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為啥被打臉?
- 發佈時間:2016-03-04 13:01: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胡愛善
3月2日,穆迪將中國主權債務評級從穩定變成負面。同日,穆迪將25家中國非保險金融機構的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下調理由為:中國主權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表明中央政府向金融機構提供支援的能力總體上可能弱于穆迪此前的評估。
但市場對此卻反應平淡,我行我素。消息公佈當日,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股市則全線飄紅。
從市場反應看,對於穆迪將中國主權債務評級展望至負面,穆迪對此最核心的論據是:中國財政數據走弱、外匯儲備下降和推行改革存在不確定性。但即使歐美國家學者對此也並不認同。據報道,美國工業網際網路聯盟執行董事richard soiey即明確表示,如果僅根據GDP增速降至6%左右就認為中國經濟處在糟糕的境地,那肯定是無稽之談。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和澳新銀行預計,市場對穆迪下調中國評級展望反應不大。澳大利亞國民銀行稱,穆迪下調中國評級展望的反應不會持續;澳新銀行則表示,穆迪評級展望調整反應出的相關擔憂並不是新消息。言下之意,在相同的理由下,穆迪給出了不同的評級。
對於中國的銀行業,在此之前的2月29日,賬號主體為“北京穆迪投資者服務有限公司”的“穆迪投資者服務”公眾號的“行業評論”中,對於中國銀行業的評論有這樣一段話:今年1月份新增貸款強勁增長對中資銀行具有負面信用影響,因為這意味著信貸增速高於經濟增速,而這對銀行資本和信貸品質將造成負面影響。疲弱運營環境下貸款強勁增長顯示銀行放貸和風險管理標準放寬,儘管一些企業的流動性狀況將從中受益。也許就是這樣的思維,影響了穆迪對中國非保險金融機構的看法和評級。
但是就是在這樣一段話中,也顯示出了穆迪對中國的無知和自身邏輯的混亂。首先是中國人都知道,中國人講究未雨綢繆、充分準備,各家放貸機構都有這樣一個習慣,在每年的年底挑選、儲備一批項目放在次年開年投放,這即有信貸額度的原因,也有各家機構考核因素的原因。因此在每年的一月,信貸投放都是相對比較高的。由此一個月的指標得出信貸增速高於經濟增速和風險管理標準放寬的結論,顯然是不懂中國。其次是在這段話中,穆迪自己都承認一月信貸增長將使中國“一些企業的流動性狀況將從中受益”,而企業經營狀況的改良正是銀行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礎,真的不知穆迪得出相反結論的邏輯是什麼。
百年穆迪在信用市場的話語權自有其成功案例的歷史積澱,但是近年來,穆迪早已多次被打臉。 穆迪為啥被打臉?首先是其傲慢與自負造成的無知。即使目前,並沒有哪個理論能夠完全準確解釋和指導全球任何一個不同經濟環境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現象,更無須説預測。百年穆迪的成功自有其成功的道理,但穆迪的成功基於美國市場環境,脫離了這個環境,包括穆迪在內的美國三大評級機構是否對所評國家政治、經濟、政策、法規、文化、人文、習俗等等有可能影響到經濟現象的因素有充分和細緻的了解?從上述簡短文字中就可以看到,這應該是被質疑的重要一點。與此同時,近年來人們更多看到的是,與其成功歷史積澱和市場壟斷地位所培育的傲慢和自負,正在影響著包括穆迪在內的美國三大評級機構放下身段真正地去了解評級對象,這使得評級機構更難以真正了解被評級對象,從而得出準確的判斷。
於此之外,另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利益面前評級是否能保持公正和客觀?特別是在華爾街金融危機中,包括穆迪在內的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的表現,讓很多人質疑其是否因為利益原因影響著評級結果的公正性。市場中就有這樣一個穆迪對德國再保險巨頭漢諾威再保險公司強行評級的事例:穆迪給漢諾威發出商業信函,稱願意為其提供免費評級服務,並希望未來能為其提供收費服務,遭到漢諾威拒絕,但穆迪還是對漢諾威進行了主動評級,並連續兩年給出了很低級別,並予以公佈,漢諾威卻堅持不付費。2003年,穆迪突然把漢諾威的債券級別降至垃圾級,引起了市場的拋售潮,最終漢諾威不得不接受穆迪的收費評級服務。事實上,有關評級機構利潤來源的問題早已被市場質疑多年,面對利益,評級能否保證公正、客觀?從對漢諾威強行評級,到華爾街金融危機中各方對評級機構的質疑,很難讓人相信包括穆迪在內的美國三大評級機構評級結果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怎麼評怎麼説是穆迪的事,信與不信是市場的事。其實在穆迪此次對中國的評級中,即使再次被打臉,傲慢、自負的穆迪可能還會不以為然。不怕打臉可以,但是臉被打多了也就沒臉沒面子沒人信了。因為“臉”也是一種信譽。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