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孩14歲癱瘓輟學 自學成才出版25萬字文集
- 發佈時間:2016-04-05 09:25:11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明江
有人來借書,李玉潔一點一點挪動輪椅到書架邊,變形的雙手熟稔地取下書,右手手腕不能動,她用筆在本子上一點一點“戳”著登記。
白色外套,藍色舊毛衣,26歲的姑娘臉上始終是淺淺的笑。
7歲患類風濕,14歲癱瘓輟學,15歲開始寫作,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自學取得大專學歷,出版25萬字個人文集,開通“知心姐姐”熱線,開展勵志演講……這個湖北宜都陸城街頭筆社區圖書管理員感動了很多人。
變故發生
1990年,李玉潔出生在一個普通農家,爸爸是泥瓦工,媽媽在家務農,家裏還有個妹妹。生活雖不富裕,一家人也其樂融融。
變故發生在李玉潔7歲那年。她走路時,腳踝突然一陣疼痛,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類風濕。從此,她再也無法跑跑跳跳,走起路來一瘸一拐。
為了給她治病,家裏一貧如洗。李玉潔每天的早點錢是5角,白麵饅頭就著白開水,陪她度過六年小學。腿腳不便,她就提前起床,從不遲到。
手指嚴重變形,對正常人來説再簡單不過的寫字,對李玉潔來説一筆一畫都要更加費勁——她的右手手腕不能動彈,已經變形的手指捏穩筆已經不易,寫起字來更像一點一點在紙上“戳”。
有次考試時藥效發作,睡意湧來,她在課桌上連撞自己的額頭,讓自己清醒。至今,在她的初中校長朱大鵬的記憶中,這個自強的女孩,“除了體育,每門功課成績都是年級第一”。
14歲時,她癱瘓了。手指長的鋼針,一次次扎進穴位,痛不欲生,坐上輪椅的她只能輟學。
癱瘓在家的李玉潔一度十分沮喪。無數個夜深人靜的時刻,她獨自躺在床上悄悄哭泣,無數個清晨醒來,枕頭已經潮濕。
許多次,李玉潔想到過死。她甚至叫媽媽把她推到鐵軌上去——但看到媽媽痛苦的淚水,她又後悔説出這樣傷害媽媽的話。
“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垮的”
李玉潔的家離曾就讀的學校很近。每天學校傳來廣播聲,讓不能上學的她渾身難受。她想到了讀書或許可以打發時間,讓自己不再胡思亂想。
“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垮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一本《老人與海》,讓她很快沉浸進去。
李玉潔想到了自己,沒有了能行走的雙腿,自己還有雙手,還有一刻也不願停下來的頭腦和一顆永不放棄的心。她重新拿起課本,並將時間用到大量閱讀中去。
因為治療,她的手上、腿上一度全是水泡,雙手動一下就疼。媽媽坐在床沿,把一本本世界名著翻開正對著她,她睜大眼睛貪婪地閱讀。
輟學第二年,她開始寫文章並投稿。第一篇根據親身經歷寫就的文章,就在雜誌《中學生閱讀》上發表,這給了她很大的鼓舞。
更讓她沒想到的是,許多全國各地的同齡人來信,訴説感動和激勵,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雖然癱瘓了,但完全可以做個有用的人!”
從此,李玉潔愛上了寫作。
右手5個手指嚴重變形,她努力夾著筆一點點在紙上“戳”,一篇千字稿子,她要“戳”半天,就這樣戳出連續三屆“中國少年作家杯”全國徵文大賽一等獎。
街道辦還送來了電腦,李玉潔寫起文章方便了許多。
團組織也來到了她身邊。2006年起,歷屆團宜都市委書記都與她結對,幫忙排憂解難,推薦她參加團隊會、閱讀分享會,參評了全市十佳傑出青年。在團市委牽線搭橋下,李玉潔還得到了宜昌市中心醫院的免費治療。
“要用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
寫作之餘,李玉潔自學通過了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考試,取得大專學歷,“要用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
2007年起,她義務擔任母校校外德育輔導員;2014年,擔任宜都市陸城二中特聘輔導員。每週去給學生們上德育課,通過面對面、書信或網路交流,幫忙答疑解惑。同時,在團組織牽線搭橋下,每年她還到多所中學與單位開展勵志演講,目前已開展70余場。她的親身經歷與自強不息地精神,感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去年,李玉潔開通“知心姐姐”熱線。宜昌秭歸縣一名初中生在父母陪伴下,來到宜都找到李玉潔。這名男生嚴重厭學,已在家休學半年,看了李玉潔的書,想跟她見面。李玉潔花了兩天時間耐心開導他,男生轉變了觀念,意識到自己能讀書有多幸福,重回了校園。
在社區,李玉潔還有另一個身份——課外小老師。每逢寒暑假,社區十幾個孩子到書屋來,她免費給他們輔導做作業。
從失落沮喪,到重新燃起生活下去的勇氣,從循著夢想一路追尋,到用自己的力量照亮越來越多的人,“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湖北省“自強模範”等榮譽紛至遝來,在她打理下,社區書屋還榮獲“湖北省十佳勵志書屋”。
去年下半年,在志願者、政府部門以及企業幫助下,李玉潔25萬字的自傳結集出版。
3月28日,看了她的書後,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給她回信點讚:“從書中我充分感受到蘊含其中的強烈正能量,這是一本激昂向上、催人奮進的好書。我為你不屈不撓追逐夢想所取得的成績感到由衷高興!你的成長經歷讓我想起被譽為‘當代保爾’的張海迪。”
李玉潔的書名叫《夢想在110釐米之上》。110釐米,是她坐在輪椅上的高度。她説,彌補不能站著的遺憾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掙脫枷鎖、追尋夢想,“我説的是追尋,而非實現,追尋的過程已能讓內心無比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