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多喜歡自己的名字 你就有多幸福
- 發佈時間:2015-04-13 15:28:50 來源: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張明江
“就算讓進化重演一百萬次,人類這樣的生物也可能不會再出現一次了。”1989年,古生物學家古爾德在《奇妙的生命》一書的結尾處這樣寫道。
昨天晚上,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地球上珍貴的70億無毛兩足靈長類裏的一小群人,聚集在浙江科技館,向好奇心致敬。以“演化”為主題的第四屆鳳梨科學獎由浙江省科技館、果殼網聯合主辦,過去三年,一批妙趣橫生但略顯無厘頭的科研成果通過這種形式被挖掘出來。今年的鳳梨科學獎繼續保持著這種氣質和個性。
“一根棒棒糖能舔多少次”、“蚊子為什麼不會被雨滴砸死”、“名字偏好與幸福感”、“一坨肉的365天”……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各種,昨天都出現在了這個好奇心的舞臺上。
記錄365天的肉後
他不再吃臘肉
張弘弢目前在一家報社任攝影記者。3年前,他大學畢業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深度報道的文字記者。“喜歡攝影,所以轉改行了。”張弘弢並不是第一次改變專攻方向,他在本科學的專業是生物學。
交換名片後,張弘弢遞過來“一坨肉”——一張照片紙剪出來的肉,後面寫著他的名字和聯繫方式。“昨天來的時候發現名片不夠,就去沖印、剪出了20多張特製‘名片’。”
這坨肉,正是他來鳳梨科學獎的原因。因為記錄了“帶著一段蝴蝶骨的一坨肉”一年,他獲得了今年的鳳梨Me獎。
這塊肩胛骨位置的豬肉,張弘弢叫它“肉肉”。2014年1月1日開始,他把肉肉放在朝東的客廳窗邊。用一套影棚燈、一台中畫幅相機和一個微距鏡頭,組成了給“肉肉”拍大片的專門“工作室”,開始做這個行為藝術。張弘弢想看看,和速凍箱裏同樣一塊肉相比,一年後的“肉肉”會如何。
他專門給肉肉開微網志,ID“一坨肉肉的一年”,每天的評論、轉發,從個位數飆升到上百、上千。
“肉肉”從一塊小鮮肉,慢慢地乾癟,腐爛。到2014年12月31日,“肉肉”已經和細菌、蛆一道灰飛煙滅,只剩下錚錚蝴蝶骨和薄薄一層黑色。
速凍箱裏拿出來的肉,和《星際穿越》裏冷凍休眠後鑽出來的馬特·達蒙一樣,跟進去之前一樣年輕風騷。
365天,作品完成了,“肉肉”和速凍“肉肉”都還在張家客廳裏,“我等著有機會做展覽”。
有人問張弘弢:“這件事情,你為什麼能堅持下來?”這一問,問得大家像是看到了“肉肉”身上的霉花、白蛆,嗅到了惡臭。
“‘堅持’這個詞不存在這個過程中。堅持是很痛苦的,但我觀察這個過程,和網友互動,滿足我的好奇心,獲得了很多樂趣,所以這就不是要堅持的事情,你需要堅持打遊戲 ,堅持呼吸嗎?”張弘弢説,“肉肉”不是一直臭的,大約7天是它的臭味高峰爆發結點,之後開始慢慢好轉,總的來説,有盒子包著,也不怎麼有味。
雖然對這塊科學的“肉肉”充滿感情,但是這個作品依然對張弘弢産生了影響,去年冬天開始,他再不吃臘肉、臘腸了,“醬油、香料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肉腐爛的過程,但是這又能阻止得了什麼?‘肉肉’在冬天的常溫下,第二天就有腐化趨勢了。”
多喜歡自己的名字
你就有多幸福
你有多喜歡你的名字?心理學家會建議你,放下手邊的事情,好好想想這個問題。因為,科學家正經高端的研究發現,你有多愛自己的名字,就會感覺有多幸福。
這件事情在心理學領域有個專門的術語,叫做“名字偏好”,指人們對自己名字持有的一種積極態度。已有研究表明,該現象在不同文化、語言、種族和年齡的個體中普遍存在。並且,名字偏好與人們的心理健康、行為決策等有著密切聯繫。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蔡華儉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名字偏好,可以預測個體的幸福感。也就是説,一個人越喜歡自己的名字,就會越幸福。這項研究,獲得了2015鳳梨科學獎心理學獎。
而對名字的偏好,和對幸福的感受,都和遺傳有關。
在蔡華儉課題組正式的研究中,課題組考察了304對來自北京的青少年雙生子(平均年齡18歲),調查每名雙生子獨立完成名字偏好和主觀幸福感的問卷。
結果發現,名字偏好的遺傳度有47%。也就是,如果你媽媽很喜歡自己的名字,你也有一半的可能,會很喜歡自己的名字。
課題組的這項研究還發現:中國人的幸福感,也受遺傳的影響,生活滿意度和情感幸福遺傳度都為33%。
知道了這個科學道理,大家其實是有機會、有的放矢地提高幸福感——調整自己對名字的喜愛程度啊!課題組的研究還啟發了我們:拜託爸媽,不要坑孩子,你決定了孩子一輩子的名字(大多數人這輩子不會折騰去改名字),不要搞得他們連自我調節對名字喜愛程度的空間都沒有。
記者的一個朋友,剛剛喜得兒子,想著寓意“有容乃大”,給孩子取名“乃大”。如果這樣完全不顧及孩子未來,可能會面臨的社會壓力,孩子將來享受人生幸福感爆棚的機會,估計只能在使用網名的時候。
當然,也沒啥不可以,劉德華、馮德倫,應該比他們叫劉福榮、馮進財的時候,幸福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