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協委員建言獻策求解融資難融資貴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未來一段時間金融業改革發展的重點。在求解融資難、融資貴這一世界性難題上,中國金融業改革重任在肩。2月28日,在人民政協報第19期財經智庫沙龍上,多位政協委員建議,短期要繼續完善民企紓困相關措施,推進金融機構體制機制優化,長期看要健全金融服務民企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金融體系結構,構建市場化、多元化的民企金融服務體系。
精準紓困規則亟待確立
前期出臺的一系列紓困民企政策已密集落地,民企融資難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認為,當前民企紓困還缺乏規則和標準。不同的訴求,不同的紓困模式,成為紓困標的選擇的難點。如何具體落實“幫困不幫劣”,做到精準紓困,還需要做大量細緻工作。
他認為,在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前提下,國有資本參與民企紓困後以何種方式參與公司治理、何種方式分紅、何時退出,都缺乏規則和標準,不利於紓困工作開展。
目前,各類紓困資金專項計劃或基金相繼成立,但不少紓困基金存在募資困難,一些基金的資金尚未完全到位。
從金融機構的風險角度看,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金融機構一看到風險就擔驚受怕。在風險事件頻發、不良上升的情況下,金融機構、銀行怕出風險的思想有所抬頭,有些地區還表現得比較突出。雖然貸款總量增加,但結構上卻存在問題。”
此外,周延禮認為,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協同力度不夠。銀行對風險要求比較嚴格,傾向於將風險發放給低風險客戶。在這方面,銀行應該和保險公司聯手,合力支援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從宏觀政策方面看,周延禮認為,要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要認真研究,實施精準調控和定向調控,引導流動性和金融資源優先流入民營、小微企業,使其能夠得到流動性的源頭活水。同時,財稅政策要更加積極,特別是要落實新出臺的減稅措施,明確社會保險費率政策,消除民企和小微企業政策擔憂。這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有的放矢破解制度難題
融資難、融資貴折射的是經濟內部矛盾和金融體制結構性矛盾。多位政協委員認為,融資難、融資貴不能混在一起,要分開解決,對症下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融資難更多的是體制性問題或是和體制相關的問題。融資貴更多的是與市場相關的問題,涉及到風險定價。所以,這兩個問題要分開來看,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對症下藥。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秘書長楊再平表示,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混在一起就很難解決。在一定階段,融資貴或者合理的融資貴是解決融資難的一個手段。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資訊中心主任張野建議,應進一步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去解決局部市場失靈的問題。研究個人破産法,解決願貸、敢貸、能貸的最後一道保障。此外,應考慮如何為小微企業提供創新式的金融服務,讓企業資金成本降下來。
強化合力 構建長效機制
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治本之策是構建金融服務民企的長效機制。肖鋼建議,要健全金融服務民企的長效機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調整優化金融體系結構,構建市場化、多元化、法治化的民企金融服務體系。從組織機構、經營理念、投融資體系、金融科技、監管政策、法制環境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規範。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等多主體共同參與,建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普惠金融體系和動産融資體系,提高金融服務民企能力和水準。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北京市工商聯主席燕瑛表示,希望金融機構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幫助中小微企業實現高品質發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型期的經濟背景下,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導致經營的預期不足。比如,輕資産的文化創意科技企業,抵押物不足等造成了融資難現象,同時,也有企業存在自身風控問題。因此,希望金融機構能夠進一步深入了解企業發展的情況和特點,制定更多民營企業急需的特色金融産品。
出席“人民政協報第19期財經智庫沙龍”的與會委員們還建議,一是織密資訊大網,拔掉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煙囪”,打通金融機構之間的“資訊孤島”。建議由國務院牽頭構建統一的政務資訊共用平臺,以統一標準、統籌建設為原則,在個人資訊受到嚴格保護的前提下,整合構建統一的數據共用交換平臺和政務服務資訊系統;未來,金融機構間可依託各自優勢,通過“消費場景+業務産品”“線上+線下”等合作模式,完善客戶資訊鏈條,進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金融産品,實現合作方的雙贏。二是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合理評估與區分上市公司的困境與大股東個人的困境。對上市公司本身經營正常,但大股東陷入危機,且失去控制權後對上市公司後續經營形成重大不確定性的,予以優先救助;對上市公司和大股東都遭遇流動性危機,且大股東質押資金沒有用於上市公司經營的,應謹慎施救,甚至予以考慮破産重整。三是要重視金融科技的力量。
(責任編輯:曾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