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媒體曝光上海銀行已申請股票代碼(601229.SH)。實際上,在2015年12月30日,上海銀行IPO項目首發獲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無條件過會。
對此,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係副主任呂隨啟向新京報解釋,按照有關規定,企業上市在過會之後,擬上市公司可以申請股票代碼。“這意味著上海銀行正在排隊,很快可以上市了,輪到上海銀行後,大家就可以購股票、搖號抽籤了。”
上市後上海銀行能夠緩解資本困境,加快擴張步伐,對比當年的北京銀行,上市後的上海銀行或再現“一夜造富”的神話。
對於目前廣大城商行“一窩蜂”上市,專家認為,監管層出於市場考慮,不會大規模放開閘門。
上海銀行8年六次衝擊IPO
2008年至今,上海銀行屢次申請IPO失敗,其間曾“領跑”衝擊H股,後撤銷。分析稱監管層“不開閘門”是主因。
早在2008年6月3日,上海銀行召開上市項目暨仲介協調會,正式啟動上市工作計劃。按照內部計劃,最快在當年年內完成上市。
此前,2007年IPO大門向城商行敞開,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北京銀行在2007年先後上市。錯過2007年的上市良機,這對上海銀行多少有點尷尬,早在2006年,上海銀行曾率先拿到了城商行首張跨區經營牌照。
2008年上海銀行IPO衝關失利。此後,上海銀行“屢敗屢戰、屢戰屢敗”——2014年6月,上海銀行與其他10家銀行一道發佈招股書,從2008年籌劃上市的上海銀行終於邁出了實質性一步;2015年12月,上海銀行第五次衝擊IPO。據上海銀行董事長金煜透露,上海銀行IPO進展順利,相關材料已提交證監會,處於“已反饋”階段,希望2016年能上市成功。
A股市場閘門遲遲不開放,不願苦等的城商行紛紛選擇港股上市。在2011年股東大會上,上海銀行提出了H股上市發行方案,成為衝擊H股之路的“領跑者”。但2012年,全球股市震蕩,上海銀行終止H股上市。
媒體當時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話稱,上海銀行在港交所已處於聆訊階段。“上海銀行方面主動撤銷IPO,具體什麼原因不太清楚。”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更多壓力來自政府,作為本土銀行,一旦H股破發,會很難看。
而與之對應,自2013年,重慶銀行、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盛京銀行、青島銀行等多家銀行南下選擇在港交所掛牌交易。
“上海銀行未能上市原因在於監管層遲遲不放開市場閘門,”呂隨啟介紹,監管層主要基於兩方面考慮:第一,銀行板塊大對大盤影響大,帶來負面影響;其次,城商行本身存在多種問題,與已上市的股份制銀行和商業銀行相比,實力、規模、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相差較大。
先後五次增資擴股
2013年末上海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均低於銀監會商業銀行平均水準,希望通過上市解決資本困境。
上海銀行官網顯示,上海銀行在上海、寧波、南京、杭州、天津、成都、深圳、北京、蘇州、無錫、紹興、南通、常州等地擁有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314個,設有自助銀行203個。初步形成了覆蓋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中西部重點城市的網路佈局框架。
業務不斷擴張,使得上海銀行資金需求同步增長。“這些地區經濟情況好,對資金需求相對旺盛,”呂隨啟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末,徽商銀行資本充足率14.68%,核心資本充足率10.87%;江蘇吳江農商行資本充足率14.16%,核心資本充足率12.02%;張家港農商行資本充足率13.31%,核心資本充足率12.80%;江蘇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2.82%;重慶銀行資本充足率11.96%,核心資本充足率9.26%。
而上海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1.75%,比2010年末增加1.05個百分點;核心資本充足率為8.74%,較上一年末下降0.18個百分點,明顯低於同行業平均水準,位居六家銀行的末位。
