在《美術》上撰稿,有媒體報道:“這些評論家不僅介紹活躍于美術學院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也介紹了‘星星畫會’這樣的非學院藝術家,吳冠中、袁運生、尚揚、何多苓,以及雲南畫派和傷痕美術都是這個時期的受惠者。”
“星星美展”最初由黃銳、馬德升、鐘阿城、曲磊磊、王克平、嚴力、薄雲(李永存)、李爽、毛栗子、楊益平等人在1979年春天發起。參加展覽的人很多都不是藝術家出身。嚴力剛學了兩個月的畫。劇作家王克平連畢加索都不知道,但就是他,後來被公認為最能用作品代表情緒化聲音的藝術家,在第一屆“星星美展”時,他拿出了三十件木雕,其中一件叫《沉默》的木雕一直被美術評論家當作“星星美展”的標誌性作品。那些作品的表現手段是自由的,是我們從未看到過的。展覽像原子彈炸到中國藝術界一樣。後來,“星星美展”被認為是中國當代藝術的起點。
1980年,栗憲庭采寫了《關於“星星”美展》的報道,這是對星星美展最早的一篇報道。1983年栗憲庭離開《美術》雜誌。1985年,一批年輕批評家比如范迪安、費大為、朱青生等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的“85新潮”,其中包括藝術家王廣義、黃永砯、張培力等人。而栗憲庭在助力“85新潮”的《中國美術報》中擔任編輯,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動者之一。
1989年底《中國美術報》停刊,很多藝術家開始匯集在北京圓明園,成為自由人的栗憲庭常常去圓明園觀看藝術家們創作作品,並撰寫了大量文章。這些對中國當代藝術家、藝術作品的介紹被刊登在香港等地的雜誌上,成為外界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窗口。
《三聯生活週刊》主筆舒可文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這個最艱苦的時候堅持推介藝術家的人首推老栗,甚至在一些藝術家的心目中,老栗是唯一與他們廝混在一起的人。那時候老栗的家可以被視為各地年輕藝術家的驛站,幾乎每天到他家吃飯的人都是不可預測的,吃完飯留宿在他家床上、沙發上、地上的人同樣不可提前估計,是隨時的。方力鈞、岳敏君、楊少斌等現在的成名人物盡在其中。在一個煙霧繚繞的日子裏,美國作家安德魯·所羅門來訪,在他采寫的文章中,第一次以中國當代藝術的‘教父’這個稱號把老栗介紹給西方”。
上世紀90年代初,栗憲庭將中國當代藝術介紹到香港漢雅軒畫廊、澳大利亞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地,並將中國藝術家首次帶入威尼斯雙年展,引發國際社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
之後,圍繞著栗憲庭及他所推薦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解讀窗口和視角自此打開,從這個窗口,王廣義、方力鈞、劉偉等走向了世界舞臺,而栗憲庭也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無法繞開的一個名字。
2008年之後,西方藏家拋售曾經炙熱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中國當代藝術從巔峰沉入低谷,各種關注的視角從當代藝術周圍散去,甚至繞道而走。但栗憲庭的家卻和之前一樣總是圍攏著各種各樣的人,因為在他們心中,這裡離中國的當代藝術最近也最真實。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