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科醫師缺口20萬 破“荒”需多管齊下
- 發佈時間:2016-03-15 14:52:37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在醫學界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産科、千萬別幹小兒科。”2016年年初,全國兒科急診全線“爆棚”,一些醫院甚至瀕臨“崩潰”。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兒科醫師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兒科醫療資源愈發力不從心。
兒科醫師缺口達20萬
2015年,首都兒科研究所的三百多名醫生診治了216.97萬名患兒;北京兒童醫院的就診人次則達到317萬。這兩家兒童專科醫院的工作強度折射出兒科醫生的巨大缺口。
國家衛計委的數字也顯示,在中國,0-14歲的兒童約佔總人口的20%,而目前兒童專科醫院僅有99家,佔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0.01%。2014年,每1000人擁有執業醫師為2.12人,而每1000名兒童僅擁有0.53名兒科醫生。目前兒科醫師僅有11.8萬人,這意味著中國兒科醫生的缺口已達到20萬人。
兒科醫生的學歷層次和分佈也讓人擔憂。相關數據顯示,本科以上學歷的兒科醫生集中在大城市專科醫院和大型綜合醫院的兒科,鄉鎮衛生院僅佔3.9%。鄉鎮衛生院中,大專學歷的兒科醫生佔28.8%,中專學歷的有54.2%,還有相當一部分醫療單位沒有兒科醫生,由成人的內外科醫生兼顧診治兒科患者。
此外,我國醫療機構兒科床位數匱乏也日益嚴重。據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與護理處處長李大川介紹,我國兒科床位2005年佔全國總床位比例為5.6%,2013年也是5.6%,而我國14歲以下兒童佔人口比例是16.5%。兒科床位雖然説這些年有增加,但是佔的比重始終是5.6%的水準。我國兒童醫療機構資源分佈也不合理,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東部有兒童醫院54所,佔全國兒童醫院的60.7%,中部有16所,西部有19所,分別佔18.0%和21.3%,廣西、西藏、甘肅和寧夏4個省(區)沒有兒童醫院。
首都兒研所宣傳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首都兒研所年門診量已突破200萬,高峰期日門診量近萬人,但醫院的床位數僅400張,經常會出現排隊等床位的現象。
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王雲峰表示,兒科疾病還有明顯“淡旺季”,每當季節轉換,氣溫突變、寒暑假等特殊季節,兒科內就會出現擁擠場面,也加重了兒科診療的供需矛盾。全面二孩後,兒科醫師緊缺及兒科醫療資源的緊張問題將越來越嚴重。
兒科醫師連軸轉收入低
“這個工作就是累,幾乎每天都是連軸轉,我們醫生一個月大概只有三四天能休息。”首都兒科研究所內分泌科主任陳曉波介紹,接診任務重、超負荷工作、沒時間休息已成為兒科醫生的“家常便飯”。出專家門診,陳曉波半天要看30—40名患兒,週末人多還要加號,往往從早忙到黑。有時白天還有教學、科研任務。此外,還得查房、值夜班等。
兒科醫生工作這麼辛苦,但付出和回報卻不成正比。中日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王雲峰介紹説,兒科和成人科室有很大區別,兒童常見疾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兒童用藥量和品種比成人少很多,兒科醫生“高風險低收入”非常明顯。兒童用藥簡單、量少,很少拍片檢查,且多數醫生都會儘量給家長省錢,能開便
宜藥絕不開貴藥。但醫生獎金的主要構成卻是藥費和檢查費,這樣一來,兒科醫生獎金很少、收入太低,導致很多人跳槽、轉崗、辭職。“我們常常笑稱兒科醫師是體力勞動者,一些成人門診看一天可能只看十幾個或幾十個,我們兒科專家號一天要看60人以上,年輕的大夫基本是一天要看160個患兒。”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北京三甲醫院兒科專家表示,他們醫院兒科醫生的收入和其他科室醫生相差不少,醫生流失嚴重。“現在留下來的幾乎都是女同志,男同志很少乾兒科。兒科大夫也是人,也得養家糊口啊。”
