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銀杏産業鏈之夢
- 發佈時間:2014-11-20 09:29:34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尹傳紅
金秋時節,走進“中國銀杏之鄉”——泰興、邳州、郯城等地,一片片銀杏林如同畫卷般映入眼簾。陽光下,一顆顆壯碩挺拔的銀杏樹生機勃勃、熠熠生輝。秋風吹過,但見金黃色的葉片在空中飛旋而落,鋪就了樹蔭下金燦燦的美麗。
這幾片銀杏林堪稱國內外銀杏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基因庫,擁有銀杏種質材料1000多份。它們的創建與繁榮,凝聚著著名銀杏專家、南京林業大學教授、2014年何梁何利基金獲獎人曹福亮數十年研究成果的心血,也寄託了一個用銀杏編織的産業鏈之夢。
建立銀杏種質資源庫,選育優良新品種
曹福亮出生於江蘇省姜堰市,一個盛産銀杏的地方。1978年,“科學的春天”到來、共和國百廢待興之際,曹福亮踏進了南京林學院的大門。學林愛林的他一直把家鄉的銀杏珍藏在心中最溫暖的地方,立志要把專業學習與銀杏結合起來,讓銀杏的開發價值越來越高。
20世紀80年代,農民種植銀杏熱情高漲。老百姓深有感觸地説:“東賺錢,西賺錢,不如門前白果園”,“要想富,就種銀杏樹”。然而,曹福亮發現,家鄉的銀杏樹雖然數量較多,但品種比較單一,品質優良的品種很少。要解決這些難題,首要的任務就是建立銀杏種質資源庫。
為此,在近30年時間裏,曹福亮帶領課題組成員走遍浙江、福建、安徽、湖北、四川、貴州等銀杏産地或分佈區,甚至遠赴日本和美國,廣泛收集了銀杏種質基因材料1000多份,建立了國內外規模最大、種質資源最豐富的銀杏基因庫。這一填補空白之舉,為國內外銀杏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種質材料。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俊愉評價説,這同時也為國內外學者開展銀杏常規育種、基因工程育種及其他高新技術育種和銀杏綜合開發利用研究,建立了重要的基礎平臺,必將對銀杏的基礎理論研究和産業化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
在銀杏基因庫的基礎上,曹福亮又率先提出了傳統育種和現代分子育種技術並舉、近期和遠期育種相結合、以多用途銀杏良種選育為目標的定向遺傳育種策略。他帶領的團隊先後通過雜交育種和選擇育種,選育新品種、新無性係35個,創制新種質27個,從而為銀杏優良品種的推廣提供了重要保證。
整合創新培育技術體系,帶動銀杏第一産業
銀杏可謂是地球3億年前留下的“活化石”,它曾與恐龍一起生活于白堊紀。在植物分類學上,銀杏屬於銀杏綱銀杏目銀杏科銀杏屬,是銀杏綱植物現代殘存的、唯一的種,僅在我國存在自然生長的植株。它同時還是集藥用、材用、食用、觀賞于一身的多用途樹種,有著巨大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前景。
如何讓像銀杏這樣古老的樹種煥發新的生命與活力,一直是林業領域科研人員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曹福亮執著地在銀杏學的基礎理論、産業發展和科學普及領域辛勤耕耘,不斷深化自己的研究課題、擴大自己的工作範圍。為了滿足極限區域銀杏培育的需要,他率先在新疆、西藏、海南等地開展了引種試驗。特別是,他曾先後四次入藏,強忍身體不適,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在高海拔地區建成了第一個銀杏引種試驗地。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曹福亮帶領的研究團隊先後篩選出可供西藏、內蒙古、新疆、海南等試驗推廣的品種、無性係。同時,他又帶領團隊率先開展了培育技術體系的研究。通過確定不同銀杏專用肥的氮、磷、鉀、硒、鋅等營養元素最佳配比和增施量,建立銀杏—農作物複合經營概念模型和最佳模式,以及可視化銀杏多目標經營決策模型和銀杏培育專家系統等關鍵技術內容, 集體創新了銀杏核用園、葉用園、花粉園、材用園定向培育技術體系。
銀杏定向培育技術的推廣,有力地促進了銀杏的大面積種植,為我國銀杏可持續經營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一些地區,銀杏的栽培和利用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開展銀杏深加工攻關研究,推動銀杏第二産業
1995年秋,曹福亮回家鄉探親,又“撞”上了新問題。老鄉們説:現在銀杏果雖然豐産,但價格卻降了下來,幫我們想想辦法吧!
