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充分激發市場活力確保穩增長
- 發佈時間:2014-08-11 09:12:53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7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指出,“堅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堅持問題導向,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快推進改革,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7月31日,省委書記胡春華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傳達學習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強調要按照中央對下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部署,正確把握當前經濟形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提出“要向改革要動力,加快推進改革,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把穩增長與促改革緊密結合起來。” 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引擎,我們必須繼續深化改革來激發經濟增長的動力,破解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確保實現全年目標任務。
加快改革破解難題化解風險
徐印州
今年第二季度以來,廣東貫徹落實中央的“微刺激”政策,配套推出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效,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較為明顯,GDP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3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準高0.1個百分點。在保持總體穩定增長的同時,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轉型升級不斷加快推進,經濟品質和效益保持良好。區域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效果凸現,粵東西北地區多數經濟指標增速高於珠三角地區。
在向更高水準發展的征途上,保持全省經濟穩定向好,既面臨不少困難,也存在諸多有利因素。最主要的有利因素就是隨著全面改革向縱深推進,將進一步破除制約發展的思想觀念、體制障礙,通過加快推進改革,破解各種難題,化解各種風險,激發市場內在的動力和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前進的動力之源、活力之基。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用創新的思維和更加開放的胸襟,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
以改革提升領導能力,把促改革和“穩增長”密切結合起來。困難無處不在,機遇何處尋覓?首先需要各級領導用改革不斷創新領導能力,以新視野把握新機遇,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多年來我們習慣運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總是企圖用“看得見的手”去駕馭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一遇困難就想借助外部動力,不善於激發市場的內生動力。過去十多年的快速增長也容易使人陷入某些思維的誤區,習慣運用既有的增長模式,習慣於走老路,不圖創新。機遇在哪?機遇總是和困難隨行的。領導能力提升需要多學習,多思考,還要學會從民間智庫借腦力,登高望遠、革舊圖新,既勇於改革又善於改革,抓住機遇精準發力,精巧佈局搶佔先機,在重點突破中駕馭全局。在國內外環境錯綜複雜、宏觀調控抉擇兩難的情況下,領導不能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必須把改革開放作為發展的根本之策,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才能在堅定前行中發現和把握機遇,在攻堅克難中乘勢而上,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以改革激發動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目前,廣東外貿出口不振,房地産市場出現下調跡象。從更深層次看,廣東經濟對外依存度高,在先行進入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地方二産調整後的缺口三産發展一時補不上;存量調整形成的缺口,因投入尚未形成産出,增量一時補不上。經濟轉型發展與相應的政策配套和制度創新尚存時滯效應,加大了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難度。面對正在積累的市場風險,投資作為保持經濟“穩增長”的重要途徑,在短期內難以徹底改變。在經濟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在保持適度的投資力度的同時,著力調整投資結構,提高投資的資本形成率和産出率,著力開拓非國有經濟投資動力。當前廣東的民間投資能力已經撐起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半壁江山,要繼續降低民間資本進入市場的門檻,拓寬民間資本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通過改革激發新的動力,對於“穩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以改革增添活力,保障經濟穩定增長。把握好各項改革的力度和進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促改革和穩增長密切結合起來,使推出的各項改革措施能夠緩解和解決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問題,為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要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工商登記制度、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改革,通過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市場內在活力。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和壯大一批有競爭力的骨幹企業,也是增添市場活力的重要舉措。轉變政府職能,精簡和下放審批事項,決不意味著政府對這些領域放任不管。南海區以資訊管理平臺與技術推進“負面清單”、“准許清單”和“監管清單”“三單”的全鏈條管理改革,是一項積極的探索。這一改革使政府事前審批的“手”放鬆之後,把事中事後監管的“手”硬起來,解決重復建設、産能過剩和無序競爭問題,從深層激發市場內在活力。
