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收藏應以作品品質為依歸
- 發佈時間:2015-03-09 04:31:20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郭偉瑩
收藏大勢
“你這把壺,連最起碼的出水都不順暢,怎麼能稱得上是名壺呢?”
日前,在畫家陳華的工作室裏邊,收藏家高鵬飛先生的一席話引得滿堂歡笑。高鵬飛是一位玩壺的老手,他手裏拿著的這把“倣古壺”,據説是另一位朋友花了幾千塊錢買來送給陳華的,“很可能是名家壺”,結果被高先生當場指出了破綻。
當前,紫砂壺已經成為國內高凈值人群談論最多的收藏門類之一。以2008年的中國嘉德秋拍為肇端,紫砂壺成為一個專業的細分市場板塊在中國內地也已經有8個年頭。受藝術品市場整體行情及宏觀大環境影響,去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雖然沒有像往年出現千萬元級別的成交紀錄,但是,一些藏友對紫砂壺的未來價格行情依然滿懷期待。
發端
“顧景舟熱”拉動投資升溫
從2010年開始,伴隨著一股“顧景舟熱”,國內資本市場掀起了對中國傳統紫砂壺的狂熱追逐。
此後連續四年,國內拍賣市場上均有千萬元級別的紫砂壺成交。收藏者較為熟悉的是,制壺大師顧景舟和藝術家吳湖帆合作的一把“相明石瓢壺”,在2010年拍出了1232萬元的高價,創下單把紫砂壺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成交紀錄。2011年12月,顧景舟所制的另一套“提璧組壺”在北京保利以1782.5萬元刷新紫砂拍賣的世界紀錄。2013年6月,北京保利推出顧景舟和吳湖帆合作的一把“寒汀石瓢壺”,以1495萬元在單把壺成交紀錄中再創新高。
“顧景舟熱”對中國的紫砂壺市場,發揮了強烈的傳導效應。在景舟成交價格指數的拉動下,一批在世宜興紫砂名家名作的市場價格,也直線飆升。根據一些媒體的報道,像徐漢棠、汪寅仙、顧紹培、何道鴻等當代名家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也已經被炒到了數百萬元一把。
“從一般交易來看,業內所稱的國家級大師的作品,目前的價格已經普遍可以去到幾十萬元一把,而省級大師的作品也要幾萬塊。”近年來密切關注紫砂壺市場的高鵬飛對記者説,有些制壺人的作品,價格已經脫離了市場正常發展的水準,也開始不為購買者所接受。
市場行情的看漲,直接拉動了宜興陶瓷行業的迅猛發展。據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早前統計,整個宜興的紫砂作坊已經突破1萬家,有技術職稱的制壺師傅約有5000人,其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接近1000人,而省級大師50人,國家級大師19人。
在全國,以經營紫砂壺為主業的生意人可以説數以百萬計。在廣州芳村、沙溪等專業的茶市場,幾乎每一家賣壺的檔口,都擺有各種各樣的紫砂製品出售。而在一些高端私人會所,紫砂與繪畫、雕塑、瓷器等其他藝術品一樣,是每家場所必備的展品和玩品。
實際上,目前流通到市場上的紫砂壺並不只是來自宜興當地,還包括散落在全國的其他地區的制壺工藝師,如果把其他地區的紫砂壺製作工藝師也算進來,這個規模可能要數以萬計。到底什麼樣的師傅製作的茶壺更值得收藏?從投資的角度,應該如何去判斷不同作品的市場價值?已經成為許多初入門的收藏者迫切需要攻破的課題。
有業內人士指出,由於前幾年發展的速度太快,所以這些年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譬如大師代工的問題,以職稱定價格、價格虛高的問題等,不僅損害收藏者的利益,也影響到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評判
抓作品應對代工等問題
在行內,帶紋飾的壺叫花壺,不帶紋飾的稱光壺。高鵬飛收藏的紫砂壺,多以光壺為主。
這一特殊的愛好,反映的是他有別於常人的一套價值判斷標準。
高先生出生在一個收藏世家,當他還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就在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下進入了收藏圈,可以説見證了當代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全過程中。從2000年開始,他就頻繁遊走于各大拍賣行,對中國書畫、油畫,和陶瓷、青銅等雜項均有深入了解。
