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58%受訪者經歷室友不和 友誼的小船説翻就翻
- 發佈時間:2016-05-16 09:28: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明江
西北師範大學 高磊/繪
宿舍關係,是大學生活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寢室和睦是保障學生生活品質的條件,然而對很多大學生而言,室友間的矛盾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對全國134所高校的446名大學生發放了室友關係的問卷調查,其中22.42%的受訪者沒有遇到過寢室矛盾,77.58%的受訪者經歷過室友不和,其中3.14%的受訪者表示寢室矛盾經常發生,7.40%的受訪者甚至想搬離。
個體差異誘發衝突,背後隱藏心理適應不良
“矛盾爆發是上學期考專業課的前一天晚上。”天津一所高校的男生小毛向筆者講起他與室友的矛盾,“我本想早點睡覺,這樣第二天還能早起復習。我11點就準備睡了,但是一直到12點,室友還在用電腦外放音樂,同時和別人開語音打遊戲。12點多的時候我忍不住了,從床上跳下來直接打掉他的耳麥説:‘我這樣吵過你睡覺嗎?非得讓我説難聽話嗎?’當時我想只要他反駁一句就動手,第二天的考試我也不管了,之後該報警報警,該換寢室換寢室。”但小毛的室友並未“接招”。
江蘇一所高校的大二女生小陳也遇到過類似的事。小陳和她的兩個室友往往在11點半關燈入睡,而另一室友卻常常晚歸,洗漱和整理東西時發出的聲音經常吵醒她們。“雖然這看起來是小事,但我們每天都睡不好,長此以往,真是吃不消,”採訪時小陳連打了幾個哈欠,“她週末又起得早,她起了以後誰也別想睡。但是她午睡時卻要求別人不準出聲。”雙重標準使小陳的宿舍形成了三對一的局面,“冷戰”已經維持了半年多。
天津一所高校的輔導員李老師告訴筆者,他處理過的寢室矛盾中,生活節奏不一致的佔大多數。室友與普通同學不同,室友的私人空間相互交叉,一個人難免不慎“侵入”他人的“領地”。
江蘇一所高校的研究生蔣成志,在回憶其本科階段的室友時説,4人來自不同的省份,家庭經濟水準差距較大,興趣點也不同,“根本玩不到一起”。這導致寢室4人幾乎沒什麼感情,發生矛盾各不退讓,宿舍關係自然不會好。 江西一所高校的古同學持有相似的觀點:“誰不願意和室友像家人一樣相處?可是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都不同,性格各異,不是所有矛盾都能解決的。”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蔡燕蘇告訴筆者,根據她的工作經驗,引起室友間矛盾的問題多種多樣,其中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是最主要的原因,例如作息時間、價值觀、生活、文化、地域等差異,對友誼程度的期待亦有不同。
在大學生看來,從客觀存在的差異本身,到實實在在産生寢室矛盾,中間總會有一個“奇葩”室友存在。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顯示,寢室中有成員“影響別人休息”、“不良生活習慣”和“説話刻薄”,是最容易引起寢室矛盾的原因,分別佔比67.04%、54.71%和57.85%。過於“自我”、“人品有問題”的室友,總會成為寢室公敵。
但在蔡燕蘇看來,用單純的道德定義來評判矛盾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合理的。“在大學諮詢中心工作,我遇到過很多被他人評價為‘自私’、‘自我’的學生。他們並非意識不到自己的人際關係出了問題,他們來找我,就是因為人際關係壓力讓他們苦惱。這類來訪者是遇到了心理學意義上的適應不良問題,當事人可能是缺乏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或者沒有足夠的處理衝突的策略。”
矛盾反覆事出有因,獨特困境更需獨特引導
天津的小毛當面和室友“翻臉”後,室友“老實”了一陣子,但不久就故態複萌。“現在我們根本不説話,只要他不侵犯我的利益,隨他幹什麼。”
