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正文

字號:  

銀行改革 “不速”方才“可達”

  • 發佈時間:2015-09-08 06:33:13  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欲速則不達。

  若要對過去幾年的銀行業改革過程加以描摹,這句話恐怕無比貼切。如果可以“躺著掙錢”,我幹嘛要躬身服務,貼地而行,尋求改變?大刀闊斧的變革不會發軔於安逸,只可能由危急存亡、危機四伏、危如累卵所倒逼。過往三十多年的中國改革史,已無數次證明了這一規律。

  中國銀行業變局將至!類似這樣的口號,行業內外已呼喊多年,但“躺著掙錢”的其實依然“躺著”,頂多也就是“坐著”,離公眾所期待的“站著掙錢”其實還差得遠。自上世紀末中央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産集中剝離以來,中國銀行業逐步走出計劃經濟時代所挖的大坑,得以甩脫鉅額壞賬的沉重包袱輕裝前行。國有大行進而啟動股份制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並上市。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借助政策輸血和利率保護,原本千瘡百孔的國有銀行體系完成從地獄到天堂的飛升,盈利總額一路狂飆突進。2014年的銀行年中報顯示,16家上市銀行共實現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6849億元,佔彼時上市公司利潤總和的比重超過一半。上市公司所涉行業何其多,單單一個銀行業就賺了利潤總和的一半多,這無論怎麼説都不應該是一個健康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而僅僅一年之隔,銀行業績就大幅“變臉”。16家上市銀行2015半年報顯示,上市銀行利率增速均有不同幅度的下滑,其中四大行的凈利潤增長率均在2%以下。相比過往十多年的高歌猛進,這樣一份年中報可謂慘澹,銀行業內難免一片哀鴻,但筆者卻不禁想為此點個讚。

  中國的銀行業改革,“不速”方才“可達”。伴隨宏觀經濟去産能、去杠桿的深化,以及利率市場化進程對銀行利差空間的擠壓,銀行的緊日子其實才剛剛開始,不良貸款總額和不良貸款率很可能繼續攀升。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對於過了這麼久“躺著掙錢”好日子的銀行業來説,該到為轉型付出點代價的時候了。靠著遍佈街角的經營網點去獲取客戶,靠著抵押物、聯保互保去轉嫁風險,靠著“影子銀行”體系去轉移借貸成本,靠著地方融資平臺的預算軟約束去規避違約風險,銀行業曾經賴以盈利的商業模式,真的有些玩不轉了。

  窮則思變。民營銀行都開始放棄線下實體網點,專注服務小微客戶,採用大數據模型風控了,傳統銀行焉能不變?行銷、風控、盈利模式的系統性變革,留給傳統銀行的時間不多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