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蔬菜産業用上“大數據”
- 發佈時間:2015-12-12 03:29:32 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之前,聯社技術員就建議我增加絲瓜的株間距,我一直沒聽,現在知道錯了。”吳本華説,上一茬,聽取了建議的隔壁家絲瓜大棚,畝均比他家大棚多産500斤。
吳本華所説的聯社技術員,來自一個叫“菜農之家聯合社”的組織。
今年5月,壽光試點運營菜農之家聯合社,旨在從蔬菜生産、銷售和農資採購等各環節全方位入手,建立産業標準化體系、全面提升壽光蔬菜品質。
解決“三分散”箭在弦上
壽光因菜而名、因菜而興,蔬菜産業一度成為壽光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産業。
“然而,‘三分散’一直是壽光蔬菜産業發展的‘痼疾’。”菜農之家聯合社理事長朱在軍告訴記者,“三分散”即農戶分散生産、農資分散採購和蔬菜分散銷售。
“全市80萬畝蔬菜大棚種植面積,超過95%為單戶分散種植。”朱在軍説,長此以往,蔬菜生産無統一標準,品質、安全難以保證。
“另外,4000余家零散分佈的農資商良莠不齊,並多為多級代理、層層加碼,菜農無法以低價購買農資。”朱在軍説,“因利潤驅動,農資商多代理利潤空間最大的少數産品,多數優質農資因進價高、利潤低而被忽略。”
“第三,90%以上的本地蔬菜通過村頭市場外銷,缺乏檢測、監管。”朱在軍説,就這樣,産業發展多年以來,壽光一直引以為傲的蔬菜品質因“三分散”問題,一路從優良跌至普通。
朱在軍説,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因此,根除“三分散”是解決目前産業困境的重中之重。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激活蔬菜合作社
“要根治頑疾,首先要對蔬菜專業合作社進行重新定義。”壽光光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菜農之家聯合社理事張君傑説,目前壽光有1000多家蔬菜專業合作社,其中不乏規模龐大者,但仍無法嚴控蔬菜生産的每一個環節。
“另外,有些村即便有合作社,也多為‘空殼’,沒有配備相關工作人員和技術員,無法對農戶憑種植經驗進行的蔬菜生産給出技術性指導意見或建議。”張君傑説。
今年5月,菜農之家聯合社首先於古城街道北孫雲子村和壘村試點,截至目前,共幫助古城街道、孫家集街道、文家街道、營裏鎮、田柳鎮等5個鎮街的12個村,成立11個蔬菜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300余戶。“聯合社-合作社-社員”的産業組織體系模板初步建立。
“聯合社工作人員日日下鄉,保證合作社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張君傑説,聯合社協同合作社技術員一併進棚入戶,推廣良種良法,改變菜農種植過程中的不良習慣。從測土入手,根據每個大棚的土壤實際情況,為菜農配方施肥施藥。
“我家大棚土壤原來已經嚴重板結,技術員來開了‘方子’後,夏天悶棚我用了碎麥秸,頭一茬又換上了生物菌肥和優質化肥,現在土壤鬆軟多了。”壘村村民王秀榮説。
針對蔬菜所需重點農資,聯合社優選了國內外實驗效果好、品牌信譽高的廠家,全部進廠區實地考察,實現了優質農資低價直供。
“10個廠家的14種高品質肥料和8個廠家的48種優質藥劑等,全部對社員實行封閉供應,杜絕劣質農資流通。”張君傑説,因其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含量高,化肥總使用量會減少30%以上。
産業“大數據庫”時代到來
在張君傑的手機上,記者看到了菜農之家聯合社的管理員APP。APP上顯示,壘村村民鄭坤明種有大棚數量2個共3畝,套種彩椒和番茄。
“6月2日取土檢測,鄭坤明的大棚土質鹽離子濃度偏高,建議拔園後大水漫灌2次。”張君傑指著APP上的管理記錄説,6月12日,聯合社的工作人員就將底肥套餐直接送到了鄭坤明的棚內。
記者看到,此後,技術員進入鄭坤明大棚內進行指導和跟蹤管理的時間分別為6月15日、6月19日、6月24日……最近的一次為12月2日。“正常氣候情況下,包戶的技術員重返同一個大棚的相隔時間不能超過一週,極端天氣下不能超過3天。”張君傑説。
在該APP上,菜農資訊、技術指導意見、入棚時間、施肥施藥、每一茬作物的産量和品質一應俱全。“通過對每戶菜農建立全程生産檔案,為蔬菜銷售後的追溯打下基礎。”朱在軍説,蔬菜從種到收,均將實現標準化生産和全程可追溯。這就是壽光蔬菜高品質品牌重塑的起點。
“二三年後,大數據庫的資訊將更加完善,菜農可借助大數據庫進行行情預估甚至左右行情。”朱在軍説。
“大數據庫將顯示全國對壽光某種蔬菜的需求量,臨近峰值便可改種其他品種,保證有産必銷、供求平衡。”朱在軍説,這對壽光蔬菜産業和菜農來説,都是一個美好的未來。
“以家庭為基礎、合作社為主體、聯合社為紐帶和核心企業的標準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蔬菜産業組織運營體系的構建,對提升壽光蔬菜産業的組織化、標準化和品牌化水準大有裨益。”壽光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惠玲説,這是壽光蔬菜産業“二次革命”的“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