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財經 > 醫藥 > 醫藥觀察 > 正文

字號:  

“多點執業”最後一公里難在哪

  • 發佈時間:2015-01-16 08:43:11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孔彬彬

  “多點執業”陷入僵局。

  醫生渴望多點執業實現價值 醫院擔心人才流失公開支援少 醫保覆蓋不全責任不明陷入僵局

  在本週,醫生“多點執業”又重新成為一個公眾熱議的話題,從國家層面的制度設定到地方層面的實施細則都在推進之中。而時間走到2015年,多點執業改革已過去5年。

  在廣東某三甲醫院,一名醫院領導認為:“多點執業,是醫療模式轉變的必然規律,在西方國家都是以社區醫生為主,多點執業也能達到支援基層醫療機構的效果。”

  而本報記者在調查採訪後發現,多點執業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仍有一些未知困難未進入公共話題領域。

  在釋放政策紅利同時,醫生眼中有哪些阻礙政策落地的因素?多點執業的“最後一公里”究竟難在哪?

  林凡(化名),男,40歲,現為廣東某三甲醫院一位頗有名氣的醫師。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後一直在這家三甲醫院任職至今,已有15年的從業經歷。

  公立醫院對執業仍有顧慮

  “為什麼不限號呢?我一天哪能看完100個病人嘛?每個病人我本來想看10分鐘的,現在只能看3~5分鐘了,有些病三五分鐘看不明白。”

  林凡傾訴著他的苦惱。因為在現行醫療體制下,醫生的獎金是與門診量直接掛鉤的,看的病人越多,掙得越多。

  “有時20元中藥就能治好的病,我儘量多開,有病人大老遠來看病,藥開少了,病人懷疑我沒有認真看診,我只能多開。”

  “想出去又怕醫院會把我的工作拿掉;而三甲醫院平臺非常好,也捨不得。我非常渴望有多點執業的機會,這樣我就不會被醫院壓抑著,就能實現我的價值。”

  而目前,各公立醫院對多點執業公開鼓勵還是少見的。

  從廣州和深圳的醫院來看,效果不是很理想,進展很慢。有的醫生反映,落實過程中最大的阻力來自各醫院的領導層,特別是醫生所在課室的負責人。

  廣東一家知名醫院甚至出臺了內部的書面與口頭通知,無論是年輕醫生還是退休醫生如果未經醫院同意,出去多點執業,則有或無法順利晉陞職稱,或無法拿到退休金、獎金的處罰。

  而醫院也有自己的顧慮。因為能出去多點執業的醫生,大多是醫院的“頂梁柱”或招牌。更重要的是,醫院也為這些醫生的成長“買單了”。

  深圳某知名中醫專家,曾任某三甲醫院副院長的一名醫生透露,醫院領導的反對主要出於以下四個方面的顧慮:“一是擔心專家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對醫院來説是一種損失;二是病人外流現象會減少醫院的門診量,減少醫院的經濟收入;三是醫生群體內部會因為多點執業造成收入差距擴大,産生內部矛盾,醫院之間、科室之間容易産生一些想法;四是醫院和科室在人員管理上會遇到一些困難。”

  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生説:“其實,領導們是怕醫生在外面掙得多了,在醫院裏不好好幹活、對本職工作不再認真負責,會在醫院混;因為社會醫療機構給我們的報酬普遍比大醫院要高。”

  不同年齡醫生態度有差異

  而在醫生內部,對多點執業的態度也有差異。

  目前而言,像林凡那樣的中年醫師,是體制內多點執業改革的熱烈擁護者。這部分醫生的共同特點是在體制內大醫院已有多年從業經驗、有一定技術和名望,但尚未走向體制內中層領導崗位。“志不得申”的苦悶,使得他們希望能有合法的身份和合法的渠道流動到體制外的醫療機構,通過市場,實現自身的價值。

  青年醫生群體對多點執業的態度頗為不明。多點執業對他們未來的執業選擇確確實實能帶來便利,然而這種利好在當下階段體現得還不明顯。

  退休的老專家們,從立場上是支援多點執業的,在感情上對工作了幾十年的醫院十分留戀眷念,不願意公開與院方為難。醫院在離退休專家多點執業上,約束也沒有那麼嚴格。

  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老專家是在三甲醫院出診完成的情況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應社區和基層醫院的邀請去出門診。而中年醫生,是自己悄悄出去的,在醫院中會引起一些反彈。

  民營資本能吸引好醫生走訪基層

  “引導和鼓勵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首診,提高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社會醫療保險支付比例,降低患者的自費比例。”

  這是廣東和深圳兩個醫療條例的內容,政策對基層的傾斜扶持十分明顯,然而現實情況是基層醫院門可羅雀。

  據林凡介紹:“好醫生不去基層醫院開門診,以前和現在採取的是幫扶政策,基本上類似于義診,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但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基層醫院還是培養不出人才更留不住人。”

  “我們多點執業選擇的都是社會醫療機構,不會去基層公立社區門診部,這些社會醫療機構會在我們下班後專車接送門診,我們省心,只需要看好門診就行”,實際上,民營資本介入基層醫療是對基層社區醫院的補充和發展。

  記者聯繫到廣州一家民營資本的醫療連鎖機構負責人了解到,廣州和深圳現已經有多家社會資本運作的中醫診療機構。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名醫進社區,解決了患者看病難的問題,節省了患者的排隊等待時間和縮短了就醫距離。

  望執業不做“週末醫生”

  現在的社會醫療機構向政府申請資質時,申請的是社區門診的牌照,患者能享受到基層醫保的政策呢?

  廣州這家民營醫療機構的負責人表示,“我們大部分門診醫保能覆蓋,但還不是全覆蓋,其他機構也一樣,”深圳一家中醫診所的相關人士在記者問到這個問題時説,“我們還在爭取,目前還不能。”

  作為醫療行業,總是難免出現不可控的醫療事故和風險,那麼放開多點執業後醫療事故的責任怎麼認定?

  根據深圳的《意見稿》第五十六條規定:“醫療機構開展執業活動,應當購買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機構與醫師書面約定因醫師執業過錯發生醫療損害賠償,醫師需承擔賠償責任的,醫療機構可以與醫師就購買醫療責任保險保費的分擔比例進行約定。”

  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負責人表示:“目前完全由社會醫療機構負全責,這是非常不合理的。”為了減少醫療風險,社會醫療機構一般請的都是有名氣的專家,甚至是一些離退休的老專家。

  此外,醫生多點執業還面臨著“醫生自由的限度在哪”的問題。

  “我希望能在公立醫院和社會醫療機構之間自由選擇主要挂靠單位,不一定要將公立醫院作為我的主業,我難道不可以在醫療機構上班,偶爾去去醫院出門診嗎?”

  林凡説,作為中年醫生,他希望以後能光明正大地去“多點執業”,而不是做“週末醫生”。

  廣東省衛生和計生委主任陳元勝在13日的全省衛生計生工作會議上表示,將儘快放開醫師多點執業,並全面實行醫師多點執業備案制;打破社會辦醫審批的藩籬;除縣級醫院外,原則上不再審批新建、擴建公立醫院……此外,還公佈了一批今年將推出的改革惠民新舉措。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