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票理財並非零風險 警惕年底黑天鵝
- 發佈時間:2015-11-17 06:10:41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胡愛善
又到年關,P2P跑路案件頻發。票據類理財的宣傳語上,保本保息、銀行兌付一直是最吸引投資者眼球的詞語,甚至有不少投資者認為,只要銀行不倒,票據理財的安全就有保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票據造假需警惕
首先,票據理財是單個融資方以票據作為質押擔保,通過網路平臺向公眾(即法律上所謂的不特定對象)集資,並承諾到期給予相應回報。但目前這種融資方式是否合規並不完全明朗。
其次,虛假票據、克隆票、延遲支付均為這種投資方式帶來了不可控因素,因此超高收益率絕對難以持續。工行票據營業部人士對筆者表示,票據最安全的方式是電票,這個無法造假,但是由於設備和各個銀行後臺水準不一的問題,許多中小銀行還達不到電票交易的水準,而紙質匯票相當於紙質支票,事實上,即便電票普及了,紙質支票也不會完全被淘汰,因此,紙質承兌匯票造假依然不少。
此外,票據還有背書風險。有的票據正面明確標有“不得轉讓”,這樣的票據是不能進行背書轉讓的。另外,票據的背書是有限制的,並且背書的形式必須合規。背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三個:背書籤章瑕疵,就是説背書人沒有簽上自己的法人章、財務章;背書騎縫章問題,匯票有時候可能會出現多次背書,因此,就必須附上粘單,為保障背書的有效性,必須在粘單上加蓋騎縫章,所謂騎縫章是指一個章同時出現在兩頁紙上,兩頁紙進行拼接恰好就是一個完整的章印;背書必須連續,就是説前一手的被背書人,必須是後一手的背書人,背書不連續的話,承兌人可以拒絕付款。
業內專家表示,就目前而言,基於票據融資市場衍生出的票據理財産品屬於新産品,模式機制尚未成熟,加之資訊不透明,尚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和風控體系,其中或許隱藏著諸多風險。實際上,票據理財的主要風險還在於延遲兌付的違約風險。整個票據市場目前的到期違約率平均為0.2%-0.45%,但如果承兌行集中在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等機構,到期兌付風險會高於平均水準。
票據質押放大杠桿
實際上,銀票質押融資僅僅是平臺交易的一部分,部分P2P平臺取得票據後,還可能有後續的一些操作,謀取更高的收益。
一種是委託代付模式,融資企業想辦理銀行承兌匯票支付貨款,但銀行不願為之開具,於是企業找P2P平臺以銀票代其支付,這一模式中,平臺充當了銀行的開票人角色,盤活了手中票據。
第二種是信用證迴圈開證,平臺將手中票據質押給銀行,開具信用證,信用證在境外貼現成美元,通過貿易項入境結算成人民幣,做高息理財,再將理財質押給銀行開立新的信用證,不斷地迴圈放大杠桿。
銀率網專家表示,如果按照上述操作,票據被盤活,P2P平臺投資者的兌付保障就完全沒有了,銀行可能因為平臺不是合格的持票人,對平臺付出的銀票拒絕承兌,這當中的風險不可小視。
專家還表示,票據理財平臺大多以低風險、高收益作為産品最大賣點,相比于其他資産標的和擔保方式,票據理財確實風險較低,畢竟以票據到期後銀行無條件支付為支撐,其他理財産品的安全性還不能達到,但是平臺操作的規範性對於産品的安全性同樣重要,票據理財並非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