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傳統銀行即將消失? 關門、裁員引人心惶惶

  • 發佈時間:2016-04-18 10:56:31  來源:人民網  作者:付碧蓮  責任編輯:胡愛善

  柏可林 攝

  銀行將不再需要那麼多實體網點,零售銀行大規模裁員已經是大勢所趨。事實上,德銀、摩根士丹利、花旗、巴克萊等大行已經開始大規模裁員。

  中國銀行業的處境也不容樂觀。除了“餘額寶”等外來者的衝擊,中國銀行業還面臨著經濟轉型期的巨大壓力。利潤零增長漸成常態。銀行“躺著賺錢”的日子將漸行漸遠。

  傳統銀行即將消失?從倫敦的金絲雀碼頭到紐約的曼哈頓街頭,再到上海的陸家嘴,哪個金融中心不是被匯豐、花旗、瑞銀、摩根大通等這樣的銀行巨頭們“傲嬌”地“佔據”著?不過有人認為,或許有一天這些銀行巨頭們將會慢慢消失于這些金融中心的地標性建築當中,並且這一天可能並不是太遙遠。

  這是危言聳聽嗎?畢竟現在的人們尚無法想像如今在大街上幾乎隨處可見的各家銀行網點將不復存在。然而,無法否認的是,銀行業正經歷著快速的變化。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科技的飛速發展日益深刻地影響並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

  關門、裁員引人心惶惶

  花旗銀行全球視角及解決方案部門——GPS在近日發佈的最新報告稱,金融科技將大大改變如今的銀行經營模式。報告認為,銀行們的優步(Uber)時刻即將到來,銀行的實體網點將被淘汰,移動設備將成為客戶和銀行之間的主要溝通“仲介”。意味著銀行不再需要那麼多實體網點,包括在其中工作的人。

  花旗預計2015-2025這十年間歐美銀行將裁員30%,數量最多達到170萬人。巴克萊前CEO詹金斯稱,未來10年全球銀行業需要裁減半數員工和分支機構,才能在洶湧的科技變革中求得生存。詹金斯認為,“未來10年,金融業的員工和分支機構可能最多減少50%,即使情況沒有那麼嚴峻,至少也會削減20%。”

  170萬人!乍一聽似乎頗為驚人,然而全球銀行業的裁員潮在近些年就一直沒有斷過。根據一些金融機構的不完全統計,從2007年到2015年的8年間,全球銀行業的裁員人數已經達到近80萬人。未來十年,全球銀行業再裁掉170萬人的概率並不小。

  巴克萊銀行:詹金斯作為CEO去年7月被解雇。當時,巴克萊已經裁減了一些分支,而且此前制定的1.9萬人的裁員計劃已進行一半。渣打銀行:2015年11月初曝出第三季度出現意外稅前虧損1.39億美元,計劃在2018年前裁員1.5萬人,並重組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産。

  德意志銀行:因去年三季度第三季度創下60億歐元的史上最高虧損,德銀被迫宣佈裁員1.5萬人。摩根士丹利:去年9月,摩根士丹利宣佈裁員1200人。11月,該行又曝出將股票交易部僱員最多5%(約100人)。瑞信:去年10月,瑞信首席執行官TidjaneThiam表示,瑞信將在2018年底前節省35億瑞郎開支,並在全球範圍內裁員5000多人。花旗:花旗集團計劃今年1月起將裁減至少2000名員工。荷蘭合作銀行:荷蘭合作銀行表示,計劃在2016至2018年裁員9000人。

  銀行業所需要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少了,那麼反推回去的理由就是,銀行網點開始變少了,再往回推一步就是,銀行的業務減少了。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當前仍在持續著的這波銀行業裁員潮源於200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一方面,金融危機爆發後,歐美各國的金融監管都進行了改革,對銀行業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一些銀行被迫進行資産重組,放棄了某些部分的業務,比如一些歐洲的銀行整體出售或關閉了零售業務,這也就導致了銀行業大規模的裁員及網點關閉。”

  “另一方面,隨著全球金融環境以及經濟環境的改變,銀行業‘閉著眼’都能賺大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可以説銀行業的生存環境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利潤大幅縮減的時代,銀行業放緩擴張或停止擴張以縮減成本就成為自然而然之事。”

  衝擊傳統銀行生存環境

  而在銀行業生存環境大變化中,其中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之前,法國零售銀行協會對全球150位銀行家進行問卷調查,當被問及“誰會是他們接下來最大的潛在威脅”時,大多數的銀行家填寫了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名字:谷歌。