對此,上海銀行副行長張偉國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資本金水準不影響未來三年業績發展目標、資本充足率符合監管要求且達到上市銀行中等水準。”“按照未來三年發展規劃和業務增長初步測算,我們預計資本缺口超過300億元。”
而據上海銀行2014年的招股書顯示,2013年末,上海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94%和9.3%,其中資本充足率比2012年的13.17%大幅下降,且兩個指標均低於銀監會公佈的2013年商業銀行平均水準12.19%和9.95%。
數據顯示,2013年年末的資本充足率比2012年的13.17%大幅下降,且兩個指標均低於銀監會公佈的2013年商業銀行平均水準12.19%和9.95%。
為了達到監管要求,2014年上海銀行通過一期定向增發,使得資本充足率提高到12.57%;2015年再次進行定向增發,資本充足率達到12.57%;不過這一數值仍然低於同期行業平均水準。
從1999年至今,上海銀行進行了五次增資擴股。2014年年末,上海銀監局下發文件同意上海銀行增資擴股方案所涉及的第一期認購安排,同意上港集團認購上海銀行新發行股份。2015年6月,上海銀行實行第二期認購安排,增加了中船國際貿易有限公司、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等三家新股東。
經過2014年和2015年的新一輪定向增發,截至2015年6月30日,上海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2.66% 。
呂隨啟介紹,資本率低可能存在兩個原因。“一個是銀行經營不好,資本充足率低於行業水準,另一種則剛好相反,銀行經營好,但是不想留太多‘壓箱底錢’,”呂隨啟認為,上海銀行引進股東補充資本率,可能在於資本金嚴重不足。
和大部分繼續上市的城商行一樣,上海銀行希望通過上市解決融資問題。“目前實體經濟下滑,銀行利潤空間被大幅度壓縮,銀行不良貸大幅度提升,”呂隨啟介紹,銀行面對資本金不足問題,繼續通過上市融資擺脫資本困境。
“上市使得融資的瓶頸得以解決,使得上海銀行擴張成為可能。”呂隨啟表示,上海銀行的地域優勢,使其能夠在上海金融自貿區享受更多政策優勢,業務方面存有不少機遇。
一夜暴富神話或再現
北京銀行上市曾催生千余百萬富翁,上海銀行內部職工總持股比例為7.32%,分析認為持股多的員工有可能一躍成為百萬富翁。
2007年,北京銀行上市時,“接近全員持股”的局面讓北京銀行風光無限,催生了1500位百萬富翁。
呂隨啟稱,上市銀行“一夜造富”現象的出現關鍵在於股權結構。“北京銀行股權分散,員工和管理層都持有一定股份,上市後股份變現催生了很多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
上海銀行能否複製北京銀行“一夜造富”的神話?
根據《關於規範金融企業內部職工持股的通知》規定,內部職工持股的具體標準為,“公開發行新股後內部職工持股比例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0%,單一職工持股數量不得超過總股本約1%。或50萬股(按孰低原則確定),否則不予核準公開發行新股”。照此測算,類似之前幾家城商行那樣一上市高管身家便逾千萬元的現象難以再現。
除了對持股比例作出限制外,《通知》還對“套現”進行了嚴格限定:金融企業高管和個人股份轉讓鎖定期不得低於3年,期滿後,每年可出售股份不得超過持股總數的15%,5年內不得超過持股總數的50%。這意味著,高管要完全“套現”至少需要5年以上。
據2015年招股書,上海銀行四大股東聯合投資公司、桑坦德銀行、上港集團和建銀投資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15.08%、7.2%、7.2%、5.48%。招股書還顯示,截至本招股書籤署之日,上海銀行內部職工為5937人,內部職工股份數量為395572938股,佔上海銀行發行前股份總數的比例為7.32%,佔據本行發行前股東人數的比例為14.79%。
招股書還顯示,單一股東持有內部職工股數量超過50萬股的股東共有39名,超過50萬股的股份數量為7319470股,佔本行發行前股份總數的比例為0.1354%,未超過規定的1‰。
對此,呂隨啟表示,理論上,上海銀行還是有可能出現“一夜暴富”的神話。“雖然員工持股比例不高,但是員工持股並不均勻,有的人持股多,有的人持股少一些,”呂隨啟説,持股多的員工還是有可能一躍成為百萬富翁。
“需要考慮到上海銀行的發行價以及上市後的漲幅等因素,”呂隨啟指出,與北京銀行上市時的外部環境相比,目前市場處於熊市,上海銀行上市後股價的上漲空間和幅度與“當時的北京銀行”不可同日而語。
