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銀行已啟動不良資産證券化試點 初期額度不大
- 發佈時間:2016-03-14 07:18:3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劉波
不良資産證券化試點的重啟正在展開。上證報記者獲悉,在獲得首批試點資格的多家銀行中,目前已有三家銀行啟動不良資産證券化相關工作,其中一家銀行已完成前期準備,並已上報監管層審批。
12日,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明確表示,目前挑選了少數管理水準較高的大型金融機構開展不良資産證券化試點,初期試點額度不大。
記者了解到,有多家資産規模靠前的銀行已獲得首批試點不良資産證券化的資格,目前獲得資格的都是商業銀行,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並不在列。
其實,開展不良資産證券化試點早在監管計劃之內,銀監會1月份發佈的2016年工作部署中,即提出要開展不良資産證券化和不良資産收益權轉讓試點,逐步增強地方資産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産的功效和能力。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12日在答記者問時也提到了開展這項工作擬達成的目標。“我們現在貸款的總量是比較充裕的,但是貸款的週轉速度在逐年下降。通過開展不良資産的證券化和不良資産轉讓,希望可以提升銀行貸款的週轉速度,這樣可以提高支援實體經濟的能力。其次,要提升銀行市場化、多元化、綜合化處置不良資産的能力。”尚福林還表示,擬借此提升銀行的運營能力。
這一項試點的推出,也被市場認為與銀行不良資産率持續上升相關。據銀監會披露,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2744億元,較上季末增加881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67%,較上季末上升0.08個百分點。
但潘功勝説,不良資産證券化試點是信貸資産證券化的一個部分,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升降無關。
不良資産證券化幾年前已有實踐,信達資産、東方資産以及建設銀行等機構均有涉足,其中信達資産分別於2006年、2008年發行兩期金額均為48億元的不良資産證券化産品,東方資産2006年發行10.5億元,建設銀行2008年發行27.65億元。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信貸資産證券化停滯。
這次重啟信貸資産證券化,要嚴格防範風險。潘功勝説,監管要求不良資産證券化産品設計簡單透明,不能做多層證券化、再證券化,要堅持投資者適當性原則,不能賣給個人投資者,只能向機構投資者出售。
因此,一些人士認為推出有一個過程,規模不大。
有監管機構人士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項試點不會很快有突破,認為試點“難、慢”。
中誠信國際結構融資部總經理李燕在接受上證報採訪時也説,推出需要一個過程。
“現在已有一些機構投資者對不良資産證券化産品有了投資意願,但投資者和銀行之間還要就資産包的估值和折扣方面做商定。由於是不良資産,在2008年前發行的幾期不良資産證券化産品價格,基本都是原值的三、四折,不過時隔多年,市場情況有了很大變化,當下的估值還不好對標。在不良資産證券化産品發行前,信用評級公司和評估公司將參與估值。”李燕説。
央行行長周小川也認為,“這個市場不一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