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業風險“三五七”效應漸顯?

  • 發佈時間:2015-08-31 16:16: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廣網北京8月31日消息(記者丁華艷)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週末在一場演講中提到,我國銀行業利潤與風險錯配的新一輪“三五七”效應正在逐漸顯現。所謂“三五七”效應,就是信貸大投放後,三年出現不良、五年風險爆發、七年大量損失。這一觀點,引發了熱議。

  何為“三五七”效應?

  據牛錫明介紹,1992年我國銀行信貸大投放,1995年逾期貸款大量增加,1998年形成鉅額損失。新一輪“三五七”效應是:2009年以來信貸大投放,2012年以來我國銀行業又進入風險的暴露期,2015年已經形成大量的損失。

  對於“三五七”效應的提法,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這樣評價:

  魯政委:對於牛錫明先生説的這樣一個規律,至於幾年或者幾年之間這個可以再討論,但是對於他説的先大投放,然後出現更多的不良的積累和爆發,這個我個人是完全同意的。

  這一輪銀行業的風險,歸因于信貸大投放的後遺症

  魯政委:大投放呢隱含了兩個問題,第一個由於放的速度很快,項目很多,要的很急,所以對這些項目的管理可能並不是每一個都是很到位的。由此就導致第二個問題,這些項目的發起方,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他們當時頭腦過熱的情況下大規模的項目投放,也會構成後續過甚的一個基礎,中間的一些項目的引力就無法得到很好的保證,最終釀成不良貸款的持續發生。

  當然,銀監會的報告認為,上半年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低於國際銀行業3%的水準,風險仍在可控範圍內。

  不良貸款吞噬銀行的利潤,資産品質“攻堅戰”即將打響

  不過,從8月27日陸續公佈的商業銀行中報來看,不斷上漲的不良貸款,在吞噬著銀行的利潤。跟前幾年動輒百分之幾十的增長率不同,當前銀行的凈利潤逐漸下降。

  其中,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最高,已經達到1.83%;最低的是交通銀行,為1.35%。紛紛逼近年初設置的不良貸款率的控制範圍上限。工商銀行行長易會滿前幾天在發佈會上説:下半年要打一場資産品質攻堅戰。

  易會滿:總體看呢,信貸資産風險壓力不小,趨勢還比較嚴峻,所以我們下半年全行上下還要打一場資産品質的攻堅戰,來確保資産品質不要出現大的波動。

  面對銀行業利潤與風險錯配問題,魯政委建議:完善銀行監管政策。

  魯政委:利潤和風險它存在一個錯配,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利潤高增長,我掙錢的時候我的風險並沒有暴露,那我們從監管的角度呢,新的《巴塞爾協議》提到叫逆週期的監管。核心的思想就是在利潤比較好的時候,經濟比較好的時候,我們要提高資本充足率,多提多倍,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下行,這點呢因為新《巴塞爾協議》剛剛實行,在我國才剛剛開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