多項指標上市風險存疑
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近年銀行業整體利潤下滑,上海銀行出現資産品質下降、盈利指標下降的局面。
2015年5月,證監會發行監管部表示,證監會在審核中小商業銀行發行上市時,重點關注11類問題。這11類問題包括中小商業銀行是否符合産權清晰、公司治理健全、風險管控能力強、資産品質好、有一定規模且業務較全面、競爭力和盈利能力較強的要求;最近兩年銀行業監管部門監管評級的綜合評級結果;最近三年年末及最近一期末風險監管核心指標是否符合銀行業監管部門的相關規定;持續經營能力;最近三年內是否進行過重大不良資産處置、剝離,或發生過重大銀行案件等。
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影響,近年銀行業整體利潤下滑,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曾直言:“中國銀行業要做好進入漫長寒冬的準備。”上海銀行主要盈利指標和資産品質也出現下降現象。
據上海銀行的招股書表示,在不良貸款方面,上海銀行出現了資産品質下降的局面。2013年至2015年,三年的本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82%、0.98%和1.14%,2015年不良率較2014年上升了0.21個百分點。此外,2015年不良貸款餘額為63.7億元,同比增加16.39億元,增幅34.65%。
盈利指標也出現了下降,據2015年年報,2015年其總資産收益率為0.99%,較2014年下降0.06個百分點;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銀行業務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招股書顯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該行85.35%的存款來自長三角地區,其中,74.22%來自上海地區;71.5%的貸款和墊款由長三角地區分支機構發放,其中,上海市佔44.29%。
“上海銀行的問題基本上和其他城商行問題一致,其本身並無特別突出問題。上市後,這些問題可能會解決,但是或多或少仍會對上海銀行産生影響,”呂隨啟説。
■ 連結
監管層不會大規模“開閘”
關閉近十年的IPO大門終於開啟,批量城商行向A股市場發起衝擊。
據上海交易所官網顯示,江蘇銀行、上海銀行、貴陽銀行、吳江銀行均能查詢到相應代碼,狀態為“已公告發行”,上市步伐逼近。
此外,杭州銀行、江蘇常熟農商行、江蘇無錫農商行、江蘇江陰農商行、江蘇張家港農商行等5家銀行已經通過發審會,成都銀行則“已反饋”,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威海市商業銀行、盛京銀行等4家銀行處於“已受理”狀態。
據統計,目前宣佈擬上市或者啟動上市計劃的地方銀行已經多達二三十家。如湖北銀行、蘭州銀行、桂林銀行等。
在呂隨啟看來,城商行“一窩蜂”上市反映了銀行業對中國未來經濟形勢信心不足。“目前市場不景氣,即使上市,股價也不可能太高,理論上可以等待市場回暖後再謀求上市。但很多城商行不看好中國經濟,認為以後上市可能會股價更低,”呂隨啟認為,市場容量有限,現在並非城商行大批量上市的最佳時機。
但呂隨啟也提出,資本金缺乏使得廣大城商行“饑不擇食”,屬於“沒有辦法的辦法”。截至去年年底,城商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12.59%,較年初的11.91%小幅增加了0.68%。如今城商行重新迎來A股上市潮,也讓其獲得補充資本的新機遇。
“政府也面臨兩難處境,一方面政府沒有能力解決城商行的資本困境,另一方面銀行股佔據板塊大,如果把銀行股放開,更多銀行股進入市場融資可能使得股票市場機構産生問題,”呂隨啟直言,城商行上市會對資本市場産生吸血效應,不利於資本市場。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表示,希望在中國看到一家未上市的銀行:“對於城商行的‘一窩蜂’上市能夠理解,但我希望中國有一家不上市的銀行。”
2015年股災仍歷歷在目。城商行“一窩蜂”上市勢必佔據市場流動性,導致資本市場流動性不足,更多股票下跌,影響投資者的信心。
呂隨啟認為,雖然此次監管層對城商行“開閘”,但從穩定股票角度,會有一定的把控節奏,不會出現大批城商行“一窩蜂”上市的局面。
B08-B09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責任編輯:張明江)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