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溫彬:銀行業不良貸款風險總體可控

  • 發佈時間:2015-11-18 01:30:4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 溫彬

  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增大,銀行不良貸款也隨之持續“雙升”,市場開始擔憂中國銀行業資産品質會進一步惡化。筆者認為,當前銀行業不良貸款反彈主要受經濟週期變化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影響,鋻於中國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商業銀行資本和撥備充足,通過多種手段防範新增不良貸款、化解存量不良貸款,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總體可控。

  信貸資産品質面臨雙重壓力

  根據銀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186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437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59%,較上年末上升0.34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28130億元,較上年末增加7145億元,關注類貸款佔比3.77%,較上年末增加0.66個百分點。

  自2003年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以來,中國銀行業進入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時期。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準的提升,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持續“雙降”,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4078億元、不良貸款率0.9%,創歷史新低。之後,開始逐步反彈,這既有週期性原因也有結構性原因,銀行資産品質面臨雙重壓力。

  從週期性看,銀行屬於強週期性行業,其經營狀況與經濟週期密切相關,資産品質也往往呈現出隨經濟波動而波動的特徵。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在危機初期,美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一度攀升至5%。2011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10.2%,之後開始進入個位數增長,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銀行不良貸款出現“雙升”。目前,總資産排名全球20強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在3.5%左右,我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尚保持在較低水準。

  從結構性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轉為中高速增長,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産能過剩行業面臨持續去産能的壓力,PPI已連續44個月負增長,盈利狀況不斷惡化甚至虧損,不良貸款反彈壓力更大。

  風險總體可控

  信貸資産品質在週期性和結構性因素雙重壓力下,銀行信用風險開始呈現從中小客戶向大客戶、從商貿行業向製造業、從東部向中西部擴散的特徵。預計未來幾個季度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還將有所上升,但總體可控。

  首先,我國經濟還將保持中高速增長。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初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有巨大的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發展基礎日益雄厚,改革紅利正在釋放,宏觀調控積累了豐富經驗。”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結構性問題,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經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這是我國銀行業得以穩定健康的基礎和保證。

  其次,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利於防範系統性風險發生。近年來,中央政府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確保經濟金融安全運作。財政部門通過針對性的減稅、增支等手段鼓勵企業和居民擴大投資和消費;央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等領域定向支援力度;銀監會調整信貸政策提高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增加對經濟薄弱領域的支援;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降低企業和地方政府杠桿率。上述舉措有效防範和化解了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最後,銀行資本和撥備充足增強了抗風險能力。隨著銀行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和資本補充工具的創新,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始終保持在較高水準。2015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3.15%,較上季末提高0.2個百分點,遠高於新資本協議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的11.5%的資本要求。同時,按照監管部門要求,銀行加強貸款損失準備金計提,以應對經濟下行風險。2015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餘額為22634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73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90.79%,較上季末下降7.59個百分點,仍高於撥備覆蓋率150%的監管要求。

  多措並舉防範和化解風險

  儘管銀行不良貸款風險總體可控,各家銀行仍需高度重視。存、貸款利率上限管制取消後,我國進入了後利率市場化時代,再加上網際網路金融快速發展帶來的衝擊,商業銀行經營環境日趨複雜困難,更需要嚴控不良貸款,嚴守風險底線,維護金融體系安全穩定。

  首先,控制新增貸款發生不良。用好增量貸款對提高銀行盈利水準、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銀行必須以“十三五”規劃為指導,積極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重點支援戰略性新興産業、服務業等有發展前景的領域,通過信貸“新供給”支援“新産業”發展,實現金融和實體經濟的互促共生。

  其次,抑制存量貸款增加不良。一是密切關注存量貸款中“正常類”和“關注類”的逾期貸款和預警貸款,加強客戶排查,並根據其具體情況有選擇性地採取加快清收、加強擔保、信貸救援等多種措施,避免其品質下滑;二是強化貸後管理,監控好信貸資金使用,防止客戶因從事股票、大宗商品交易等出現市場風險,引發信用違約;三是加強債權銀行間的溝通協調,對行業中重要客戶,要避免因個別銀行“抽貸”引起資金鏈斷裂,導致信用風險事件發生。

  再次,創新不良貸款處置手段。隨著我國經濟金融法律體系日臻完善,處置和化解不良貸款的手段和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從銀行內部看,在傳統的現金清收、訴訟催收、以物抵債、核銷等手段外,積極探索利用投行手段創新化解不良貸款,它不同於注重當前現金回收的傳統模式,不是簡單的收貸、押品處置,而是發揮財務顧問作用,分析企業面臨困難是臨時性還是長期性,深入挖掘企業潛在投資價值,尋找合適的投資者,推動企業兼併、收購和重組,幫助企業走出困境,持續改善經營管理。這種方式不僅解決了企業困難,有力地支援實體經濟發展,而且有效地化解銀行不良貸款,提升回收價值、豐富市場化的處置渠道,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最後,活躍不良貸款市場交易。一方面,在現有的四大國有資産管理公司和十余家地方資産管理公司的基礎上,鼓勵包括股份制銀行在內的各種資本發起設立資産管理公司,提高不良貸款交易效率和市場化定價水準;另一方面,重啟不良貸款資産證券化,增加投資者範圍,真正實現銀行信貸風險的隔離和分散,降低銀行機構的系統性風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