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照護和醫養結合需求強烈
- 發佈時間:2015-05-14 09:20:45 來源:健康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5月15日是第22個國際家庭日,主題是“重視家庭建設,促進家庭健康”。5月13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佈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指出,我國家庭發展存在7個特點:家庭規模小型化,類型多樣化;城鄉家庭收入差距明顯;城鄉養老照護和醫養結合需求較大;父親在照料和教育兒童的過程中角色陪伴、教育不足;計劃生育家庭發展狀況總體好于非計劃生育家庭;流動家庭與留守家庭成為常態家庭模式;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和功能差異明顯。2014年10月~2015年2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開展了首次由政府主導的全國性家庭追蹤調查。《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依據此次調查編寫而成。六成老年人確診慢性病
智慧終端有助綜合養老服務
據悉,本次家庭追蹤調查涉及1624個樣本村(居),覆蓋大陸所有省份、70%的地級市、11%的區縣以及4%的鄉鎮,實際有效調查32494個家庭。
《報告》指出,此次調查顯示,老年人所面對困難的前4位依次為:身體病痛多(38%),生活難自理(7.6%),生病時無人照顧(4.4%),住房缺少無障礙設施(2.9%)。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的需求集中于健康醫療,具體表現依次為身體健康檢查或諮詢、到府看病、中醫保健服務。26.7%的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沒有得到相應照料。
《報告》顯示,58.1%的老年人患有經醫生確診的慢性病,以高血壓、關節炎等為主,且城鎮老年人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的比例高於農村老年人。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陸傑華教授指出,目前社會化養老服務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需求。我國老年人口比重平均每年將上升0.4個百分點,農村老齡化的速度和程度高於城鎮。
《報告》建議出臺促進醫養業務融合發展的政策,一方面,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形成基於家庭和社區的養老服務平臺和智慧終端,為老年人提供集監看諮詢、數據管理、慢病防控、緊急救助及生活服務為一體的養老服務;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醫養結合服務體系,統籌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支援養老機構增加醫療服務功能,鼓勵醫務人員到醫養結合機構執業,加快培養和培訓專業人才。
家庭平均3.35人 父親照料教育子女不足
《報告》指出,我國家庭平均規模3.35人,核心家庭(由已婚夫婦及其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佔六成以上。單人家庭、空巢家庭等家庭形態不斷涌現。在50歲及以上調查對象中,其子女或子女配偶不在本戶居住的空巢家庭佔40.3%。
《報告》指出,父親照料、教育子女不足,父母雙方共同照料兒童日常生活的只佔7.5%,共同教育的只佔11.7%,在兒童發展的關鍵時期,父親的角色發揮不足。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姜衛平説,應逐步建立符闔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類型多樣化趨勢的支援政策,例如探親、建立父親與母親同樣享受産假的政策;建立家中有7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成年人帶薪假期政策;建立家中有0~5歲兒童的成年人帶薪假期政策,促進父母特別是父親在兒童撫育等方面發揮更多作用。
流動家庭接近20% 留守兒童患病率相對較高
《報告》顯示,流動家庭與留守家庭成為常態家庭模式。目前,流動家庭的比例接近20%,流動家庭平均戶規模為2.59人。農村留守兒童佔農村全部兒童的比例超過1/3,留守婦女佔比超過6%,留守老人接近1/4。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調查評估數據部部長莊亞兒表示,農村留守兒童普遍處於“生活上缺人照料、行為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的“三缺”狀態,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由祖父母隔代撫養,撫養人文化程度往往偏低,缺乏基本的衛生保健知識,疾病預防意識淡薄,因此,這些兒童疾病發生率相對較高。相關調查顯示,2013年,農村兒童因生病或受傷住院比例佔13.9%,留守兒童這一比例為15%。
《報告》建議,推動流動家庭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化,以居住年限、社會保證參保年限作為獲得基本公共服務和落戶條件,推動流動家庭市民化進程。構建農村留守家庭綜合服務網路,創辦留守兒童託管所、留守婦女幫扶組織和留守老人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
青少年初次性行為時平均不到16歲 青春期教育引導有待加強
根據《報告》,在調查的15歲~17歲青少年中,性行為發生率為4.1%,發生初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為15.9歲,初次性行為避孕的比例為53.3%,表明我國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缺乏,青春期教育引導有待加強。曾有性行為經歷的青少年中,本人或女朋友曾懷孕的比例為25%,而且其中26.7%是曾經採取了避孕措施,説明青少年避孕知識及能力嚴重缺乏。此次調查的6歲~17歲青少年共有10083名,男女所佔比例為54.3%和45.7%。
《報告》顯示,青少年對青春期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知識了解程度相對較好,但與異性相處知識和避孕知識缺乏,約1/3青少年表示不了解與異性相處知識,3/5的青少年不了解有關避孕知識。青少年獲得有關青春期知識主要依託學校課程、同學朋友、網路報刊。父母在子女青春期教育中的作用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