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伸腿費引爭議 專家:不能偏廢社會責任
- 發佈時間:2015-10-18 07:08: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恒
以後乘坐航班要想選一個好座位,可能得另外交錢了,有的消費者調侃為“伸腿費”。
近期,國航、海航等航空公司在國內一些航線上推廣付費選座,引起了業界和消費者的爭議與討論,大部分觀點並不支援這樣的做法,也有觀點認為這有變相漲價之嫌。
此事引發的關於國企如何提供公共服務話題引人思考:在航空、電信等帶有壟斷性的公共服務領域,國企要實現提質增效、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是否要靠“漲價”或者增加收費?提價是否提質,其公共服務的品質和水準能否得到相應提升?
航空公司付費選座引發爭議
近期,中國國際航空、海南航空等開始在國內一些航線上推廣付費選座。
9月9日起,在國航北京出港的國內航線旅客可付費100元,選擇國內航線經濟艙第一排和緊急出口等大空間座位。東方航空表示,付費選座會逐步在其他國際、地區航線上推出,而且不排除在國內航線上推出的可能。
此前,我國各大航空公司出發至國外遠端航線的航班也普遍實行付費選座,而最早要求乘客付費選座的主要是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曾率先在國內實行付費選座,春秋航空董事長曾在公開場合透露,選座收費以後可能會再升級加價。
事實上,航班付費選座在國外早有先例。包括新加坡航空、漢莎航空、美聯航、美國航空在內的多家航空公司都推出過針對不同座位的“選座費”項目。
但是,不少國內旅客對付費選座的合理性表示質疑,認為這是在變相漲價。
一項為此展開的網路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不支援國內航班付費選座,近4成的受訪者認為國內航班付費選座是“變相‘漲價’”,另有兩成左右的受訪者認為付費選座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權,不過也有受訪者認為這是“個性化服務的延伸”。
對此,中國民航大學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教授表示,目前付費選座在國內航線上並沒有全面開展,也有航空公司的航班座位不需額外付費。而航空公司是否推行付費選座,更多取決於由此帶來的收入是否多於相應的管理成本。
李曉津並不認同此舉“限制消費者選擇權”的説法。在他看來,消費者在選擇機票時,會綜合考慮機票、選座費、地面交通等多種因素,選座費並不是決定性因素。“由於以前的好座位可能會被‘關係戶’拿走,差異化的付費選座實際上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更優化的選擇空間。”
國企公共服務價格不應輕易浮動
對於航空公司推廣付費選座的做法,大部分反對觀點認為,在沒有更多成本投入的情況下,把原本應該“先到先得”的座位拿來售賣並不合理。而如果乘客付費選座,相應的航空服務品質應當得到提升。
李曉津提醒航空公司推廣付費選座的前提是,要進一步細化和優化服務,實現更為精細化的管理和服務。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教授分析認為,從航空公司角度來看,推廣付費選座的目的應該是進一步提高盈利水準,以增加航空公司收入。但與付費選座相伴而來的應該是服務品質的提升,比如改進航空餐食,採取更為務實的措施,促進民航服務更個性化、人性化。
“如果只是漲價,該提升的服務沒有提升,這就不應該了。”他説。
劉俊海指出,從國企屬性來説,無論是商業類國企還是公益類國企,都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因此不應該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應該追求利潤合理化。“尤其是在一些航空、電信等相對壟斷的領域內,國企所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其壟斷地位應該相匹配,責任和實力應該成正比。”
他表示,付費選座雖然不屬於政府定價領域,但航空公司在推出付費選座前應該提前聽證或者預告,否則容易引發爭議,也不符合國有控股企業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分析認為,國有企業提供的公共服務,尤其是航空、電信、電力等壟斷性較強的公共服務價格不應該輕易浮動,也不應該貿然增加額外的收費項目。
李錦表示,對於航班付費選座這樣的收費項目是否推行,應該首先經過一定的聽證、審批的流程,並符合發改委、工商物價等部門的相關規定,依法合規進行和推廣。
由於目前國內航空市場大部分仍由國有控股的航空公司佔據,李錦認為作為國企的大型航空公司應該保持其航空服務價格的公益性和穩定性,不能為了實現保值增值而把增加收入作為唯一目標,否則容易傷害國企的“信用資本”。
他還強調,國企承擔著經濟和社會的雙重責任,不能為了經濟責任而偏廢社會責任。“國企提供的公共服務不能犧牲社會效益來滿足經濟效益,應該二者並重。”
李曉津則從另一個角度提出看法説,在現在的民航運輸條件下,空中航班的服務資源有限,很難讓航空公司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但在航空公司能夠賣出高價票,或者付費選座數量足夠多時,非付費選座的座位能夠擁有更大的優惠空間,就能讓更多人買到更便宜的機票,這可以看作是另一種公益服務。”
品牌效益也是國有資産保值增值
新一輪國企改革拉開大幕,而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始終是國有企業的“金律”。《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使國有資産保值增值責任全面落實,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
李錦認為,在航空、電信、電力等壟斷性行業內,國企的競爭不應該單純依靠價格手段,這不僅過於簡單,而且不利於國企履行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這些行業內的國企應該在服務手段、方式、技術等方面加強創新,以此提升其服務的價值,實現差異化的競爭。
“國企本身也應該反思,現在同行業同領域之間的競爭是不是‘選錯了地方,使錯了力’。”李錦説。
劉俊海則認為,國企經營者和管理者應該從航空公司推行付費選座這件事情上進行反思,在促進國企提質增效、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時更多要“眼睛向內看”、“多練內功”。
他進一步解釋稱,促進國企提質增效既要考慮近期的國有資産回報,也要考慮長遠回報;既要考慮有形的財産利益,也要考慮無形的品牌效益。“國企掙到真金白銀是效益,品牌增值取得公眾信賴,負面評價少了,這也屬於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
既要開源也要節流。要實現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提質增效,劉俊海建議國企學會在降低成本方面精打細算,合理壓縮經營成本,比如航空公司在人員成本方面就可以考慮延長空乘人員的服務年限。
在李錦看來,目前經濟下行的形勢下,新一輪國企改革給國企保值增值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有的國企為了完成任務和目標“慌了神”,導致“動作變形”,費力不討好。
對此,李錦希望提供公共服務的國企應該在提高服務水準和品質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既有的服務水準上,對消費者漲價或額外收費,更不能為了保護一些部門、一些企業在特定時期的利益而向多數消費者轉嫁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