  最近,一份新出爐的普華永道的報告中顯示,83%的金融服務公司認為他們商業中的某些特定方面正處於眾多金融科技創業公司帶來的創新衝擊中,95%的銀行業管理層專業人士都在擔憂這個問題。

  根據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銀行以及支付公司感受到最多的來自金融科技公司方面的壓力。資金轉賬和支付公司認為他們可能會在未來五年裏失去多達28%的業務,這些業務均將轉向金融科技公司,而銀行家則認為他們自己會失去24%的業務。

  類似餘額寶給中國銀行業所帶來的這樣的衝擊,在未來並不會少,甚至會不斷地加劇。而當前銀行業不僅業務空間受到擠壓,銀行的人才資源似乎也正在遭受金融科技公司的“掠奪”。在中國,近兩年來傳統銀行從業人員紛紛跳槽新型金融公司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孟剛(化名)曾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這樣坦言:“自己在中資銀行幹了整整14年,作為技術工種最難過的就是國有銀行內僵化的體制。近些年,受到網際網路金融的衝擊,國有銀行也開始重視起科技創新,推出了一些電子化的業務。但説實話,一些在民營企業或者科技公司用一年時間就能完成的事,在更具資金實力、人才實力的國有銀行可能需要花費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僵化的體制內任何創新都需要等上頭的命令方能行動。”

  如今37歲的孟剛,果斷跳槽到了一家民營金融創新公司,領導著自己的團隊從事研發工作。“我需要接受更多的新鮮血液,不然自己早晚也會被市場淘汰。”

  而新型金融公司挖銀行墻腳的事顯然不止發生在中國。2015年年底Uber連續從高盛投行部的科技團隊挖走了3名中層管理人員。而在此之前,Uber已經從高盛挖走了多名高級管理層。比如財務主管Gautam Gupta和企業發展主管Cameron Poetzscher。

  去年7月彭博新聞社爆出,為貝萊德(Blackstone)效力七年的首席財務官Laurence Tosi將要離職,就任短租網路平臺Airbnb的首席財務官。去年12月,Snapchat聘請瑞信的網際網路銀行業務主管Imran Khan為公司的首席策略官。

  金融科技或成新生機

  “不過,來自金融科技發展的壓力正令銀行業的裁員、關閉網點的動作,從被動轉為主動。”奚君羊指出,“在被迫應監管要求而做出改變之後,各家銀行開始重新對自己進行定位,認真考慮在金融科技飛速發展的環境下如何在未來更好地生存下去。”

  在孟剛看來,金融科技的崛起對傳統銀行的衝擊是必然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傳統銀行就一定會消失。“傳統銀行網點必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在中國如此龐大的地域、市場內。一方面,中國的大城市與農村在金融領域的差距是相當大的,我們的農村仍舊需要實體銀行網點來提供大量的金融服務。”

  “另一方面,已經成型的龐大的營業網點系統對銀行來説,就是一種競爭力。”孟剛認為,“傳統銀行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利用金融科技結合自身的優勢來改變經營、盈利模式,而並非是與金融科技‘你死我活’的關係。”

  2015年,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在營業網點的數量上分別減少了26個和6個,而工商銀行已經是連續兩年出現了營業網點的減少,其在2014年就已經減少了128個營業網點。中小銀行也被波及,例如民生銀行在2014年增加了166個營業網點,而去年這一數字則減少了50%,僅增加了80個;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去年的網點數量等也有著不同程度的減少。而隨著營業網點的減少,銀行員工自然也出現了銳減。

  “近一兩年中國銀行業擴張的步伐有所放緩,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例如金融科技的衝擊、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銀行利潤的下滑等。而這種不利的局面也恰恰給傳統銀行提供了改變的推動力。如果能夠很好地參與並利用金融科技,傳統銀行只會更加強大。”孟剛表示。

  而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也正在推進。摩根大通于去年12月1日宣佈將和美國P2P公司OnDeck Capital合作,向其400萬小企業客戶提供25萬美元以下貸款服務。在雙方的聯姻關係中,摩根大通提供品牌、客戶資源和錢;OnDeck則提供技術和放款。目前小企業貸款需要幾天或者幾個禮拜才能發放,摩根大通計劃通過合作可以在幾小時或者一天內快速放款。而且,雙方也似乎越來越甜蜜——摩根大通正將信貸審核工作轉給對方。

  而越來越多的銀行正採取類似的做法,像英國的皇家蘇格蘭銀行(RBS)和桑坦德銀行(SantanderUK),也正在準備與金融科技創業公司開展合作。

  “就傳統銀行而言,資本的優勢以及客戶資源的優勢,是目前任何金融科技公司無法望其項背的。因此,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金融科技的發展,也許恰恰是傳統銀行新的生機。”孟剛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