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14歲少女因父親再婚割手臂20多刀:不疼很舒服

  • 發佈時間:2015-09-24 07:52:51  來源:今日早報  作者:何麗娜  責任編輯:張明江

  發生在這個14歲小姑娘身上的故事,令人唏噓又深思——

  爸爸再婚,她朝自己手臂割了二十幾刀

  杭州12355青少年服務台心理諮詢電話,三分之一來自離異家庭

  一個14歲的小姑娘,手臂上竟有二十幾道或深或淺的劃痕……

  昨天,當我在杭州市七醫院兒童心理科門診看到這一幕時,完全被嚇到了。家暴?自殘?我腦子裏快速閃過造成劃痕的各種可能。

  很快,接診醫生劉燕給出了答案,這一切都是小姑娘自殘所致。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孩子的問題不止自殘,還有生活懶散、愛撒謊、偷竊等各種品行問題。而造成孩子各種問題的根源在於:沒有安全感的養育環境。孩子打小父母離異,在爺爺奶奶無條件的溺愛中生活,之後父親再婚,緊接著又有了小弟弟,所有生活的改變她都只能被動接受。

  民政部發佈的《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全國依法辦理離婚363.7萬對,粗離婚率(離婚對數與平均人口數之比)為2.7‰,連續12年攀升。離結比約為27.8%,這意味著,每4對人結婚的同時就有1對人離婚。

  在離婚如此普遍的當下,被動遭受父母離異的孩子又豈止這小姑娘一人。究竟父母離婚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負責任的父母又該做哪些補救來儘量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呢?來看看杭州兒童心理專家和青少年成長輔導專家們怎麼説。

  “你為什麼要在自己手臂上弄出這麼多的傷,難道不覺得痛嗎?”我小心問了聲。

  “很舒服!”她平靜地回答。

  “那你是什麼時候劃的呀?”我繼續問。

  “不知道。”她回答時的表情和語氣依然平靜,隨後就再也不願多説什麼。

  “從7月底至今我已經跟這個孩子接觸了近兩個月時間,對於大部分提問,她都會平靜地回答‘不知道’,但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卻相當複雜。”接診的劉燕醫生説。

  在小姑娘2歲時,父母就離婚了,雙方協議決定她跟著爸爸,但爸爸為了賺錢養家,長年在外工作,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她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老家。因為孩子從小失去父愛母愛,爺爺奶奶對她疼愛有加,甚至到了無條件溺愛的程度。

  差不多從她懂事開始,小姑娘所暴露出的品行問題不斷,愛撒謊、偷家裏錢、不合群、不關心人……然而,對於這一切,爺爺奶奶都視若無睹,還總是在孩子面前同情地説:“爸媽離婚不要你了,你好可憐!”

  俗話説“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即使小姑娘已經暴露出這麼多問題,可家人卻沒有一個引起足夠重視。在她7歲那年,父親再婚,很快家裏還多了個小弟弟,小姑娘的情況因此變得更加糟糕。

  家裏大人不在的時候,她會偷偷做一些傷害弟弟的事情;在學校裏,她沒有朋友,不合群。更離譜的是,據説在她六年級時跟男生發生不正當關係而被學校勸退。

  離開學校之後,她整天無所事事,在杭州工作的父親把她接來同住,並安排她進工廠學設計。但結果是,小姑娘依然我行我素,明明犯了錯誤也不承認,還經常無理取鬧。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她的生活懶散到了極點,內衣、內褲不洗,用過的衛生棉在房間裏到處藏。

  父親和後母實在看不下去,這才帶她到市七醫院就診,就診時才注意到孩子身上還有這麼多自殘的傷痕,粗心的父親此時才意識到自己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那麼多的傷害。

  14歲小姑娘自殘

  背後故事令人感慨

  家庭殘缺加負罪感

  離婚家庭子女多自卑

  如果家長不仔細觀察的話,可能並不一定能發現離婚對孩子帶來的傷害,但宋老師在接觸了無數離婚家庭後發現,來自離婚家庭的子女普遍很自卑。

  他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他身邊的真實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小男孩,在他三年級時,父母離婚,他跟著媽媽過。看著媽媽在外為生計奔波,回家又得忙很多家務,懂事的他總是表現得非常聽話。然而,媽媽在忙碌的時候忽略了一些細節,兒子的個性越來越孤僻,很少跟別人互動。

