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藏家感悟 紫砂壺的“鑒”與“賞”

  • 發佈時間:2015-06-17 09:46:00  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喜歡紫砂壺的人,無論是出於收藏、欣賞、使用目的,還是投資升值目的,總要走進市場。進入市場,就會看到琳瑯滿目、品類繁多的紫砂壺,有的幾元十幾元一把,有的十幾萬幾十萬元一把,價格有天壤之別。真正的投資者面對傳世名壺和當代名家作品,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哪些是真品?哪些是假貨?辨明真偽的標準和方法是什麼?

  人們都希望自己購買的紫砂壺物有所值,最好是物超所值。但是一旦花了買真壺的錢卻買了假壺,一切便成為泡影。如果是屢屢上當受騙,那麼不僅會使收藏者在經濟上蒙受損失,而且極易動搖乃至摧毀他們的收藏信心。因此,買真不買假,是收藏者投身紫砂壺市場並取得成功的大前提。

  與瓷器等其他文物的鑒定相比,紫砂壺的鑒定有其獨到之處。但大致來説,模糊的成分較多,科學的判定較難。這是因為:

  第一,與瓷器、青銅器等相比,紫砂器製作歷史短,産地、原料單一,鑒別起來有一定難度。紫砂壺出産于江蘇宜興的地方窯,屬於民間手工業。這種行業多是子承父業,師徒傳承,夫唱婦隨,個體小作坊規模而已。除在壺上鐫刻字畫外,不需要多種工藝的合作和工序上的流水作業,整個製作過程都由一人操作,造型設計全憑個人愛好而定,“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係》)。由於始終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生産,也未能統一器型、統一尺寸、統一落款,各自為政,各展風采,各具特色,造成作品雖屬同一時代、同一地區,但個體之間差異極大。具體到每一個朝代或時期,並沒有足夠的作品數量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它的整體面貌和變化規律。這些方面,從方便鑒定的角度看,都無法與明清以來的官窯和民窯瓷器相比。因為瓷器燒制産量大,遺存至今基本上有其軌跡可尋,從古至今眾多的學者給予充分的研究,其生産面貌和工藝特徵十分清晰,並遺存有數百萬件以官窯瓷器為代表的典型器可供參考。作為一種整體上缺乏規律性的文物藝術品,紫砂壺的鑒定無疑具有很大難度。

  第二,自明末以來,有關紫砂壺的記述和文獻極為稀少,近幾十年來地下考古發現有明確紀年墓的器物也只有零星的幾件。出土器,可根據墓葬紀年和同出器物的年代得出結論。各博物館收藏紫砂壺數量不多,沒有爭議的標準器更是少得可憐。這與民窯産品整體數量受限制有關,也與紫砂器在歷史上沒有受到社會高層特別重視有關。雖然清代一些皇帝比較喜歡紫砂器,北京故宮博物院迄今還收藏著一批當時製作的紫砂器,但這些紫砂器無論從數量上説,還是從受皇家重視程度上説,都無法與同期景德鎮瓷器相比。這種情況,也給紫砂壺鑒定增加了難度。

  第三,紫砂壺鑒定的科學性比較薄弱。歷史上,雖然流傳下來諸如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係》和清代吳騫的《陽羨名陶錄》等有關紫砂壺的著述,但它們都沒有科學地、系統地論及紫砂壺的鑒定方法。近二十年來,隨著新一輪“紫砂壺熱”的興起和發展,紫砂壺資料整理和研究工作也達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繁榮程度,全國各地的文博專家、收藏家和宜興紫砂藝人一起投入到紫砂壺研究工作中,有關圖錄和著作出版了上百種,它們填補了許多研究空白,解決了許多有關紫砂壺史和紫砂壺工藝的疑難問題,一門“紫砂學”正在形成;然而,截至目前,專家們對於名家署款的紫砂壺尚未能夠提出十分科學的鑒別標準,在此方面仍然處於探索階段,影響了紫砂壺整體研究水準的質的提高。這樣的研究水準與瓷器特別是官窯瓷器的研究水準相比,差距比較明顯。缺少科學、系統的鑒定理論的指導,是紫砂壺鑒定工作的又一個不利因素。

  第四,歷史上出現過大規模的高手倣古活動,高倣品很多。民國初年,上海的一些古董商人重金延聘宜興制壺高手,不惜成本,不計時間,精心仿製歷代名家作品。裴石民、顧景舟、王寅春等高手都是當時古董商的座上客。這批倣品均源於名家舊器實物,製作水準很高,在工藝上甚至還有超過原作的地方。若不談歷史價值,其藝術上的成就則是應當肯定的。就是現在一些博物館收藏的名家名壺,或者已被社會公認的原作真品中,是否就有當時精美的仿製品,也是值得考察的。約百年前製作的這批高倣品大量遺存至今,又給紫砂壺鑒定工作帶來一大困難。

  正是由於紫砂壺在常規鑒定上存在諸多困難,因此不能僅僅從微觀角度認定其價值,而是要重點研究它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品位,通過宏觀把握積累鑒賞經驗,在實踐中得到最接近真理的結論。既要認準每一個部件,又能在大的方面、整體氣息上感覺對頭,做到微觀與宏觀有機結合地鑒賞,優秀的紫砂壺收藏家往往具備這樣的本領。從宏觀上把握,就是從本質上把握,而善於在宏觀上準確把握的收藏家和鑒賞家尤為難得。一把壺,拿到眼前仔細鑒別,所有的部件、所有的具體方面幾乎都沒有問題,但它卻是贗品,因為“沒有問題”的都是現象;反之,一把壺,整體氣息上感覺對頭,即使在某個具體方面對不上號,它也不一定是贗品。

  對紫砂壺價值的鑒定,涉及文物藝術品“鑒”與“賞”的問題。一種觀點認為,鑒定是手段,欣賞是目的,鑒與賞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會鑒定,分出真偽優劣檔次,才有欣賞樂趣。無收藏知識,就談不上鑒定,更不會有收藏者獲取獵物後的享受。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鑒與賞是認定文物藝術品價值的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鑒是鑒別文物藝術品的真偽、優劣,這就需要對文物的起源、演進、材質、工藝技法、造型紋飾等有一定的了解;賞則是對文物藝術品的把玩、賞析,主要從美學的視角來評價文物藝術品的藝術價值,並結合歷史學、民俗學及科技史等深入觀察,綜合考證。如此,方能解決長期以來困擾收藏者的難題——避免買到贗品,避免收藏贗品。這後一種觀點對紫砂壺價值的鑒定啟發尤大,特別是應該強調“賞”的重要性。沒有對紫砂壺進行長期的、深入的、綜合的把玩和賞析,就難以超越技術層面的鑒別,難以掌握“壺性”。孔子説“玩索而有得”,這句話值得深思。董其昌在《古董十三説》裏説“玩古董有卻病延年之助”,只要心胸悠暢,神情怡然,是可以達到這個效果的。他又説“古董非草草可玩也。先治幽軒邃室,雖在城市,有山林之致”,這實際是説玩古董作為一種高雅的欣賞活動,需要一個與心境相適應的好環境。以往的紫砂壺收藏家往往重“鑒”輕“賞”,有實物而無視角,有知識而無感覺,有經驗而無理念,有壺內功夫而無壺外功夫,影響了他們對紫砂壺價值鑒定水準的提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