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交通物流 > 正文

字號:  

20大原因透析鄭州之堵 13招打通“任督二脈”

  • 發佈時間:2015-07-09 15:04:25  來源:大河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鄭州交通建設大發展卻越來越堵 短痛、陣痛還是長痛

   

  

6月29日上午十點半左右,京廣快速路農業路口附近,緩行的車流一眼望不到頭

   

  

鄭州交通建設大發展卻越來越堵 短痛、陣痛還是長痛

   

  

北三環與花園路交會處的蝶式立交,成本低、效果更好

  連日來,《河南商報》“鄭州堵王”的系列報道引起極大反響,甚至有市民在網上發表不同觀點“對壘”。

  鄭州交通擁堵這個“結”,到底該怎麼“解”?很多市民在不同的載體上發表觀點和建議,都在為解堵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為見證鄭州交通發展30餘年並多次參與鄭州很多重大交通項目前期規劃論證的學者,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史璞看到《河南商報》“鄭州賭王”系列報道後,也給商報送來了一份長達1萬餘字的建言:《鄭州交通 人通才能路通》。

  他在建言中表示,鄭州交通及治堵,到了一個必須“了結”的關頭。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和系統分析鄭州交通擁堵及治理,客觀認識交通擁堵的問題及原因,達成共識,才可能設計針對性的有效解決方案。

  今天,本報將這份建言摘編如下,一家之言,對與不對,僅供有關部門參考。同時,我們也歡迎對鄭州交通有深刻理解的市民建言獻策,商報願架起這座溝通的橋梁。

  人物名片

  史璞,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管理諮詢研究所所長,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註冊高級諮詢師、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涉及工商管理、戰略管理、市場行銷、形象戰略與設計、管理諮詢等領域。出版了《圖解企業管理學》、《管理諮詢—理論、方法與實務》、《管理學哲理》等著作。

  鄭州交通擁堵概況

  1980年之前,鄭州市沒有現代意義的交通擁堵問題。

  上世紀80年代,鄭州出現交通擁堵,主要位於鄭州火車站,是以人為主的“點堵塞”。當時,火車站地區人多擁擠,候車進站經常要排1公里左右的隊,隊尾在火車站廣場,隊伍繞行大同路、德化街、二七廣場、福壽街再回到火車站,隊頭在進站口。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鄭州商戰”激烈,二七廣場周邊的各大百貨商場競相搞促銷活動,引發人潮,經常導致二七廣場及周圍交通擁堵。這是鄭州歷史上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以人為主的人車混合型擁堵。西影響火車站地區、中原路,南影響德化街、大同路,東影響東西大街,北影響北二七路、人民路和太康路。當時二七廣場及周邊的擁堵可稱為“片堵塞”。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鄭州交通擁擠顯露前兆。主要是隨著鄭州商貿城的快速發展,鄭州市區的人流、物流、車流增加,致使中心城區交通趨於緊張,尤其是當時鄭州市唯一橫貫市區東西的交通幹道金水路面臨較大通行壓力。金水路及周邊的擁堵可以稱為“帶堵塞”或“線堵塞”。

  2003年後,鄭州市車輛大增,引爆鄭州全面交通擁堵,“堵城鄭州”開始上路。

  目前,從空間看,鄭州的交通擁堵已經從局部的“點堵塞”、主要線路的“線堵塞”或“帶堵塞”,發展成特定地區的“區域堵塞”、全市廣泛擁堵的“面堵塞”。從時間看,已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偶爾堵塞”發展到現代的“高峰時段堵塞”、部分地區的“長時段堵塞”。從擁堵現象看,已從人擁堵發展到機動車交叉通行擁堵,再發展到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混合擁堵。

  鄭州市的擁堵,已經常態化、全面化、嚴重化。

  治理回顧

  鄭州治理交通擁堵,自1987年開始。當時,主要是以鄭州火車站為中心的“重點”治理。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二七廣場為中心的“重點區域”交通整治。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主要是以金水路、花園路、中原路、嵩山路等為中心的主幹道拓寬。2003年“非典”後,由於車輛大增,鄭州進入“交通擁堵時代”,鄭州開始在全市範圍內組織和實施“暢通鄭州”工程。

  區域改造

  黃河路

  鄭州市最早的道路改造工程,是1985年開始的改擴建“黃河路”。

  當時,黃河路改造定位是鄭州市的“外環道”。筆者曾向鄭州市規劃局的總工建議,應該把黃河路擴寬,建四車道或六車道,至少預留發展空間。但總工回答説“鄭州沒有幾輛車,用不著建那麼寬”。30年後的今天,老黃河路已經沒有拓寬的空間,交通擁擠,周邊單行治理也沒有見效,南陽路以西疏通和中州大道以東擴寬,也沒辦法解決老黃河路段的“卡脖子”問題。

  火車站

  鄭州市最早的交通綜合治理始於1987年的鄭州火車站綜合治理。筆者當時是鄭州火車站綜合治理辦的諮詢委員,負責設計《鄭州火車站地區綜合治理目標管理及保證體系》。客觀説,當時的鄭州火車站綜合治理卓有成效,火車站廣場大為改觀。

