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業動態 > 正文

字號:  

別以為銀行業腐敗是因“手頭有錢”

  • 發佈時間:2015-08-03 17:54:35  來源:紅網  作者:知風  責任編輯:胡愛善

  別以為銀行業腐敗是因“手頭有錢”

  根據人民檢察院案件資訊公開網等權威渠道發佈的資訊進行不完全統計,從2014年8月至今近一年的時間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因為涉嫌貪腐、違法違規操作等進入司法程式的涉案人員達127人,主要涉及受賄、挪用公款、貪污、挪用資金、違法發放貸款、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罪名。(8月2日《21世紀經濟報道》)

  看上去,做金錢生意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産生腐敗,比其他領域更容易。因為,如果撇開腐敗深層次涉及的結黨營私、尋私枉法、顛倒黑白等各種犯罪,案情往往暴露在經濟問題上,也即與錢有關。那麼,本來與錢有關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腐敗官員就像是“老鼠跳進白米囤”了。如果這樣想的話,是不是婦聯的男幹部更容易“包二奶”,管環境污染的環保部門就只能“撿垃圾”了?

  實際上,做金錢生意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反而是一個不能輕易動錢的地方,其賬目管理的嚴格程式,遠遠超過其他單位的財務部門。如果一個商店的職工還能動用營業款的話,銀行的職員敢不敢“碰一下”儲戶的存款?因此,銀行業金融機構産生腐敗,並非因為“手頭有錢”,而是權錢交易的官場腐敗通病,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表現。

  對此,有銀行業人士分析,銀行多是國有控股或地方政府控股,銀行業高管既是國企高管,也是黨政機關領導。我國以銀行業為主的融資體系和資金的相對稀缺性決定了放貸也是一種很大的權力。因此,銀行業高管成為了渴望資金的民營企業甚至是一些大型企業和地方政府競相追捧、尋租的對象。

  假如把其中的“渴望資金”換成渴望建設項目,渴望提幹加薪,甚至求醫、求學,相關的權力人物都會成為被競相追捧、尋租的對象。筆者不厭其煩試圖厘清這個概念,就是擔心形成腐敗的主要因素被個案的表像遮蔽,從而忽視了對制度漏洞的重視。反腐實踐告訴人們,權力尋租不僅是官場腐敗的特徵,而且蔓延到各個領域。儘管權力的職能或大小各不相同,但權力尋租已經司空見慣並有很大的市場。別以為“手頭有錢”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更容易掉進錢眼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長,照樣可以發橫財。

  那麼,對“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樓塔”,不能理解為離“月亮”很近,而是缺乏監督的權力,是一個太容易用來尋租的“平臺”。然而,權力尋租只有當擺到反腐敗的層面,才會讓相關官員心驚肉跳,在現實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權錢交易是不足為奇的。即使是對腐敗深惡痛絕的民眾,在有求於人時,也會去迎合某種潛規則。比如得了重病,就會託人找關係,打聽紅包的行情,這幾乎是順理成章、約定俗成了。那麼,想“乾大事”的民營企業甚至是一些大型企業,怎麼會不走這條“捷徑”呢?

  這是不是在淡化官場腐敗的嚴重性?恰恰相反,産生這種不良社會生態的根源,就是因為某些權力蛻變形成的官場生態。而權力發生蛻變,關鍵在於缺乏制度的監督。類似于“銀行業為主的融資體系和資金的相對稀缺性”,社會資源由於壟斷和分配不公,同樣讓相關的權力産生了尋租的空間。而在公共資源必須經相關部門統籌安排的社會秩序下,有關對權力監督的制度設計和程式規範就成了重中之重。鑒此,在“蒼蠅老虎一起打”的同時,還必須做到標本兼治。而“治本”就是建立“不想貪不能貪不敢貪”的制度監督環境。

  文/知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