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監會揭秘:所謂存款“失蹤”原來是“被騙”

  • 發佈時間:2015-02-04 12:00:54  來源:銀監會網站  作者:高新利  責任編輯:胡愛善

  近來,銀行鉅額存款“失蹤”成了網上一個熱門話題。比如浙江杭州42位儲戶放在銀行的數千萬元存款“被盜”僅剩少許,瀘州老窖存在銀行的1.5億元“不知去向”,義烏、南京、湖北等地都出現儲戶存款“失蹤”事件。銀行存款真的會失蹤嗎?

  所謂的“失蹤”,其實是“被騙”

  銀行素有“三鐵”之稱,鐵賬、鐵款、鐵算盤,在各行各業享有盛譽。確切地説,上述存款不是“失蹤”,也不是“被盜”,而是不知不覺中“被騙”了。

  在案件告破之前,有人描述成“失蹤”、“丟失”,好像很神秘的樣子。其實詐騙存款的案件早已有之,既不新鮮,也不稀罕。隨著ATM機、POS機、網銀、手機等支付方式越來越普及,通過銀行渠道或冒充銀行詐騙成了一些騙子們的首選。

  詐騙的形式,無非有三種

  第一種是社會人員詐騙。比如瀘州老窯公司“丟失”1.5億元銀行存款一案。有數名詐騙分子合謀偽造銀行印章,編造假存款合作協議,冒充銀行工作人員到公司到府開戶,獲取公司有關開戶所需資料和印模,然後私刻假印章,偽造開戶資料,到銀行辦理開戶手續,並使用假印鑒將存款全部轉出銀行。再如,某保險公司配送員到府服務,利用特殊POS機上的銀行卡複製器,盜取客戶資訊,然後製成偽卡盜刷客戶資金。還有人在街頭賣超低價大米,誘使路人在其特製POS機上刷卡……

  在這類案例中,主要是客戶未能辨別真偽,泄漏關鍵資訊,導致資金被騙,銀行似乎沒有明顯過錯。當然,銀行也有責任、有義務完善相關制度和流程,銀行工作人員有必要嚴格核對、明察秋毫,減少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機。

  第二種是銀行員工與社會人員內外勾結詐騙。其常見的騙人誘餌是“存款利息高”。都知道銀行定期存款年利率在2%-5%之間,活期利率不到0.4%,偏偏有人説存到某家銀行的活期存款可以給10%-20%或者更高……餡餅真的會掉咱頭上?想想都要醉暈了。

  比如杭州那42位儲戶,仲介騙子承諾給他們年利率13%,然後被領到銀行對面的一個房間裏,簽定一份承諾書,內容包括“不開通短信提醒”“不開通網銀許可權”“不通存通兌”“不查詢”“不提前支取”,更可笑的一條是“不對在銀行工作的親人朋友提起”……這個時候,怎麼著也能想到這不是正常的儲蓄存款吧?銀行能願意為這筆存款負全責嗎?

  發生內外勾結的詐騙案,有關銀行必須對儲戶的資金損失承擔相應的責任。而銀行為了自己的信譽一般會對存款本金和正常利息先行墊付;司法部門也會根據各方所負的責任作出最終裁決。但無論如何,存款的高息是不受保護的,而且損失部分本金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種是銀行員工騙取客戶存款。曾出現過銀行員工誘騙儲戶多次輸入密碼,在儲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暗中將存款轉出(看見了吧?銀行內部是不可能查到客戶密碼的,只能靠你自己輸入)。發生這種詐騙,你不用擔心,銀行會全部負責。

  防騙有辦法,忌貪忌粗心

  高風險不一定能帶來高收益,而高收益的背後一定是高風險。在當前高度自由的金融市場裏,任何存款或投資,風險與收益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年利率3、4%的銀行儲蓄存款,有國家承諾兜底(實行存款保險制度後,有存款保險公司兜底);年收益率6、7%的銀行理財産品,有銀行承諾部分負責;年利率15%的P2P投資,有P2P公司或擔保公司承諾擔保;年利率20%多的企業集資,有集資企業承諾兌現;年利率30%的民間借貸,有借錢的那個人承諾還款。哪個有保障,哪個有風險,不言自明。人的貪慾是騙子成功的基石。能抵制住高息的誘惑,就不會跳進騙子的陷阱。

  提高警惕,無論何時何地,保護好自己的賬戶資訊。銀行卡賬號、密碼、信用卡背面的驗證碼等,都不能輕易透露給別人。在POS機、ATM機上刷卡時要多加留意,拒絕一切非常規設備,注意對方任何小動作。一旦發現被盜刷,立即致電客服凍結銀行卡,就近刷卡取得證據,然後報警。

  這年頭掙點錢不容易,小心駛得萬年船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