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貸比”考核紅線刪除 銀行流動性約束仍在
- 發佈時間:2015-07-02 07:38:00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郭偉瑩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借鑒國際經驗,刪除存貸比不得超過75%的規定。業內人士認為,存貸比指標雖然“退居二線”,但是並不是成為歷史,銀行流動性監管約束仍在,不會出現信貸“大水漫灌”。
>>事件
存貸比75%紅線刪除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借鑒國際經驗,刪除了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比例不得超過75%的規定,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
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引入了存貸比監管,1995年頒布的《商業銀行法》第39條規定:“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的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七十五”,標誌著存貸比成為一個法定監管標準。簡而言之,就是銀行每吸收100元存款最多可以貸出去75元。
在《商業銀行法》實施之初,存貸比可以説是一項簡單並且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但20年來,我國金融市場有了極大發展,股市、基金、黃金、信託、網際網路金融等投資渠道快速發展,存貸比監管的弊端日益顯現,尤其是在流動性緊張的時候,存貸比也給銀行帶來了壓力:“存貸比等考核繼續保留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月末、季末銀行搶存款,導致貨幣統計數據出現劇烈的波動。”一家股份制銀行個人業務相關負責人告訴京華時報記者,對於“取消存貸比”這一考核指標,市場各方呼聲已久。有測算顯示,存貸比不超過75%的紅線取消後,銀行業凈利有望因此提高2.55%。
>>分析
存貸比約束仍然存在
一位接近監管人士告訴京華時報記者,現在市場上普遍認為存貸比成為歷史,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一種誤會,存貸比75%的紅線現在不再考核,但是存貸比作為流動性考核的一部分,仍然存在。
他告訴記者,此前存貸比考核75%的紅線存在,就是因為商業銀行很難在季末、月末時自覺地抑制短期衝動,現在看來,雖然這個紅線被破除,然而對商業銀行自身約束要求更高了。
事實上,草案刪除存貸比不得超過75%的規定,但並沒有廢除存貸比,而是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京華時報記者稱,從近些年銀行業發展來看,産品越來越多,創新能力也越來越強,其實現在銀行有些表外業務不用存款而是通過理財,表外業務直接把錢投到企業上,其實這讓存貸比規定本身就形同虛設。另一方面,銀行業經過這些年發展後,它的自我約束能力在不斷增強,應當充分相信。
>>影響
信貸不會出現大幅增長
更多分析人士指出,事實上,僅僅取消存貸比考核,並不意味著銀行在短期內會多貸甚至超貸。因為銀行除存貸比這一監管紅線外,銀行資産擴張還受信貸額度、資本充足率等指標約束。此外,在實體經濟疲軟、銀行不良指標雙升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不會盲目擴大放貸。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告訴京華時報記者,存貸比的放開並不意味著銀行會明顯擴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資本充足率的約束尚未破除,另外監管機構正在將社會融資規模由間接融資轉為直接融資,銀行的貸款規模同時也要在央行合意貸款規模的範圍內,因此,存貸比監管的變化不會導致貸款規模的大幅攀升。
融360信貸專家徐瑾告訴京華時報記者,取消存貸比意味著有一定的信貸規模可以釋放,但不代表就會實際釋放出來。不同銀行會有不同反應。金融是經營風險的生意,出於控制風險的考慮,一些銀行不會有大的動作。而另一些比較激進的銀行則會擴大規模。關鍵取決於銀行如果有可挖掘出來的新市場,並且這個市場在有利可圖的前提下風險可控,那麼銀行會積極擴大信貸規模。與此同時,有更多的放貸機會,就要吸納更多存款。也要看銀行有沒有能力用相對低廉的方式獲取資金。
>>展望
新的監管指標將接棒
存貸比紅線調整之後,新的監管指標仍然會出現。平安證券銀行分析師勵雅敏分析説,雖然中國本土流動性監管指標存貸比廢除,但是面對著金融危機,國際監管部門對於流動性風險的重視則逐步上升,並在金融危機之後,引入了另外兩個流動性監管指標。而銀監會也引入了這兩項監管指標。巴塞爾Ⅲ中關於流動性的新規,流動性覆蓋率(LCR)和凈穩定融資比例(NSFR),有望接力存貸比成為新的監管主要指標。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未來“存貸比”仍然會作為流動性監測指標,同時根據巴塞爾協議Ⅲ的要求,銀行監管引入了流動性風險管理指標、流動性覆蓋率等一系列新的指標,能全面監測銀行的流動性,而且央行和監管部門也有很多手段來懲戒商業銀行的過度信貸投放行為,所以到時候銀行不會毫無節制亂放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