不僅僅是活多錢少,兒科醫生還經常受到患兒家長的無端指責,甚至謾罵。王雲峰介紹,有時一個孩子生病,一大家子都來陪診。有些家長不了解孩子病情,往往要求過度治療或忽視病情,醫患溝通稍不留神,就可能招來質疑、謾罵。另外,由於患兒難以表達自身不適,兒科常被稱為“啞科”,醫生只能依靠經驗、檢查診斷病情,確診難度大,再加上小孩病情來得急、變化快,醫生診療風險很高。
王雲峰介紹,各個年齡段的兒科醫生都在流失。不論是“出國熱”還是“改科室熱”,王雲峰身邊總不乏轉行的人。與其他科室相比,相同的競爭標準讓兒科醫生“很受傷”。“兒科不僅需要愛心和耐心,更得耐得住寂寞。孩子看病吵吵鬧鬧,很多年輕的醫師一看就頭大,都不願意來兒科。我們大學兒科專業畢業的60多個畢業生,現在留在兒科的只有一半。”
社區醫院兒科冷冷清清
大醫院兒科或兒童醫院一個醫生一天要看百個左右的病號,但前往社區醫院就診的兒童寥寥無幾。王雲峰介紹,許多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兒,根本沒必要到大醫院兒科甚至專門的兒童醫院來治療,更不需要住院,在基層醫院就可以看好。
“我家寶寶生病,都是去大醫院,大醫院正規又保險,小醫院和社區醫院出了事誰負責。”家住昌平的吳女士道出很多家長的心態。
醫院管理專家王健康表示,70%到80%的患兒應該由社區醫院來承擔。家長逢病必去大醫院,兒童就醫數量激增,加劇兒科醫師的緊缺,也拉大醫療服務能力的“斷層”。
據了解,目前我國政策限制大型醫院盲目擴張,要開拓更多滿足就醫需求的“新土地”,只能依託于社區醫院。美國約有80%的兒科醫師在社區看病,只有小部分疑難重症患兒才轉診到兒童醫院。
“在大醫院看病拿藥,回社區醫院打針。”王健康坦言,目前大部分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少數醫院,優秀的兒科醫師往往不願“下沉”到基層,社區醫院全科醫生居多,專業的兒科大夫少之又少,導致資源配置的失衡。
面對一些新的症狀,社區醫生能力有限,就很難再挽回家長信任。專家建議,社區醫生需要不斷通過自學、參加學術會議或選修課程等進行專業“充電”。同時,要實現兒童醫院、大醫院與社區醫院的“聯合轉診”,兒科醫護人員和病床緊張的程度將能得到緩解,還能將更寶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重症患兒。
重開兒科專業遠水解不了近渴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未來中國每年平均新增的新生兒規模預計在250萬左右。與此同時,兒科的人才面臨成熟人才流失與後續人才培養不足的窘境,兒科醫師缺乏的現狀無疑將會雪上加霜。
據了解,兒科本科專業從1983年開始設立,而在1998年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大調整中,卻被合併進了其他專業,兒科專業也自此取消,這意味著兒科醫生從此失去專業培養的源泉,而要看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中誰“自願”來從事這工作。
王健康介紹,當年取消大學本科中的兒科專業,原因之一就是醫生是一個博學的行業,知識基底要寬,兒科更是如此。但是,考慮到收入、工作強度等原因,本科取消兒科專業後,到研究生階段願意選擇兒科方向的學生又很少,經常需要通過調劑才能增加兒科方向學生數量。
王健康表示,由於本科沒有了兒科專業,兒科就處於劣勢地位,甚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都取消了兒科目錄,學科發展受到了影響。兒科醫生要想成為名醫相對更難,職業上升空間有限。“兒科實際上是針對小孩群體的大綜合科室,要求醫生知識技能非常全面,但是同時又不需要像其他專科醫生那樣有特別深入的鑽研。這樣一來,兒科醫生在論文發表、職稱評定方面都處於劣勢。”
針對兒科醫師來源少的問題,近日,教育部發佈消息稱,為解決兒科醫生荒問題,教育部將兒科學專業化教育前移,力爭到2020年每省(區、市)至少有一所高校舉辦兒科學本科層次專業教育;此外,還將進一步擴大兒科醫學專業研究生招生規模,爭取到2020年達到在校生1萬人。這是時隔近17年後重啟兒科本科的招生。
