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理財銷售端風控形同虛設 風險測評不合格就重填

  • 發佈時間:2016-04-26 06:10:3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每道風險測評題的四個選項中,最後一個往往為風險承受能力最高的選項,因此,“多選幾個C或D”也成了銀行工作人員“指導”投資者測評的最簡單方法

  作為理財産品銷售的第一道風控——風險測評疑似已經“失守”。

  在銀行買過理財産品的人都知道,首次購買理財産品前需在相應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超過一年未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或發生可能影響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情況的客戶,再次購買理財産品時,也應當在銀行網點或其網上銀行完成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評估結果應當由客戶簽名確認;未進行評估,商業銀行不得再次向其銷售理財産品。

  然而,看起來規範嚴謹的風險評估程式,在實際操作中卻太過隨意。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發現,雖然客戶只能按照評估結果去購買相應的理財産品,但是客戶卻可以隨意更改評估報告。在部分銀行網點,風險測試試題甚至不需要投資者本人仔細閱讀並作答,而是由客戶經理指導選擇合適的選項即可。

  銀行風險測評走過場

  目前,各家銀行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流程基本沒什麼差別,除開立賬戶、申購産品資金5萬元起步外,首次購買銀行理財産品時,均需要到網點櫃檯進行風險評估測試。

  根據銀監會發佈的《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的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産品前在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依據至少應當包括客戶年齡、財務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的、收益預期、風險偏好、流動性要求、風險認識以及風險損失承受程度等。同時,根據理財産品風險評級、潛在客戶群的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為理財産品設置適當的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

  《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走訪多家銀行網點並體驗其風險測評環節發現,銀行的風險評估測試,基本為走過場。

  在某股份制銀行北京地區網點,該行的客戶經理詢問本報記者投資需求後,推薦了一款理財産品。在得知本報記者是首次購買時,客戶經理提出需要在櫃檯做一份風險評估測試,並告知,“您選擇的這款理財産品屬於平衡型産品,在櫃檯做測試時除了年齡按照實際填寫,其他所有題目都不要選擇‘A’,儘量少選‘B’,否則可能因為評級不合格而不能購買。”

  該行的風險評估共計12題,本報記者讀題和做題,花了近10分鐘,評估結果為“穩健”。看到這樣的結果,客戶經理坦言:“這個結果不能購買此款産品,需要重新測試並更改一些題目的選項才可以。”

  在《證券日報》記者暗訪的銀行網點中,絕大多數銀行的工作人員都告訴本報記者“風險評級不合格了就改答案重新做一遍”。

  風險評估本是一道嚴格的風控流程,然而,有的銀行工作人員為了完成銷售,主動要求客戶多次進行風險評估測試,以達到可以購買更高風險級別理財産品的客戶評級。

  事實上,除了多次做測試外,個別銀行的客戶經理在投資者第一次做測試時就在一旁指導“合適”的選項,甚至直接替客戶進行測評,並且不進行足夠的風險警示。

  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某銀行網點,本報記者採訪到一位首次在該銀行購買理財産品的中年女士。她表示,“剛剛客戶經理也要求我進行風險測評,但看我不想做,客戶經理表示這只是一個形式,就替我做了操作。”

  本報記者在多家銀行網點走訪發現,目前各家銀行的風險測評多為7道至15道選擇題,風險等級有規律,四個選項中最後一個一般風險承受能力是最高的。以此類推,如果想購買高風險理財産品,多選幾個C或D就行了,這也是各銀行工作人員“指導”投資者進行測評的最簡單方法。

  推薦代銷産品規避測評

  在《證券日報》記者走訪的某銀行網點,由於本報記者不願意重新做測評,工作人員順勢開始推銷保險、基金等銀行代銷的産品。

  上述銀行的客戶經理表示,“無論是購買銀行理財産品還是代銷産品,原則上都需要做風險評估,但是結果只對銀行理財産品具有強制約束作用。如果您的評估結果是保守或穩健,仍然可以購買風險等級較高的股票型或指數型基金,不過在購買過程中會提示‘購買的産品超出風險承受能力’,您只要選擇了解同意有關的風險就可以。”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網點的工作人員則表示,“除了銀行理財産品,代銷的保險、基金均不需要進行風險測評。”

  而投資者在購買代銷産品,尤其是購買股票型基金産品的時候,很容易在無意間買到了“風險越位”的産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