  二七商圈

  上世紀90年代初,二七商圈頻發擁堵。直到後來拓寬改造人民路、東西大街,禁止非公交車北向行駛,才改善了東向和東北向的交通。直到2004年1月建成連接四大商場的亞洲當時最長的人行廊橋,每個入口處都有自動扶梯和步梯,才緩解了二七廣場的交通擁堵。但不久,因為建解放路立交、修地鐵等,二七廣場又重新返堵,且擁堵不斷。

  四橋一路

  1994年6月10日,鄭州市政府為緩解金水路的交通壓力,開建“四橋一路”,12月30日竣工。但不久,“四橋一路”成了一條以車為主的“擁塞帶”。尤其是從紫荊山立交橋向西沒有與“一路”連接,阻斷經七路、杜嶺街,致使經七路—杜嶺街南北向的交通壓力分流至人民路、花園路、文化路、北二七路。

  道路建設

  2000年,鄭州市在全市範圍實施“暢通工程”,投資12.5億元,在市區修建“九橋九路”工程。由於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缺乏路網和路橋的系統化、合理化設計,市區的交通改善不明顯,花園北路農業路口、花園北路東風路口,文化路東風路口等,很快又成了堵點,中州大道農業路口、中州大道東風路口等依然嚴重擁堵。

  2001年12月26日,總投資15.83億元的鄭州環城快速路正式建成通車。有人把這條路比作鄭州交通的“動脈血管”,可緩解市內交通壓力,但情況並不是很好。

  2004年,鄭州市修建桐柏路—農業路—經三路—城東路—航海路—桐柏路的二環交通圈。這一交通圈的修建,大大緩解了市區交通壓力。其中農業路下穿鐵路編組站的立交橋疏導交通明顯有效,但經三路農業路口、經三路東風路口等依然擁堵嚴重。

  2005年9月,鄭州市委、市政府確定“一站一橋一路”重點項目。“一站”即鄭州火車站西出站口及周邊區域。“一橋”是指解放路立交橋,西起河醫立交橋,沿解放路向東在民主路前落地。“一路”指京廣路拓寬改造工程,南起航海路,北接沙口路。

  2007年,鄭州市政府提出建“一環兩橫一縱”快速路網。“一環”指北三環—西三環—南三環—中州大道;“兩橫”指建設路—金水路、隴海路;“一縱”指江山路(鄭邙路)—沙口路—京廣路。

  2010年,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暢通鄭州”的要求和“文明暢通交通行”的總體規劃,計劃投資300個億,在3到5年裏建設一個暢通高效的鄭州市框架路線。當年政府計劃投入195個億,修高架,打通40多條斷頭路,下穿7個交叉的平交路口,建10多座人行天橋。

  實事求是地説,近年來,鄭州市的交通建設取得很大的發展,道路越修越寬越漂亮,立交橋越建越多、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高大……但是,擁堵也越來越嚴重!鄭州市把交通治理的錢花了、活幹了、時間度過了,但治堵承諾卻接連落空。事實上,鄭州治堵不是承諾的“短痛”、“陣痛”,而是“長痛”!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史璞認為,管理學解決問題,是針對問題的成因,不是針對問題的表像。長期以來,政府及社會各界對鄭州市交通擁堵的狀況及成因眾説紛紜。因此,我們必須客觀、全面地認識鄭州市交通擁堵的成因,達成共識,為治理交通擁堵提供正確方向和指引。

  從現象看 有6大原因

  1.路口和部分路段交叉通行

  一般是機動車交叉通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行人交叉通行會造成混合擁堵。如果各行其道或彼此順行,只可能會影響車速,很少會發生擁堵。如北三環花園路口的蝶式立交橋是各行其道,幾乎沒有堵塞過,但向北汽配大世界出入口處交叉通行就經常擁堵。

  2.路口“瓶頸”

  主要是十字路口的通行面積狹小、通行效率較低,通過能力不足,尤其是一些較寬道路形成大流量車流,在路口形成“瓶頸”現象。典型的如中原路大學路口。

  3.施工長期佔用道路

  一些建設項目施工週期長、佔地多也造成長期的交通堵塞。如東風路下穿文化路隧道施工近一年,2009年9月前後開始隔離,直到2009年11月才開始正式施工。

  4.亂停車亂佔道

  機動車隨便佔用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迫使行人和非機動車佔用機動車道形成交叉通行,從而造成堵塞。

  5.大型車輛佔道

  鄭州市中心城區的道路普遍狹窄,公交車經常是長時間無車然後“一窩蜂”發車。高密度的大型公交車佔用較多道路資源,尤其是在停車上下客時經常阻礙道路,造成其他車輛減速和交叉通行,進而造成擁堵。

  6.交通違規行為和事故造成堵塞

  一些大型車輛、工程車輛等經常開快車、亂搶道,一些司機隨意變道,一些行人和非機動車駕駛者不遵守交通規則……這些違規行為和陋習經常影響道路暢順。交通事故不能快速處理也經常造成長時間交通擁堵。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