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宋亦桐)在行業競爭激烈與內部壓力交織的雙重衝擊下,這家上海金融圈“頂流”正面臨業績挑戰。4月25日晚間,上海銀行正式發佈了2023年年報和2024年一季度報告,截至一季度末,該行資産總額超3.15萬億元,穩步提升;但年報及一季報均出現“增利不增收”。
2023年,上海銀行實現營業收入505.64億元,同比減少25.48億元,降幅4.8%,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5.45億元,同比增長1.19%。進入2024年一季度,“增利不增收”的趨勢並未得到有效扭轉,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30.94億元,同比微降0.92%;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1.5億元,同比增長1.77%。
在經濟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一場“增收困局”悄然降臨于眾多上市銀行中,在收入端明顯承壓的情況下,有不少銀行通過壓縮成本及降低信用損失減值力度,保持利潤端增長。
從財報中可以看出,2023年報告期內,上海銀行計提信用減值損失114.34億元,同比減少48.62億元,降幅29.84%,撥備覆蓋率降至272.66%,下降18.95個百分點。對減值損失出現下降的原因,上海銀行解釋稱,“主要為債權投資信用減值損失減少,該行加大不良資産化解處置力度,客觀合理計提減值準備”。
從該行貸款和墊款減值準備變動情況來看,截至報告期末,該行貸款和墊款減值準備餘額為452.75億元,較上年末減少22.39億元。報告期內,貸款和墊款減值準備計提105.57億元,同比減少7.16億元,降幅6.35%;同時,化解處置力度方面,核銷146.45億元,同比增長37.36億元,增幅34.25%
産業經濟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過去幾年間,由於監管部門的嚴格要求以及銀行自身的努力,撥備水準顯著提升,幾年前普遍在1.5至1.9倍,現已普遍達到2.2至2.5倍,部分銀行甚至更高,實現了約250%以上的撥備覆蓋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高額撥備對應的預期損失在當下並未全部發生,甚至發生概率有所降低,特別是在低利率環境及其他政策支援的影響下。這意味著,這些撥備有可能在未來被衝回,成為銀行利潤的新來源。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指出,目前,按照財務相關規定,銀行對資産計提減值準備是合規操作。部分中小銀行採取這種方式來調整財務數據,此舉在邏輯上是可理解的。在嚴格的監管環境下,銀行行為應更加審慎合規,對市場動態變化對銀行資産價值的影響應得到充分考量與理解。
王劍輝也表示,這從會計角度來看並無不妥,此舉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增厚了銀行的當期利潤。然而這樣的利潤增長並非源於銀行主營業務的強勁表現或經營效率的提升,而是源自前期超額計提撥備的釋放。換言之,這種利潤來源具有一定的偶發性和一次性特徵,不具備可持續性。
從息差水準來看,2023年,上海銀行凈息差1.34%,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凈利差1.41%,同比下降0.16個百分點。針對這一現象,上海銀行解釋稱,主要是把握市場利率波動中的機會,增加交易性金融資産配置,這部分資産收益體現在其他非息收入、其資金成本體現在利息支出,影響凈息差表現。
從資産端看,上海銀行生息資産平均收益率3.62%,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主要是該行響應國家政策,降低實體經濟和居民消費領域融資成本,新發生貸款定價下降,且存量生息資産持續重定價。
從負債端看,計息負債平均付息率2.21%,同比上升0.04個百分點。其中,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同比下降0.04個百分點,對此,上海銀行稱,該行持續推進定價管理攻堅克難項目,一方面緊抓低成本存款拓展,活期存款日均佔比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加強存款結構和定價管理,定期存款付息率同比下降0.07個百分點;同業存放、拆入及賣出回購款項平均付息率同比上升0.22個百分點,主要受到外幣市場利率上升影響。
“在當前複雜多變的政策調控環境下,銀行業要想在逆境中穩定並擴大現有業務,同時在有利條件下實現市場範圍和盈利的提升,既要善於捕捉並充分利用政策優惠,更要致力於通過科技創新與先進經營模式的引入,不斷提升經營效率。”王劍輝如是説道。
不久前,上海銀行的行長人選塵埃落定,原副行長兼首席財務官施紅敏獲准擔任該行副董事長、行長之職。針對下一步將採取何種戰略調整以提振營收增長動力,北京商報記者向上海銀行進行採訪,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