在高鵬飛看來,紫砂壺作為一個市場細分板塊的崛起,與中國整個藝術品大盤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任何一個行業,在其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的時候,都必然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紫砂行業自然概莫能外。
紫砂壺行業目前所存在的大師代工、價格炒作和以職稱論價等問題,在其他行業也廣泛存在。譬如在書畫藝術界,某些名畫家找學生代筆的現象一直是公開的秘密,甚至近年代一些國畫大師也曾經有過代筆的醜聞。而價格炒作、職稱論價的問題在書畫行業就更加嚴重,在一些地方,藝術家為一個美協的職務爭得“頭破血流”,原因就在於有了這個位置,他的作品就可以在市場上賣更高的價錢。
“其實這些問題,反過來想,跟我們收藏者也有莫大的關係。”高鵬飛説,一些名不符實的作品所以能夠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得到了購買者的擁護。如果我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欣賞水準沒有提上去,這些低層次的作品永遠都會充斥市場。
高鵬飛認為,只有當購買者有了自己獨立的價值觀和足夠的審美能力,才不會在市場上盲目跟風,被一些無度的炒作資訊所忽悠。
他告訴記者,不管是買中國書畫等純藝術品,還是買像紫砂壺這樣的工藝美術品,都應該以作品為價值本位。只有把握住了作品本身,才能去應對代工、炒作等一系列其他問題。
他喜歡買光壺,不是因為對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偏見,而是覺得買光壺,更容易對這件作品的細節進行觀察。紫砂壺在當下有偏向工藝美術品的狀態。為何質地最好的玉石首先用來做手鐲和做戒面?就因為它的價值,不需要任何的雕刻手段就足以體現。反而是一些有瑕疵的材料,才更多使用巧雕,以期在市場價值上“化腐朽為神奇”。
探討
紫砂壺原材料不是問題
近年來,紫砂泥原材料造假的傳言一直不絕於耳。
“紫砂泥其實並不真假,而只有優劣之分。”高鵬飛對記者表示,到宜興本地,只要是到正規門店購買的紫砂壺,不可能是什麼“假紫砂壺”。宜興有2000萬噸的紫砂泥儲存量,當地的制壺人根本沒有造假的必要。
眾所週知,紫砂泥並不能直接用於製作茶壺,而必須混入其他制陶物質加以調製。紫砂泥的成分主要是石英、雲母、赤鐵礦和粘土,而宜興目前的紫砂泥主要有綠泥(本山綠泥)、紅泥(硃砂泥)和紫泥三大類,每一類各成分物質佔比都很不一樣,甚至在同一大門類下面的不同泥料,成分也有區別。
“因此,真假不過是個偽命題。”高鵬飛總結道,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到區別泥料的優劣。譬如,發酵期的問題,當地人叫泥的陳腐期。因為剛開採出來的紫砂礦帶有活性,只有經過長時間的陳腐,性狀發生改變,其可塑性才會更好。此外就是成分的問題,有些泥料,有價值的成分佔比小,無價值成分佔比高,這就需要篩選調配。事實上,目前市場上存在的泥料,大部分也是這種泥料。反之,如果一些泥料天生帶有較高的價值成分比例,就可以稱作是好泥,用它來制壺,工藝效果就會更好,市場價值隨之也會更高。
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早前在媒體上的辟謠也印證了高鵬飛的説法。史俊棠説,自從2005年政府對紫砂泥發佈禁採令以來,市場上便不斷有人借政府“保護性開採”的措施來炒作,散佈宜興紫砂泥資源枯竭的錯誤資訊,這其實是對購買者和投資者的一種誤導。當地的生産廠家其實都有足夠的存量來應對未來的市場開發。
“炒作資源枯竭的目的是為了抬高商品的市場價格。”高鵬飛透露,如果消費者認同泥料本身就有巨大的市場價值,那麼不需要很好的手工,這個壺就可以賣出高價錢。
分析
收藏家高鵬飛認為——
當前市場存三大短板
在高鵬飛看來,目前國內紫砂壺市場存在虛火太旺的問題。根本的原因在於資本炒作無度,有些説法偏遠實際太遠,投資者必須警惕。