望著銀杏樹上一串串金色的果實,還有老鄉們的焦慮神情,曹福亮陷入了深思。經過仔細考慮,他決定立即調整自己的工作重心,專攻銀杏深加工研究,以解決農民遇到的增産(量)不增收(入)的問題。
回到學校後,當他道出這一想法時,很多人不理解。但曹福亮認定:什麼成果都不如滿足農民的需求有意義,更何況這裡邊大有文章可做。接下來,他在校內專門組建了一支多學科學者參加的研究團隊,開展協同攻關。
工夫不負有心人。這支研究團隊精誠合作、攻堅克難,很快就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首次利用現代發酵技術研製富含有益微生物、複合酶與銀杏黃酮等活性物質的新型合生元,定向製備了4種銀杏生物飼料添加劑産品,突破了菌株選育和適口性改善等技術;同時,還創新整合了活性炭、空心刨花板和重塑白果等製品及懸浮細胞生産黃酮和內酯製備等關鍵技術。
銀杏花、果、葉、材多用途加工關鍵技術的突破和示範推廣,促進了銀杏第二産業技術轉型升級,帶動了銀杏産區農民致富,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大豐收,並在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銀杏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更大限度地發揮銀杏的綜合效益,進而為實施銀杏産業化戰略奠定基礎。
提出銀杏文化體系構想,催生銀杏第三産業
“古色古香”的銀杏亦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人文價值,歷代有關銀杏的詩詞歌賦、書畫碑碣層出不窮。在曹福亮看來,傳播銀杏文化也是銀杏研究、開發的課題中應有之意。科研工作之餘,他把目光投向了銀杏的第三産業,積極探索建立銀杏文化和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體系。
在深入調研和思考的基礎上,曹福亮率先提出了銀杏文化、銀杏森林公園、銀杏旅遊服務的“三産”理念。近10年來,他先後帶領團隊主辦、承辦、協辦中國銀杏節8次,還策劃、指導、參與了安陸國家級銀杏森林公園、邳州中國銀杏博覽園等10余項銀杏主題公園和重要景點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催生了銀杏第三産業的誕生和發展。
如今,“銀杏之鄉”遊人如織,美景如畫,越來越多的文化活動也應運而生,為景區增添了活力,為遊客增加了樂趣。
除此之外,曹福亮還創作、主編了《聽伯伯講銀杏的故事》《銀杏奧秘》《中國名樹名花名鳥》等多種讀物。其中,《聽伯伯講銀杏的故事》一書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為了寫好這本書,他依託團隊的科研成果,以“一個場景、一個對話、一個故事、一幅漫畫、一個知識點”的原創手法,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以及全媒體的傳播方式,引領孩子們進入銀杏王國去探索和發現銀杏的奧秘。
作為一名林業科技工作者,曹福亮始終把國家的需要當作自己科學研究的動力,把百姓的需求當作自己科學研究的重點。為國家多做貢獻,為百姓多提供服務是他工作的信念。正是有了這種信念,他的研究才多了些“鄉土氣”,也更接“地氣”。
辛勤的耕耘和全心的投入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曹福亮創建和領導的銀杏研究團隊在國內外同行中聲譽日隆,其研究成果為銀杏第一、第二、第三産業鏈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這條可持續發展的“銀杏苗木培育—資源培育—資源加工利用”産業鏈,已然産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曹福亮用銀杏編織産業鏈之夢,在圓夢中銘刻了一個金色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