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央行建利率走廊推動利率市場化 降準壓力減小

  • 發佈時間:2016-02-19 08:26: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張莫  責任編輯:劉波

  公開市場操作頻次進一步提升 原則上每個工作日均開展

  央行建利率走廊 降準壓力減小

  從18日起,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頻次將進一步提升。根據央行18日發佈的公開市場業務公告〔2016〕第2號,“為完善公開市場操作機制,提高公開市場操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人民銀行決定延續前期增加公開市場操作頻率的有關安排。18日起,根據貨幣政策調控需要,原則上每個工作日均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如因市場需求不足等原因未開展操作,也將發佈《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予以説明。”

  一則小小的公告所透露出來的信號不容小視。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方面意味著短期內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的可能性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意味著央行在貨幣政策的工具使用上更為多元化和側重價格型工具,在構造利率走廊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

  此前,針對春節前後的季節性流動性需求旺盛,央行已經通過公開市場逆回購、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等操作釋放了鉅額流動性,據不完全統計,釋放流動性的規模已經超過兩萬億人民幣。央行在春節前也已經宣佈,增加春節前後公開市場操作場次。從1月29日起至2月19日,除了週二、週四常規操作外,其他工作日均正常開展公開市場操作。

  “央行公告增加操作頻率,主要基於在資本外流與穩定人民幣的壓力下,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無法自由施展。同時節前逆回購等凈投放面臨到期壓力,只能通過迴圈操作,保持連續平穩的流動性。此外,1月份以來的巨大融資貸款,也需要更大更頻繁的貨幣保障。”聯訊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表示,操作常態化後,降準降息壓力將有所緩解,時間點也會延後。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公開市場操作頻次進一步提升的意義不可單純地看做只是對降準操作的一種替代,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央行有意通過加強公開市場操作來打造利率走廊,助推利率市場化。

  民生證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研究負責人李奇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降準更多的意義在於釋放流動性,而公開市場操作更多的意義在於加強與市場的溝通、穩定短端利率預期。“逆回購可作為短期的利率錨,MLF可作為中期的利率錨,從短期到中期,通過政策利率來引導市場利率,構建利率走廊。”他説。

  這一“利率走廊”的思路實際上此前央行早有闡述。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此前曾在其工作論文中發表觀點稱,有必要建立利率走廊作業系統。利率走廊作業系統在控制短期利率波動上具有優越性,可以降低央行貨幣政策的操作成本。他也曾表示,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另外兩項重要任務是強化金融機構的市場化定價能力和進一步疏通利率傳導機制。要讓金融市場和機構更多地使用諸如SHIBOR、短期回購利率、國債收益率、基礎利率等市場利率作為産品定價的基礎,逐步弱化對央行基準存貸款利率的依賴;同時,要通過一系列改革來疏通利率傳導機制,讓短期利率的變化(和未來的政策利率)能夠有效地影響各種存貸款利率和債券收益率。這兩個領域的實質性進展是向新的貨幣政策框架轉型的重要基礎。

  實際上,央行貨幣政策框架已經在從使用數量型工具逐步向更多地使用價格型工具轉型。MLF、PSL等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中工具的創新,都意味著未來這類利率工具所發揮的作用將逐步超越降準等傳統方式的作用。

  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丁志傑此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從目前公開市場操作的利率水準來看,在不斷下調的過程中,其已經逐漸接近存款準備金的利率水準,因此迴圈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和降準,從效果上來説差異已經不大。不過他也表示,這些工具發揮作用的基礎也是中國整體存款準備金率的進一步降低。因此,未來央行可能將交替使用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其他貨幣政策工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