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中醫的“經絡”(聚焦·問診中醫改革)
- 發佈時間:2014-12-12 08:58:18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孔彬彬
河北省石家莊市桃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正在為社區居民拔罐治療。
石家莊市衛生計生委健教所提供
從2009年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後設立5個國家級中醫藥事業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旨在探索中醫藥工作新模式新路徑,激發中醫藥發展活力。5年來,試驗區的改革成效如何?近日,記者跟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進行實地調研,采寫了“問診中醫改革”系列報道,呼籲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讓岐黃之術更好地為中華民族造福。
通絡
打通“最後一公里”,讓基層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中醫、吃中藥
近日,記者來到重慶市墊江縣高安鎮東橋村衛生室,藥房裏擺放著上百種中草藥,160平方米的診療室,超出了一般農村衛生室的規模。衛生室站長馬武前段時間骨折了,腿還沒有好利索,就來上班給附近村民看病。他説,建設衛生室所需的20萬元,主要是政府投的,這是本村歷史上最好的衛生室。一位正在扎針灸的老大爺告訴記者,村子距離鄉鎮醫院有幾十公里,進城看病很不便,如今村衛生站服務越來越好,又有新農合報銷,一般村民生病看到這裡都能解決。
近年來,由於基層缺乏服務網點,很多老百姓看不上中醫,享受不到中醫的服務。“通絡”就是打通最後一公里,讓中醫服務網路暢通起來,實現中醫服務的“重心下移”,讓基層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中醫、吃中藥。
木質匾額、工體楷書、倣古吊燈……典雅大方的裝飾佈局,散發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這是位於石家莊市桃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國醫堂,中醫診室已由最初的1個增加到3個。市中醫院的腦病專家姚建景每週三下午在這裡出門診。
石家莊市衛生計生委中醫處副處長杜蕓説,2012年,石家莊市、縣兩級財政投入980萬元,在4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了國醫堂。2013年,繼續鞏固完善國醫堂運作機制,制定了服務規範和標準,同時投入210萬元,建成了5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國醫館,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一堂一館”模式。兩者都是為百姓提供中醫全科服務,只是前者的規模要大些。
為了健全基層中醫藥服務網路,石家莊市提出的目標是“四個一”和“五個全覆蓋”。“四個一”,即每個縣(市)都建成一家標準化二級中醫醫院,每個鄉鎮衛生院都設置一個達到國家標準的中醫科和中藥房,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建設一個高標準的國醫堂,每個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都有一名能中會西的衛生技術人員。“五個全覆蓋”,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服務項目在重點人群實現全覆蓋,市級以上(含市級)重點中醫專科在市、縣兩級中醫醫院實現全覆蓋,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應用在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全覆蓋,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實現全覆蓋,資訊化建設在市、縣兩級中醫藥醫院實現全覆蓋。
壯骨
國醫堂如果只有“堂”的殼,卻沒有“國醫”的核,依然留不住老百姓
從石家莊市驅車1小時,記者到達元氏縣蘇陽鄉溝北村。32歲的村醫張建波學中醫近20年,在當地小有名氣。在村衛生所的診室裏,床上躺的,地上坐的,20多個患者身上扎著細細的銀針,不少人是從鄰近的縣鄉村趕過來的。
一位鄉村醫生如此受歡迎,原因在於他能看好病。本村59歲的趙鳳榮頸椎狹窄,壓迫腦幹,出現昏迷,脖子以下肢體癱瘓。因離腦乾太近,醫生都不敢做手術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她被家人背到了村衛生所。張建波仔細檢查後,感覺心裏有譜,他使出了絕招腹針,扎了3次後,她的手能活動拿東西了。一連扎了6個月,趙鳳榮完全恢復,沒留下後遺症,好像沒有得過病似的。
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段雲波説,國醫堂建設再多,但如果只有“堂”的形式,卻沒有“國醫”的內容,依然留不住老百姓。解決基層中醫藥隊伍總量不足、整體素質偏低、技術骨幹匱乏等問題,才能整體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在膝蓋上點火,給雙手做“蠟模”,在後背脊椎上摞一層生薑渣煙熏火燎……這是甘肅省武威市涼州醫院中醫科的醫護人員們為患者做治療的場景。該省名中醫胡溶正在為患者們把脈診療,雖然時間已接近中午,但是前來就診的病人依舊在門口排起了長隊。胡溶耐心地詢問病情,他的兩名弟子將病人病情及醫囑認真地記在病歷上。甘肅省積極開展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和整理工作,注重發揮名老中醫的傳幫帶作用,讓中醫服務後繼有人。
