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6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風險評級形同虛設 銀行“無底線”代銷基金惹爭議

  • 發佈時間:2016-01-12 07:0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在資産管理的各類浪花潮涌中,風險底線似乎並不是只有一個水準面。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銀行理財産品銷售中不能被突破的適格銷售的風險評級底線,在基金代銷中形同虛設,可以被商業銀行輕易拋棄。

  “購買銀行理財産品必須要求風險評級等級達標,但是申購銀行代銷的基金則不受限制,超出評級也不需要重新申請,只要勾選同意有關的風險提示就可以了”,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産品客服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雖然兩類産品銷售的監管尺度鬆緊略有不同,但是適格銷售的精神內核應該是一致的”,資深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商業銀行對於所代銷理財産品與投資者的匹配標準如果與理財産品不一致,會傷害客戶對於銀行評級的必要性和準確性的判斷,甚至可能在訴訟中被判定擔責。”

  適格銷售被突破

  “我在**銀行的風險評估中被認定為穩健型投資者,之前也僅在該銀行購買過一些貨幣市場基金類産品,但最近卻經常收到該行代銷的股票型基金的推銷短信”,投資者張女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於對於推銷中‘高收益率’産品的好奇,我點擊連結進入頁面卻發現,推薦給我的是一款高風險等級的産品。”

  在一家銀行的手機銀行APP,《證券日報》記者也被評估為穩健型投資者,記者點擊購買該行代銷的一款股票型基金,手機APP彈出一個小窗並表示,“該産品的風險等級為高,安安監管要求已經超出您的風險承受能力。如果您依然購買,則視為您願意承擔該産品的風險。”記者選擇依然購買後,則網頁會跳轉至購買頁面,投資者在完成購買前需要勾選同意“服務協議和風險提示”。

  正如小窗內容提示,監管部門對於基金銷售有著明確的適格銷售的規定。

  《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基金銷售機構在銷售基金和相關産品的過程中,應當堅持投資人利益優先原則,注重根據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銷售不同風險等級的産品,把合適的産品銷售給合適的基金投資人”;第六十條規定,“基金銷售機構應當建立基金銷售適用性管理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內容:(一)對基金管理人進行審慎調查的方式和方法;(二)對基金産品的風險等級進行設置、對基金産品進行風險評價的方式和方法;(三)對基金投資人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調查和評價的方式和方法;(四)對基金産品和基金投資人進行匹配的方法……”

  也就是説,與銀行理財産品的銷售規定類似,基金銷售也需遵循適格銷售的基本原則。《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第二十五條明確,“商業銀行應當根據風險匹配原則在理財産品風險評級與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之間建立對應關係;應當在理財産品銷售文件中明確提示産品適合銷售的客戶範圍,並在銷售系統中設置銷售限制措施”。

  《證券日報》記者隨後暗訪了多家銀行併發現,多數銀行理財産品的風險評估和基金銷售的風險評估可以通用,但前者的測評結果不能被突破,而後者則可以被突破。

  事實上,對於違規誤導投資者的行為,監管部門也設立了罰則。《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第八十九條規定,“基金銷售機構從事基金銷售活動,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將依據《證券投資基金法》對相關機構和人員進行處罰。(一)未經中國證監會註冊或認定,擅自從事基金銷售業務的;(二)未向投資人充分揭示投資風險並誤導其購買與其風險承擔能力不相當的基金産品……”

  “從法律實踐來看,如果基金産品給投資者帶來虧損,銀行能否免責的關鍵就是是否向投資人充分揭示風險,如果投資者與産品風險評級不匹配,那麼銀行有可能被認定為需要承擔責任”,上述資深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風險被收益遮擋

  “其實,最令我想不通的還不是風險評級不對,而是銀行對於産品收益能力的表述”,張女士進一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短信中,銀行推薦給我的所謂高收益基金産品的近一年業績回報超過了30%,我點擊連結後仔細一看卻發現,上述數據雖然沒有錯,但是該基金近半年和近三個月的和近半年的漲幅都是負的。”

  《證券日報》記者按照張女士的描述在該家銀行基金銷售界面看到了上述産品以及其他産品。在産品推薦首頁,銀行均以近一年漲幅為標注,該項業績也確實比較靚麗,但點擊具體産品後可以看到近半年或近三個月的收益率曲線,業績大多跑贏了滬深300指數,但也僅僅是在盈虧平衡線附近掙扎。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這種在推介中“高收益率打頭,虧損風險暗藏”的情況同樣在多家銀行的手機銀行中存在。

  “由於去年中期以來資本市場波動比較劇烈,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漲跌幅變動也比較大,從共性來看,一年期投資回報的數字相對比較好看,所以銀行選擇這個指標作為主要推薦依據並不奇怪,銀行畢竟要努力賣産品”,某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坦言。該人士認為,目前銀行多數的基金投資者都是“老基民”,對於股票基金的風險比較了解,也會主動了解基金産品在各個投資時限的表現。

  “去年上半年股市行情好的時候,銀行的代銷收入大多增長非常快”,一位股份制銀行有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不過,去年下半年的代銷情況就不一定那麼樂觀了”。

  本報記者查閱國有大行2015年半年報發現,去年上半年,工商銀行基金代銷收入實現50%以上增幅;建設銀行受益於個人理財、代銷基金、貴金屬等業務的快速增長,個人業務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同比增長19.50%;農業銀行累計代理銷售基金2,625.26億元,較2014年同期增加989.52億元,增長 60.5%。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