表面上置之不理,小毛心裏卻依然存有芥蒂。但他沒有向學校裏的老師尋求幫助,而是選擇在貼吧發匿名帖,列舉了他反感的室友的行為。很多人留言表示不能忍受小毛室友的壞毛病,這讓小毛得到一些心理安慰。
從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結果來看,高校學生處理寢室矛盾的方式大多比較消極。58.52%的受訪者選擇“隨時間淡化”,僅7.17%的受訪者選擇“尋求他人調解”,還有14.8%的人“想解決但不知如何做”。
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南農業大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教授宋迎秋看來,小毛的做法並不可取。“怕的不是有矛盾,而是矛盾出現後解決問題的方式。”宋迎秋認為,當室友關係出現裂痕時,要有求助意識,學會使用學校提供的引導資源,同時也要理性分析,多角度地看待室友間的矛盾,學會換位思考,而不能一味地壓抑自己。
在福建讀書的女生藍檸在寢室發生矛盾後主動找輔導員調解,但結果卻是調解後寢室和睦了一段時間,不久室友的不良習慣再次“抬頭”,一而再再而三地影響他人,寢室關係變得更僵。
蔡燕蘇告訴筆者,大學生正處在從他人監管向個人對自己言行負責轉型的階段,剛剛開始依靠自己來管理學習和生活,老師的權威影響力逐漸弱化,因此老師的管理和調解可能會失效。如果老師不能了解大學生獨特的心理困境,只是以簡單的貼標簽、評判對錯的方式處理問題,很難解決矛盾,有時甚至激化一方甚至雙方的情緒,適得其反。“一方面,老師要鼓勵大學生,提高他們對自我行為管理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在發現問題時,推薦學生帶著自己的困惑尋求專業心理工作者的幫助。應以關注和提高學生在校生活的滿意和舒適度為標準,而非僅限于處理問題、判定對錯。”
適應學生個性需求,從心理方面解決心理衝突
藍檸沒課的時候會選擇“泡”在圖書館,這個好習慣在她自己看來卻是無奈之舉。“室友太吵了,在寢室根本沒辦法安靜地看書。以後我可能會搬出去住,找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小毛也很想調換寢室,但“除非兩個人的矛盾到了見面就能打起來的程度,否則很難換寢室”。
蔡燕蘇認為,學生由於合理原因要求調換寢室時,確實需要引起學校重視,並得到適當的滿足。但沒得到調換機會的學生會覺得不公平,甚至可能給被其他學生指責的同學帶來不可估量的心理傷害。“所以處理這類要求首先需要一個比較統一的標準,以規定可行方案和程式。”
目前,國內高校主要採用隨機分配的方式安排學生寢室。由於寢室問題多發,對寢室分配製度有質疑的學生不在少數。“學校隨機分寢室的‘懶政’,從一開始就為宿舍矛盾埋下禍根。”蔣成志説。
“隨機分配有其科學性,可以説是在不了解分類對象的前提下,能夠採用的一個比較公平的方式。這種方式也存在不夠人性化的缺陷。”蔡燕蘇説。
近年來,我國部分高校開始嘗試新的寢室分配方法。近兩年來,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學校就在新生入學前對學生進行調查,並根據作息分配寢室。然而,高校採取新嘗試也難以完全阻斷寢室矛盾。大學生陸芃告訴筆者,他所在的學校在入學前曾做過調查,問卷共有3項,是作息、興趣和是否有其他要求的開放性調查。
蔡燕蘇表示,由於引起矛盾的問題多種多樣,如果只按照作息等安排寢室,無法解決全部問題。“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嘗試以更人性化的原則來分配宿舍,比如全面地了解作息、宗教、興趣愛好、個人專長等等。”
“寢室矛盾其實是在所難免的,特別是越來越多受到個性化思潮影響的年輕一代,保證自我的權益和兼顧他人的需求本身就是他們人生中很大的一對現實衝突。”蔡燕蘇説,“因此學校單純從避免矛盾的角度推行工作是不夠的,還須幫助學生獲得滿足自我需求、關懷他人、合理表達個人訴求、以非破壞性的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並負起關注每一個個體心理健康的責任。”
(華南農業大學鄧子賢、華東交通大學林睿對本文亦有貢獻)
(應被訪者要求,文中蔣成志、藍檸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