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人物 > 正文

字號:  

高鐵一姐等權利掮客如何讓央企低頭:能量巨大

  • 發佈時間:2014-12-26 09:24:47  來源:新華網  作者:涂銘 林苗苗 熊琳  責任編輯:張少雷

圖為9月24日,在公訴人宣讀起訴書時,丁書苗身體不停顫抖,一度站立不穩差點摔倒,被法警扶住。(新華社記者公磊攝)

  圖為9月24日,在公訴人宣讀起訴書時,丁書苗身體不停顫抖,一度站立不穩差點摔倒,被法警扶住。(新華社記者公磊攝)

  今年59歲的丁書苗本是一名普通的山西女商人,卻一度成為中國的“高鐵一姐”。

  作為原鐵道部窩案的關鍵性人物,丁書苗近日被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裁定行賄罪和非法經營罪罪名成立。法院決定對其執行有期徒刑20年,並處沒收財産人民幣2000萬元,罰金人民幣25億元。

  在這一案件中,丁書苗所扮演的“權力掮客”角色頗為引人注目。“權力掮客”一詞指在行賄人和受賄人之間牽線搭橋、並且從中獲得好處的中間人。權力掮客專盯那些手握重權的人,然後利用人脈關係,打通政商渠道,大肆進行錢權交易。

  丁書苗僅有小學文化水準,卻在結識劉志軍後搖身一變成為“高鐵一姐”,打造了一個龐大的“黑金帝國”。在“鐵網吸金”過程中,涉及官員之多、地位之高、金額之大,令人瞠目,也讓人深思。權力掮客的能量究竟有多大,他們一般是怎麼運作的?

  公訴機關指控,丁書苗先後幫助23家公司中標57個鐵路工程項目,中標標的額超過1800億元。在57個項目中,53個由劉志軍打過招呼。丁書苗等人從中獲得好處30多億元,其中她個人獲利20多億元。

  2010年間,丁書苗的高鐵傳媒公司經營面臨資金困難,丁書苗拜託劉志軍幫忙。當時恰逢原鐵道部籌辦“世界高鐵大會”,劉志軍授意時任鐵道部運輸局局長的張曙光,將宣傳贊助企業業務交給高鐵傳媒公司。後來有85家贊助公司將共計1.25億元的贊助款作為廣告宣傳費,打入了高鐵傳媒公司賬戶。

  案發後,司法機關對丁書苗的違法所得進行了追繳。在扣押和凍結的財産中,除了大量現金和公司股權,光銀行賬戶就達131個,位於北京中央商務區核心區域的伯豪瑞庭酒店客房及辦公用房337套,其他房産37套。

  “權力與金錢的直接結合,容易産生較大風險。而通過權力掮客,雙方不僅可以討價還價,而且還能將風險降至最低。”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副局長羅猛表示,丁書苗案件中採用的就是“行賄代理人”模式。這種模式具有一定隱蔽性,同時危害性較大,亟待引起關注。

  丁書苗一案一審雖已塵埃落定,但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在向其行賄的23家企業裏,不乏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二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這樣的知名央企。

  據了解,丁書苗通過劉志軍大肆運作鐵路工程項目的第一單是某大型央企。這家央企的董事長通過中間人找到丁書苗,大字不識的丁書苗拿著中間人寫的條子去找劉志軍。劉志軍説:“以後就採取這種形式,只用寫清楚企業名稱、標段,不用寫太多。”就這樣,此後動輒數十億元的工程項目,通過丁書苗的“運作”簡直如同囊中取物般唾手可得。

  無獨有偶。財政部企業司綜合處原處長何柱兵利用手中掌握的專項資金劃撥審批權,10年間大肆受賄近3000萬元。其中只有17萬元是他直接收受的,其他則通過“權力掮客”收受。向他行賄的群體當中,一些央企、國企也名列其中。

  2007年前後,陳柱兵稱自己主管中央企業貸款補貼的資金審批,讓情人黃某去找一些中央企業來申請這個補貼,從中收取30%的好處費。於是,黃某主動聯繫上某水利系統央企。這家央企的主要負責人和黃某見面後“拍板”向陳柱兵、黃某支付好處費。這家央企在順利拿到財政部撥付的中央企業基本建設貸款財政貼息1380余萬元後,通過下屬單位向黃某和陳柱兵支付了220萬元的“好處費”。

  辦案人員介紹,在陳柱兵一案中,牽涉共同受賄的“職業掮客”達10人。除了項目評審專家,還有其情人、朋友和與其有工作往來的政府工作人員。陳柱兵很少直接接觸一些央企,均由這些“受賄代理人”出面尋找企業申報專項資金,並向企業索要賄賂。

  像丁書苗一樣的權力掮客緣何能夠“吃住”央企?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陳柱兵案的辦案人員告訴記者,這家水利企業後來按正常流程再度申報這項補貼,最終也批了下來。“一些企業即便知道自己符合申請專項資金條件,可以通過正常途徑進行申請,仍然接受了給辦事人員‘好處費’這種潛規則。他們相信通過正常渠道申請是個未知數,但通過陳柱兵肯定能成。”

  事實上,這種“潛規則”在一些行業中並非孤例。京福高鐵安徽段2012年就曝出工程“黑幕”,引出億元“買標費”事件。按照這種潛規則,民企幫助國企“成功”中標,往往也有前提條件,如工程由其施工、再轉包等等。説白了,“仲介費”就是“買”工程的費用。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一些國有企業掌握著關係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仍不計成本地向權力掮客行賄,造成鉅額國有資産的流失,對市場經濟秩序的危害性無疑更加巨大。

  專家表示,央企高管的職權缺乏制約也是這兩起案件暴露出的嚴重問題。是否行賄、行賄數額多少,請示企業負責人就可以敲定。動輒百萬元的國有資産流入個人口袋,上億元的轉賬竟然逃避有關監管,這其中暴露的問題令人警醒。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