首先是市場的認可與大眾的認可形成反差太大。對於一般大眾來説,他們更傾向於把紫砂壺看成是實用品,只要蓋子嚴實、出水順暢就足矣。而對於專業藏家來説,紫砂壺與中國畫等純藝術品不一樣,其工藝品屬性太強,在藝術上缺乏個性,老工匠只會做傳統壺型,新一代的工藝師雖然意圖創新,但萬變不離其宗。工藝美術品屬性太強,它的可複製性就遠遠高於純藝術品,一齣來就一批。正因為大多數人把它當成實用品來看待,所以願意出高價的買家就變成了少數人。廣東在全國算是一個喝茶大省,但真正願意掏三五千塊錢買一把壺並不見得佔比會很高。同樣是三五千塊錢的東西,在壺與畫之間,一般人肯定就要買畫。由此可見,在同類藝術品中間,紫砂壺的比較優勢比較弱。這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高端紫砂壺的出路,使得紫砂壺難以達到中國畫那樣的市場高度。
其次是價格虛高,中空太大。目前紫砂壺的市場價值與作者的名頭具有等高差,這種等高差反映到市場上就是,大師的作品貴得離譜,而一般工藝員的作品又便宜得離譜。這種等高差雖然在中國畫等其他藝術品板塊也同樣有,但是在繪畫群體裏邊,老中青三代的傳承接續比較好,不管在學術上,還是市場上,都有一個由高到低的自然梯隊。但紫砂壺行業卻存在一個巨大的中空,在大師和一般工藝師的中間是脫節的,由於中間勢力缺乏價格支撐,就造成整個市場上價格兩極化現象非常嚴重。最近幾年,業界傳得沸沸颺颺的制壺大師代工問題和買職稱的問題,根源就在這裡。一些年輕制壺人拿出來的作品,做工一點都不比大師差,價格卻連大師幾十萬分之一的價格也達不到。這樣的市場機制是很不公平的,也不利於這個行業的發展。
再次是變現難。有人過去花一兩萬元買回來的一把壺,現在聽説市場行情漲了,想賣出去,現實的渠道卻很窄,找來找去只能走拍賣行。但對拍賣行業説,紫砂壺只是一個很小的市場板塊,不會有很固定的專場。這一定程度上就説明,玩紫砂壺的市場圈子還太小,整個市場目前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種消費品。書畫就不同,它的受眾很廣,很容易就能夠找到接手的人群。一件收藏品升值了,在現實裏卻得不到兌現,這就會影響到它作為大眾投資品的屬性。
人物素描
收藏行家高鵬飛
高鵬飛先生的微信名叫“大小是個腕兒”。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是謙稱。
高先生喜歡跟藝術圈的朋友一起玩,常常被身邊的朋友當作一本活字典。無論走到哪,他總是被安排在一個能夠讓所有人的眼睛都望得到的位置就座,以方便大家在喝茶或吃飯的時候,一個接一個地把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堆到他的前面,等待他一一作答。碰到興致高時,高先生乾脆自己提起袖子來給大家泡茶,趁機給大家普及一下茶壺和茶葉的常識。茶是他自己從家裏帶過來的,量不多但往往品質上乘。
哪怕坐在一個不顯眼的位置,高先生也給人一種來歷不凡的氣場。他有兩隻常年對外界洞若觀火的眼睛,頜下的鬍鬚抖擻花白,身板健碩而挺直,讓人不敢逼視。
高先生是老學究,聊到中國的現當代藝術,繪畫、書法、雕塑、瓷雜,甚至青銅——不管出自哪個門類,其都可以信手拈來,對於藝術家的家史、學歷、藝風,他更是如數家珍、滔滔不絕。高家對中國藝術品的關注和收藏,至少可以追溯到高鵬飛的爺爺輩,因而收藏可以視為他的家族事業。由於有家學淵源,高先生從孩提時起,便開始博覽群書、遍學百家,不及弱冠之年便入行中國藝術品收藏,屢有所得。
在記者面前,高先生頗為得意地提到,1993年廣州首開先河舉辦中國第一屆藝術博覽會,他以每幅1000元的價格一口氣買下王肇民老先生的5張斗方,並以每幅2000元的價格收進多幅劉大為的斗方。當年,他一年的工資也不過幾千元,是學術見識給了他這樣的膽量。如今,光是此倆人的作品,市場價值便已翻了不下數百倍。
高先生自己從不以賺錢為目的來購買藝術品,跟他打過交道的行內人都清楚,藝術品到了他手上,都是只進不出的。他是各種高端藝術品拍賣專場的常客,對藝術界和資本界兩個不同輿論場的常年動態資訊均瞭如指掌。對於當代藝術界老中青三代,只要是成名成家的“腕兒”,從出身經歷到學術風格,再到個人思想和作品的市場表現,他總能一一道來、從不含糊。正因為“了解”,高先生“買東西”從不盲目跟風,倘若自己看不過眼的東西,他絕不會浪費自己的銀兩。反之,只要是來路清晰、風格自成一家、價格合適的作品,哪怕作者寂寂無名,他也從不介意,絕不錯過。
對於紫砂壺收藏,高先生堅持從“神形氣態”四個方面來建立其價值的判斷標準:首先是神,從任何角度觀壺,它的線條都是比較圓潤的,透著一種神閒的宜態;其次,從形上看壺身,虛扁雍容華貴而不膩;再次,從氣上看,有一股活力,不呆板,氣盎不俗;最後,從態上看自然不嬌造,壺與空間三維從視覺上給人一種安然、恬靜的態度,而成為一定空間之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