恢復兒科本科專業的做法能否徹底解決兒科醫生緊缺的問題?“我們等不及,學校恢復兒科專業後,最少本科畢業還有五年,再經過專科醫師培養,然後再在臨床上成為一位有經驗的、合格的、能夠獨當一面的兒科醫生,十多年就過去了。”王雲峰認為,想辦法讓現有的兒科醫生穩住很重要,同時,可以讓現在的醫學生們在規範化培訓中投向兒科專業。
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破解“兒醫荒”
如何緩解兒科醫師“荒”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時值兩會期間,不少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紛紛支招。
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鄭小燕表示,各地近年來也採取了不少措施,如新建兒童專科醫院、恢復綜合性醫院兒科門診、高校逐漸恢復兒科系等,但收效甚微。要緩解兒科醫生荒,必須要出臺強有力的相關政策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實實在在的措施有效提高兒科醫生待遇。
鄭小燕建議,各級財政設立“兒科發展專項補貼資金”,重點用於對兒科醫生的補貼,增強兒科吸引力,逐步完善我國各級兒童醫療服務體系,滿足日益增長的兒科醫療服務需求。
“儘管恢復本科招生可以儲備兒科後備軍,但是破解兒科醫師荒,根本之策還是要建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的醫學人才培養供需平衡體系,改善現有不合理的兒科醫護待遇,穩定現有隊伍,不斷吸引新的人才補充。”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生物信號傳導研究室主任醫師王紅陽在聚焦兒科困境時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考慮到兒科醫生在病人身上花費的時間、耐心和精力都要比成人多得多,全國政協委員、北大第一醫院副院長丁潔表示,建議適當上調兒童診療費,增加的部分通過擴大兒童醫保報銷範圍、提高報銷比例等措施來彌補,同時制訂針對兒童醫院、設有兒科的綜合性醫院的專門補償機制,緩解當前兒科“虧本經營”的窘境。
王雲峰也表示,解決兒醫短缺要開源節流,要在兒科醫師晉陞職稱時給予傾斜,提高兒科醫生的基本待遇,改善兒科醫生執業環境,留住更多的人才。同時還得下大力氣提升基層社區醫院的醫護人員品質,建立分級醫療,減輕大醫院的醫療負擔,如建立兒童醫聯體,醫聯體內部三級醫院間、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和社區服務中心間建立雙向轉診機制。
A要帶好備用物品
寶寶一生病,很多家長就著急忙慌,不少家長到了醫院才發現忘記帶這個忘記帶那個。王雲峰貼心地列出了一個物品清單,這樣可以有效節省就醫時間,並應對寶寶的一些突發情況。
1.診療卡、社保卡等;
2.適量的現金、銀行卡;
3.標本(大便、小便等),如果寶寶拉肚子,請用塑膠瓶等清潔容器裝好標本帶去醫院化驗;
4.如果是復診,需要帶上病歷、檢驗報告,正在服用藥物的清單,以便醫生參考;
5.候診時間可能很長,喝配方奶的寶寶需要帶上奶瓶、奶粉;
6.水杯、毛巾、尿布、濕紙巾、垃圾袋等常用物品及備用的替換衣物、小毯子;
7.擁擠的環境、打針的疼痛以及其他寶寶的哭鬧等容易給孩子帶來不良的體驗,準備些寶寶喜歡的玩具,及時用玩具分散注意力能夠減少寶寶的不適。看病的時候,醫生會掀開衣服摸摸小肚子,預先解釋説明會讓寶寶有心理準備,不至於被陌生的情景嚇壞。
B家長要懂得溝通
帶寶寶候診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心煩意亂,可等輪到自己的寶貝看病了,才發現有很多準備工作沒做好。專家表示,候診的時候可以做好以下幾件事。
1.測體溫,發熱的孩子應該先給孩子試個體溫表,記錄下孩子當前的體溫。
2.稱體重,兒科好多用藥是根據孩子的體重來計算的(一般兒科護士站都會有體溫計和體重秤)。
3.了解過敏史,孩子以前的用藥情況要了解清楚,特別是有無藥物過敏史。
同時,很多兒科醫生每天要看上百個患兒,分配到每個寶寶身上只有短短幾分鐘。王雲峰建議,就診時間很寶貴,家長要多了解醫療常識,還要學會與醫生溝通。要有問有答,直截了當,對於醫生提的問題最好是給予直接鮮明的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