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李宇嘉:降低去杠桿風險須加厚銀行“壞賬撥備”

  • 發佈時間:2016-01-04 07:1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李宇嘉

  2016年第1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文章中提到“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採取果斷措施化解過剩産能”。這顯示了決策層銳意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要去産能,就必須要切斷資金對舊式産能的無效“接濟”,即去産能必去杠桿,因此,未來銀行不良貸款或將全面顯化。目前,近200%的壞賬撥備覆蓋率被認為是銀行防範損失的穩固防線,但是筆者認為,目前的壞賬撥備覆蓋率還不足以消化未來顯化的信貸風險。

  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已連續14個季度攀升。在“三期疊加”、經濟下行和抵押物(主要是房地産)價值單邊上漲結束的形勢下,銀行不良貸款“探頂”或遠未到來。由此,要全面審視壞賬撥備覆蓋是否充足。

  從消化不良貸款的後援看,首先,銀行凈利潤率進入“個位數”增長期,以未來利潤留存加厚壞賬撥備、充實資本實力已顯力不從心;其次,房地産和製造業産能過剩,新增信貸有效市場空間狹窄,而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新經濟太薄弱,新增貸款稀釋不良的餘地不大;第三,經濟轉型已呈倒逼之勢,降低地方政府債務水準,降低過剩産能領域國企債務水準,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壓力較大,管理層希望推進去杠桿、去産能,不希望大規模投放貸款來漫灌經濟。最後,在上一輪銀行不良貸款高發期,即便不良貸款率高達24%,但借助於國企破産重組、入世和房改紅利,以及銀行股權分置改革和上市等“破舊立新”改革,增量有效信貸市場空間驟然放大。加上經濟增速較快,銀行不良貸款順利化解。但目前形勢完全不同,增量市場空間狹窄,改革進入“攻堅期”,“破舊立新”進展緩慢,中短期經濟面臨“三期疊加”和“穩增長”的巨大壓力。

  此外,不良貸款規模可能被低估。一方面,過去10年,我國銀行資産和凈利潤能實現較高複合增長率,主要源於房價、地價快速且長期上漲,上下游行業信貸空間充分釋放,而不動産抵押物也有很強的資産保全效應。當樓市大週期下行並與上下游去産能、去杠桿形成聯動時,擴張時期投放的貸款開始顯現風險。另一方面,為降低不良貸款率,銀行可以通過各種通道讓不良資産“出表”。除常規的展期、借新還舊以外,保險、券商、信託和資産管理公司(AMC)成了新的騰挪通道。

  我國銀行已進入了新一輪不良貸款顯化和化解期,但也要認識到,儘管不良貸款會給經濟增長、銀行體系造成損傷,但要站在對舊産能、地方融資平臺不得不去杠桿的角度,看待不良貸款顯化後倒逼化解帶來的去産能效應,以及“不破不立”的改革效應,驅動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截至2015年三季度,儘管我國銀行壞賬撥備覆蓋率達到191%,高於150%的監管標準,貸款壞賬撥備率為3.04%,也高於2.5%的監管標準,但兩個指標或許被高估了。一旦損失顯化並加大核銷力度時,防線遠高於不良貸款水位的優勢便開始迅速消褪。

  筆者認為,決策層去杠桿意識堅決,這也是去産能的保障,更是盤活存量信貸資源、降低新經濟運作成本的訴求。但是,去杠桿必須以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前提,為了讓去杠桿軟著陸,要建立完善的壞賬撥備計提機制,即經濟上行期多提取壞賬撥備,抵禦未來經濟下行期的損失。

  以“預期損失”計算利潤中應計提的壞賬撥備,可以破解壞賬撥備覆蓋率高的假像,這有助於緩衝“去杠桿”給銀行體系帶來的衝擊,也有利於緩解未來大規模處理不良資産帶來的信貸緊縮,從而為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創造平穩有序的金融環境。

  (作者為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研究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