(作者係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以改革激發經濟增長動力
董小麟
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仍然需要加緊趕超的人口大國,以及區域間發展顯著不平衡的經濟體,我國的發展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實現發展仍然需要以穩定而持續的經濟增長為前提和基礎。基於必須用發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的基本認識,在當前著力於結構性調整的時期,中國經濟仍然不能“失速”。
改革是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基本引擎,而當今的中國仍然處在體制轉型與發展階段轉型相互交織的關鍵時期,必須堅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堅持以改革激發經濟增長的活力動力。
形成有利於企業創辦、生存、發展和提高的一系列體制機制,激發市場主體特別是企業活力
向改革要動力,就是向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機制的建設與完善要動力。從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成要素看,首先是要通過深化改革解決好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特別是企業活力的問題,因為企業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單元,應當形成有利於企業創辦、生存、發展和提高的一系列體制機制。當前增進企業活力、提升企業經濟貢獻的改革要點是:在企業的創辦環節,簡化工商登記制度,繼續減少政府審批環節,激發企業特別是民間資本創業的活力和動力;在企業的組織環節,推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實現企業內部資本來源的多元化,既有利於投資風險的分散,又有利於企業治理機制的優化;在企業的市場準入環節,對於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企業給予最大限度的公平機會,並實行盡可能精簡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給企業的市場進入提供積極而清晰的指引;在企業的全部生産經營環節,要大力完善有利於企業創新技術和創新管理的體制機制,完善市場的利益機制與風險機制對企業拓展能力的激發與檢驗的作用,繼續構建有利於市場信號公開透明、貨暢其流,有利於促進現代商業新業態發展的現代化流通體制,並著力建設有利於生産性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以利於企業特別是實體經濟領域的企業突出主業優勢、挖掘增長潛力,增強經濟增長的效益。
激發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當前以要素市場完善為重點
其次是要通過深化改革解決好激發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的問題,因為市場體系的狀況是資源配置能否由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從經濟增長的形成要素看,應當形成有利於一切資本、勞動、技術、土地等要素發揮更大貢獻的體制機制。當前增進市場體系活力的改革要以要素市場的完善為要點在資本市場中,要完善社會化的投融資制度,營造有利於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從事實業的融資機制,豐富資本市場的層次和內容,並強化誠信機制的建設,以及提升企業和社會抗風險的能力;在勞動與人力資源市場中,要形成把經濟結構轉型與勞動力素質轉型提升更好結合起來的教育、培訓、使用機制,要著力激活高層次、高技術人力資源有效配置的體制機制,形成更有效益的高技術人才市場、職業經理人市場等;在技術市場中,要切實形成促進新技術新産品新服務的發明與促進新發明成果市場化的機制,完善有利於企業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特別是激活中小微企業提升其合作創新平臺建設的能級;在土地市場中,要形成城鄉之間、大中小城市之間既有利於生産與生活,又有利於土地節約和集約使用原則的土地市場合理的梯度價格體系,探索與完善以扶持農業轉型升級的實體經濟為本的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的體制機制。
激發市場環境進一步優化,促進市場規範有序
再次是要通過深化改革解決好激發市場環境進一步優化完善的問題,因為市場環境是制約市場主體行為和影響市場體系運作的基本條件,從促進經濟增長的要求看,應當既防止“水至清則無魚”,又防止水過於“富營養化”或被污染而導致“魚”難以存活。當前完善市場環境的改革,是要從體制機制上致力於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又能促進市場秩序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建設,其要點如:加強保護企業合法經營權益和防止不法侵權、防止不正當競爭的長效機制建設,為合法經營者的發展清除各種阻礙和干擾;加強與完善保護消費者合法消費權益的體制機制建設,並探索進一步激活消費活力的機制,促進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的更具主導型的拉動作用;積極推進各區域間破除行政藩籬、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探索形成加大市(縣)際、省(區、市)際的要素與商品、服務自由流動的新機制;探索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結合機制,促進政府權力的透明和自我約束機制的完善,規範政府政策對企業和市場行為的干預方式與干預條件,既要防止政府的不作為,又要防止政府對市場行為過多插手。
抓住新領域的改革創新機遇
