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金融創新屢曝新風險 一行三會監管體制醞釀巨變

  • 發佈時間:2016-03-13 07:34:27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劉小菲  責任編輯:胡愛善

  中國網財經3月13日訊(記者 劉小菲)從瑞郎大漲,到美聯儲升息,從中國股市一度重挫45%,到人民幣的創紀錄貶值,2015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的震蕩程度遠超多數人預期。

  為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中國加快了金融體制改革步伐,其中金融監管體制如何調整被各界廣泛關注。繼2月份G20峰會首次談及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之後,中國“金融掌門人”———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昨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新聞發佈會,再一次對該話題進行了公開回應。

  金融風險事件屢出 金融監管變革在醞釀

  2015年6月中旬,A股經歷了一場斷崖式的暴跌。儘管在史無前例的救市措施下,市場在10月份回歸了平靜,但因監管真空而導致金融風險頻繁的根源引發各方思考。有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股災時各個監管部門能夠迅速磋商,並以雷霆之勢進行聯合強勢監管,或許情況會好很多。”

  在昨天舉行的記者會上,也有媒體提出了“股災與銀行證券保險監管機構之間的交叉影響有關”的質疑,周小川回應道,金融監管體制包括貨幣金融宏觀調控、宏觀審慎管理和監管以及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穩定職能,這些職能之間的分工體制從全球來看不滿意比較多,發現的問題缺陷比較多。

  據了解,這是周小川近三周以來第二次談及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在2月26日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周小川曾公開表示,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在危機中表現出很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有做出調整的壓力。

  這或許意味著,一場由國家層面主導的金融監管大變革正在醞釀。

  金融混業經營加劇 分業監管或路到盡頭

  2003年以來,我國金融業就進入了“分業監管”時代。在此格局下,央行專注于貨幣政策的調控,銀行、證券、保險則分別由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監管,可以説基本實現了對各類金融機構的全覆蓋。然而,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等跨行業業務的崛起,以及期指等創新産品面世,這套分業監管架構似乎已經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監管存在空白和重復帶來的風險也進一步凸顯。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曹鳳岐就曾明確指出了“分業監管”的弊端。“職責不清、監管重疊、監管漏洞、監管套利、監管成本高和監管效率不高問題凸顯,各監管機構之間的資訊交流、資源共用、協作和合作極不暢通。”曹鳳岐表示。

  改革目標仍在研究 “超級監管機構”是一個方案

  分業監管面臨挑戰,改革箭在弦上。在去年11月發佈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金融監管統籌協調也被重點提及。中國網財經記者梳理髮現,該建議中有關“金融監管”問題的説明共638字,在九個問題的篇幅排名中居於第三位,僅次於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速。

  那麼金融監管改革如何展開?是不是坊間傳言的“一行三會”合併?改革的具體目標是什麼?在昨天的記者會上,周小川被一系列問題“圍攻”。不過,周小川用一句話便解答了媒體心中的疑問,即“正在研究思考中,也在聽取各方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據證券時報報道,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曾在3月4日接受採訪時表示,設立“超級金融監管機構”是其中一個方案,不過還存在其他方案,相關部門仍在研究之中。另外,他也不忘“鼓勵大家都去注意研究這個問題”。

  至於研究方向,周小川在昨天的發佈會上明確了兩個,一是針對過去金融市場出現的問題,地方監管的不足,監管的漏洞等應該改進、克服和解決,包括提高效率,加強協調。另一方向是多借鑒國際經驗,如何搞好宏觀管理、宏觀審慎政策、金融監管、金融消費者保護、金融穩定、金融基礎設施等。

  實體經濟才是根本 “資金沒進入”的判斷有問題

  金融改革要全面深化,貨幣政策在穩健基礎上要靈活適度,然而實施這些政策的最根本的目的,還是提升金融市場的效率,從而服務於實體經濟增長。

  在昨天的發佈會上,“很多資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問題再被記者提及,對此,周小川犀利的回應稱:“這個判斷可能有問題。”周小川用五年來的社會融資規模的統計數據進行了解釋,並強調這個數據一直是穩健增長的。

  對於未來利率會不會繼續下調,周小川表示:“這要要看經濟形勢,要看下一步的數據出來是什麼樣的,特別是物價的數據,如CPI和PPI的數據,可以一起對利率政策進行考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