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家庭收支調查顯示貧富差距逐年縮小
- 發佈時間:2015-07-02 10:47:1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胡愛善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台灣“財政部長”張盛和1日表示,根據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灣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最高與最低20%的差距倍數,呈逐年縮小趨勢。
1日上午,有台灣媒體引用台灣“財政部”最新課稅統計作貧富差距分析,稱2013年綜所稅申報戶共598.9萬戶,按申報所得高低分成20等分,所得最低5%家庭平均年所得只有4.4萬元(新台幣,下同),所得最高5%家庭平均年所得達437.3萬元,所得差距飆升至99.39倍,較2012年擴大15.48倍,再創歷史新高。
“財政部長”張盛和、“國發會”主委杜紫軍、主計長石素梅當天下午在“行政院”舉行記者會表示,媒體引用不適當數據作不正確解讀。
張盛和説,以課稅所得資料衡量貧富差距並不正確,因為並未考量財稅資料蒐集範圍只限課稅所得,免稅及非課稅範圍的所得並未納入課稅資料範圍,如果直接以課稅資料計算所得差距倍數無法呈現所得差距狀況。
他表示,國際上衡量所得差距的指標多以“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與“吉尼系數(家庭間兩兩互相比較的差異值合計,再標準化,數值越小,所得分配愈平均)”,都非以課稅資料衡量。以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最高與最低20%的差距倍數,2009年至2013年分別為6.34倍、6.19倍、6.17倍、6.13倍、6.08倍,呈逐年縮小趨勢。
石素梅也説,台灣“吉尼系數”從2009年至2013年分別為0.345、0.342、0.342、0.338、0.336,逐年下降,且2013年0.336,也低於香港0.521及美國的0.388。
杜紫軍表示,為持續縮小所得差距,台灣當局近年針對高財富以及高所得採行多項稅制改革,包括房地合一、股利所得可扣抵稅額減半以及新增綜所稅45%的稅率級距等,都可以發揮改善所得分配的效果。
張盛和指出,改善貧富差距的方式有好幾種,除了稅制以外,應該也要想辦法降低失業人數、提升競爭力及薪資,因為改善貧富差距並不是“把上面的人拉下來”,而要想辦法拉高下面的人所得及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