此外,在我們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穩增長的進程中,必須不斷與時俱進,不僅要從對原有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中要增長、要效益,還必須抓住新領域所給予的改革創新機遇。比如,在建設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珠江-西江經濟帶中,特別要避免相關行政區劃之間各自為戰、爭相奪魁的行為。一個既要發揮相關經濟帶涉及的各行政區劃的積極性,更要堅決尊重以市場為導向和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的新機制正有待建立。如果説,在改革的初期和中期,更多發揮了各地的自我發展能力的話,在今天,則到了區域間相互配合與協調、實現協同增長、聯動發展的新階段了。因此,在這些“增量”性質的新領域、新戰略中,一定要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質要求的新體制新機制的探索與建設放在先行的位置,使我們在新的領域與新的國家戰略的實施中,真正以體制創新引領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那麼,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我們“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就可以更好更快地實現。
(作者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改革經濟運作機制盤活市場和經濟資源
林 江
“向改革要動力,加快推進改革,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這是廣東下一階段經濟工作的主要精神。我的理解是,工作的重點是進一步拓展市場經濟,但是市場經濟不是自動形成的,如果經濟運作不暢順,機制不靈活,將直接妨礙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需要通過改革和創新經濟運作機制,才能盤活市場和經濟資源。
內生變數應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事實上,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廣東有兩大優勢,一是經過35年改革開放,廣東對市場規則的把握比較準確。市場經濟不是強買強賣,不是拉郎配,消費創造需求,而需求推動投資,投資又會推動需求多元化,於是市場的內在動力和活力就被激發出來了。過去數年,包括廣東在內的不少省份比較注重固定資産投資拉動經濟,但是如果説投資屬於經濟增長的外生變數,消費就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要使得經濟得以可持續增長,內生變數應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們不妨把消費的推動力分拆成為兩個部分:一是消費群體的形成,二是消費能力的增加。廣東如何營造良好的營商和生活環境,吸引高端人才、創意性人才聚集廣東,是形成高端消費群體的必要條件。高端消費群體是創意産業、現代服務業得以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隨著戶籍制度改革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可以預計,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廣東的城市人口結構將經歷快速的變化,如果大城市的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沒有根本的改善甚至惡化,高端人才的存量可能減少,並加速向二、三線城市轉移,而高端人才的增量也不一定選擇大城市,廣東的中小城市會面臨新一輪的發展機會。從而為産業結構高級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整合現有産業資源增強消費能力
有了高端人才,如何激發其對創意性産品和服務的需求?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出發,這就是投資商的事情了。這正是廣東的第二大優勢。多年的開放經驗讓廣東人對國際市場的創意型産品和服務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例如,為著名國際品牌做代工,讓廣東人更加了解法國、義大利等國的時尚文化,包括服裝設計、紅酒品嘗、藝術品鑒賞等。更進一步,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對個人健康維護意識的強化,歐美的健康維護模式也越來越為廣東人所認識,一些高端人群和高消費群體對於定制式的私人醫療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殷切,如何把有意投資于相關高增值服務行業的商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是廣東激發市場內在動力的重要一環。當然,商人們可能會説,投資的風險不小,如何幫助商人們評估和控制投資風險?比較理想的做法是整合現有的産業資源。例如,廣東不缺高水準的醫療機構,但是缺乏在全球範圍內把適當的病人引導到適當的醫療機構和醫生的醫療保健仲介;廣東不缺金融機構,但是缺乏針對醫療保健行業併為之提供貼身、專業服務的醫療保健銀行,也缺乏銀行與保險針對醫療保健領域提供的整合性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我相信,如果上述的産業資源整合工作得以順利推行,廣東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的投資將會迎來新一輪的熱潮。
通過政府政策有效引導相關金融和産業資源融合
那麼,廣東的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資源可以實現整合嗎?誰主導這種整合?有人認為,既然我們相信市場經濟,就應該讓市場發揮作用,相信企業會自然而然尋找最有利其自身發展的産業組合,政府不必介入太多。可是,從現實情況出發,包括醫療保健行業在內的現代服務業,其定價模式存在著市場失靈的情況,因為大多數的優質醫療資源是掌控在公立醫院手中。廣東要大力拓展醫療保健市場,就不僅是開辦數家民營醫院的問題了,而是讓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在同一醫療保健服務平臺上形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正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所強調的大力發展混合經濟的主要精神所在。然而,要實現上述産業資源整合,離不開銀行、保險、信託、基金、債券等金融機構和金融産品的介入和支援。廣東為何不因勢利導,通過政府政策有效引導相關金融和産業資源的融合呢?