甘肅衛生計生委主任劉維忠説,發展中醫藥必須有好中醫。人吃中藥和牛吃草不一樣,牛可以直接吃草,而人必須讓中醫開成中藥方子才能吃。甘肅省名師上陣,形成了省市縣鄉村5級師承模式,1200多位中醫師傅3年帶出3000名徒弟,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中醫師帶徒活動。中醫隊伍從2008年的1.7萬人,增加到現在的4萬多人。
在重慶市墊江縣高安鎮中心衛生院中醫康復推拿科,畢業于湖北中醫學院的童醫生今年28歲,他額頭上佈滿豆大的汗珠,正在為一名患者做雙腿的康復推拿。今年是他在鄉衛生院工作的第五年,去年被選派到墊江縣中醫院,進行了為期半年的進修學習,主攻康復推拿。
像童醫生這樣接受過進修培訓的年輕醫師還有很多。墊江縣鼓勵中醫學科建設,增強中醫輻射能力。財政對創建市級及以上重點中醫給予專科補貼,進行重點建設,提高臨床療效,擴大重點專業影響力。
“中醫藥發展,人才建設是關鍵。培養人才就要舍得花錢,培訓現有人才、積極引進人才、待遇留住人才。”墊江縣縣長梅時雨説。
石家莊衛生計生委與市人社局聯合評選了30名“社區知名中醫”,在績效工資、職稱晉陞、進修學習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據統計,與2012年相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診療居民數增加35%,中醫處方數增加32%,中醫藥收入增加70%。
強筋
鄉鎮衛生院的中醫也能評上正高,推進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改革,確保人才“留得住、用得上”
年近六旬的盛剛是墊江縣唯一有正高職稱的鄉鎮衛生院中醫師。他從1980年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擅長治療內、婦、兒、骨傷科等各科疾病。衛生院的中醫能評上正高,這樣的奇事緣于中醫藥人才評定機制改革。
墊江縣衛生局局長劉衛東説,以往的職稱評定,許多鄉鎮連1個指標都爭取不到。如今打破單位限制,集中起來評審職稱,職稱名額集中使用,解決了多年來基層人員評不上職稱的難題。
劉衛東透露,墊江縣積極推進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改革,增加醫療隊伍編制,重點向中醫人才隊伍建設傾斜。在核定人員編制中,每年按30%—50%的比例單獨核定中醫藥人員編制。縣中醫院編制由450人增加到900人。中醫藥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引進,實施財政配套補貼。由於政策的扶持,墊江縣中醫院成功創建了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使墊江成為西部地區唯一擁有2家三甲醫院的縣。如今的墊江縣,有中醫醫療機構63所,衛生技術人員1727人,其中中醫藥人員715人,佔衛技總人數的41.4%,遠遠超出18%的全國平均水準。
有一技之長的民間中醫面臨非法行醫的困境,石家莊市按照“村來村去”的原則,選拔一批高中學歷的人員,到河北中醫學院進行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和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技術脫産學習,取得相應資格後,補充到基層擔任鄉村醫生,確保培養出的人才“留得住、用得上”。石家莊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張東升説,基層衛生服務站的村醫只要考取了執業醫師資格,便可為其解決編制問題。據統計,共有146名人員通過了今年河北省組織的統一考試。
劉維忠介紹,甘肅省3年前開始每年組織民間一技之長中醫考試,合格者發鄉村醫生執業證。年齡在40周歲以上、掌握中醫一門或多門技術的民間行醫者均可報名。目前全省已有近3000人獲證。商務系統退休幹部劉福峻自學加師承學習中醫,去年考上鄉村醫生證,現在每天有五六十個病人找他掛號看病。
石家莊市深化中醫藥縣鄉村一體化管理,探索從人才、管理、技術等方面帶動鄉鎮衛生院中醫科建設的新機制。目前,在開展一體化管理試點的鄉鎮衛生院,中醫類別醫師佔醫師總數達到30%,培育中醫特色專科9個,能夠開展15項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網路整體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中醫藥事業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
從2009年開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後確定北京市東城區、上海市浦東新區、甘肅省、河北省石家莊市和重慶市墊江縣為國家中醫藥事業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試驗區強化需求導向,分類、分層探索中醫藥改革發展的新思路、新路徑、新舉措,以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機制、進一步激發中醫藥發展活力為目標,解決突出問題,創新政策機制,提升中醫藥治理能力,推進中醫藥協同創新,突出針對性、操作性和實效性,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