  直到小男孩上初一時,媽媽再婚了,新爸爸十分優秀,而且他們倆也特別合得來。小男孩的學校經常組織家長互動的活動,他很渴望新爸爸也能去一次。當然,新爸爸答應了,還精心做了準備,表現得非常好。於是,男孩突然變得陽光開朗起來,還主動邀請同學們到家裏做客。

  “我是後來跟他談心時才知道,孩子們在讀書期間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攀比,其中就包括家庭成員,像他這樣家庭成員不完整的就會貼上一個自我標簽,認為自己是有缺失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人格就變得孤僻、黑暗。後來新爸爸來了,他終於覺得自己的家庭完整了,可以跟其他同學平等對話了,於是個性來了個180度轉變。”宋老師説,離婚家庭的孩子即使表現得很乖巧聽話,大人也千萬不可忽視對其心理的溝通引導。

  離異家庭孩子多自卑感,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他們對父母離婚這事有強烈的負罪感。

  “我前段時間接待了一個一年級的小男孩,在他6歲時父母離婚,之後他跟著媽媽生活,因為孩子學習成績較差,同時又不願跟人交往,媽媽帶他來心理諮詢。我在跟孩子交流時得知,他認為爸媽的離婚是他造成的,因為在他的印象中,之前爸媽常常是因為他不聽話而吵架。”宋老師説。

  這個孩子的感受代表了大多數離異家庭孩子的想法。離異父母們不妨仔細回想一下,你們在離婚前有多少次吵架是借著孩子的名義開戰的?據宋老師了解,90%以上夫妻是以孩子為藉口吵架的。殊不知,當父母雙方在發泄憤怒、抱怨的時候,孩子已無辜地為你們背了黑鍋。

  舉“口”之勞

  可以讓家庭更幸福

  説了這麼多離婚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但並不代表所有來自離婚家庭的孩子今後都長不好,也不能保證健全家庭的孩子就不會出問題。

  宋老師在做了多年的青少年成長輔導工作中發現,正所謂言傳身教,父母在家庭中的所有言行舉止,孩子都在默默學習,並可能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未來。

  因此,宋老師建議各位家長,家庭成員間的言語方式要多一些反思,不要抱怨、冷言冷語、諷刺、挖苦、譏笑……尤其是在飯桌上不要討論是非,讓孩子遠離負面情緒,可以始終保持一個相對高漲的情緒,有助於提高孩子工作、學習的效率。

  所以,從現在開始時刻提醒自己,舉“口”之勞,可以讓家庭更幸福。

  當然,對於那些離婚的家庭來説更得注意,離婚前得徵求孩子的意見,深入了解孩子的處境和困擾,然後大家一起朝著好的方向努力;在離婚後的生活中,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評價另一方,如果不得不説時,最好只説好的也不要説壞的。當走到再婚這一步時,也要事先尊重孩子的想法,採用一些相處的技巧讓孩子對新家庭成員有個慢慢接受的過程。

  青少年心理諮詢電話

  1/3來自離異家庭

  民政部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每4對夫妻結婚的同時就有一對夫妻離婚,在當今社會,離婚正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可離婚並非只是夫妻兩個人的事,對於那些有孩子的家庭來説,離婚要是處理不當,就會對孩子今後的成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每年都有很多孩子來我們醫院就診,主要都集中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至於是否來自離異家庭,很少提及。不過據醫生們回憶,每年碰到類似這位14歲小姑娘的病例不下10例。”市七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周國嶺説。

  2012年,上海同濟大學社會學系學者曾對6.3萬名16—25歲青少年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再婚家庭中有21.6%的兒童有較嚴重的情緒煩惱,18.9%的兒童精神緊張,更有56.8%的兒童有較強的壓抑心理。從中也能看出離婚家庭子女存在很多心理問題。

  杭州12355青少年服務台主任宋健男同樣告訴我們這樣一組數據:“我們平均一天接聽的心理諮詢電話為10—15個,一年接聽4000個左右,80%以上來電者是家長,其中1/3的家庭處於離異狀態。”

  放眼身邊,有多少離婚夫妻是在友好、冷靜、商議的環境下和平分開的?更多的可能是不計後果的衝動性離婚,這裡的後果就包含了對孩子的傷害,給他們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陰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