(作者係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教授)
新時期的改革要注重“立新”
鄧江年
改革既要破舊,更要立新。既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堅決砍倒那些阻礙發展的荊棘和藩籬;更要有壯志淩雲的魄力和膽識,高瞻遠矚地構建符合時代發展新要求的制度基石。我們可以把1978年以來的改革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80時代的改革,重在“破”,主要任務是突破計劃體制的叢林,打開缺口,從中釋放市場活力;第二階段是上世紀90時代至21世紀之初的改革,重在“擴”,主要任務是把改革的口子不斷拉大,引向全局,確立市場的決定性地位;第三階段是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的改革,重在“立”,主要任務是新制度的構建,再造市場新動力。新時期的制度構建要求不僅僅是打破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而且要求站在時代新高度上審視市場經濟制度的新發展,構建面向未來的更高級形態的市場經濟制度。
改革要與全球市場制度升級相結合。制度有系統自我修復的機能,市場經濟制度強大的生命力即來自於其強大的自我調節和修正能力,每一次重大的經濟危機往往同時伴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重大修正。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其根源是在上世紀末期的全球化和網際網路技術的推動下,全球生産組織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並帶動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但社會管控方式和全球國家治理模式並沒有及時進行調整,形成“制度坍塌”,導致經濟運作失控。例如網路時代虛擬貨幣的産生改變了貨幣的信用形態,但金融系統仍然是基於紙幣信用的銀行體系;知識經濟時代共用式開發的出現改變了創新的價值實現形式,但傳統的智慧財産權保護系統仍然是基於實驗科學的專利體系;資訊時代的資訊平等與全流通改變了社會組織結構與交往方式,但社會管控仍然是建立在資訊特權基礎上的管理體系等。在迎面而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生産、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面前,市場經濟制度也在進行相適應的制度調整和升級,各項制度正在不斷地探索和重構中。與西方一樣,我國當前也處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全面影響中,我國的改革所“立”的制度不能是已經被淘汰的、陳舊的市場經濟制度,而應該是升級中的、適合新時期要求的市場經濟制度。
新時期的市場化改革要求“立”市場新“規”。一個富有活力的市場有三個基礎條件:清晰的産權、較低的交易費用和廣闊的市場空間或機會。清晰的産權制度安排需要我們進行徹底的土地産權制度改革、國有企業産權制度改革、準公共品的産權制度改革和智慧財産權制度改革等。交易費用的降低需要我們進行系統的政府職能改革、財稅制度改革、市場監管體制改革等。而市場空間與機會的擴大則不僅僅在於政府和國有資本的空間壓縮,更在於構建有利於面向全球,創造新的市場、産業和投資機會的制度環境。新的工業革命是一場生産方式與流程、生産組織方式的大變革,傳統工業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産方式生産組織方式將逐漸衰弱,取而代之的是數字化、智慧化個性定制的生産方式。基於此,全球産業鏈與貿易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相應的,全球産業分工體系和國際貿易規則也將發生重大變革。這要求我們必須及時推進適應于新經濟形態的金融體系、要素流通和價格發現體系、創新管理體系、新型企業組織體系以及宏觀經濟調控體系等方面的制度改革與構建,向全球要空間,向新的科技革命要動力。
新時期的市場化改革要求激發民間活力。真正的市場活力來自民間,而激發民間經濟活力的關鍵在於推進社會改革,建立適應新經濟形態的社會治理體系。當前我們的經濟和社會正處於一個就業結構、教育體系和社會組織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新的生産方式和流程再造大幅減少直接參與生産活動的勞動力需求,大量勞動力從生産領域轉向服務領域。個性定制和網路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引發家庭經濟的大量涌現,傳統大規模勞動雇傭逐漸減少,社會經濟單元的小型化帶來社會組織單元的虛擬化、網路化和分散化。這場社會革命要求我們必須相適應地調整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推行政務和社務的資訊網路公開,充分利用網路平臺知曉民情、吸納民意、展現民智,以網際網路為媒介構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互信、互助、平等、合作關係,鼓勵基於網際網路的創業、就業行為。只有適應分散化社會組織方式的需要,構建現代社會組織體系,推進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拓寬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空間,才能讓民眾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場經濟活動中,讓民間投資釋放出強大的活力,擁有充沛的活力源泉。
(作者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産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