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醫藥 > 前線評論 > 正文

字號:  

醫保付費方式理想出路在哪?

  • 發佈時間:2015-07-23 10:26:48  來源:東方網  作者:黃雪麗  責任編輯:朱苑楨

  改革中的突出問題

  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認為,由於實際改革的複雜性,三醫名聯實不聯等環境下,目前醫保付費方式改革面臨的主要突出問題如下:

  首先,醫療服務體系改革滯後阻礙付費方式改革推進。一方面,公立醫院缺乏成本意識,既沒有動力也沒有權力,應對醫保付費方式改革;另一方面,社會辦醫仍然受到制約,民營醫療機構處於弱勢,醫療資源難以優化配置。

  其次,付費方式與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脫節。不合理的價格機制扭曲了價格,尤其醫療服務價格較低與藥品價格虛高並存,扭曲了醫療服務於藥品之間的關係,導致“以藥養醫”、等現象難以遏制等。

  此外,公立醫院改革滯後産生了一系列弊端。公立醫院在醫療服務市場處於提供方壟斷地位,醫療服務供不應求;醫療費用高漲;公立醫院對醫保支付缺乏敏感性。另外,公立醫院在藥品市場處於購買方壟斷地位。藥品、耗材等回扣問題嚴重等。同時自身缺乏自主決策、自主發展的權利,無法優化資源配置。

  可借鑒的地方經驗

  上海:通過三輪談判確定總額分配

  第一輪:由全體醫院代表協商,確定三級醫院和一二級醫院預算總額劃分比例。第二輪:三級醫院代表協商預算分配到具體醫院,一二級醫院代表協商確定各區縣的預算總額。第三輪:由區內一二級醫院協商分配。

  在年度中期根據醫療機構對預算執法情況的反饋,對部分醫療機構的預算總額適當進行調整,在預算總額確定後,由醫療機構自負盈虧,促使醫療機構主動控制醫療成本。

  杭州:基於次均費用控制的總額控制

  根據歷史數據和合理增長率,確定每個醫療機構的總額。年終對總額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主要由兩個指標:次均費用考核、“人次/人頭”比例考核。

  如果次均費用增長過快,導致總額超支,醫保機構對超支部分不予支付;如果“人次/人頭”比例過高,導致總額超支,則醫療機構可能分解住院,醫保機構對超支部分不予支付;如果次均費用增長率和“人次/人頭”比例均正常,則説明醫療機構的服務量增加,則醫保承擔超支部分。

  淮安、中山:總額控制下的按病種付費

  探索建立以點值法為特點的按病種付費方式:根據歷史數據確定不同病種的相對分值,對部分重病例給予較高的分值;年初確定醫保當年可支付的預算(總額);年底,把所有醫療機構的服務分值累計,然後,把醫保總額除以總服務分值,得到每個服務分值的價格;把每個服務分值的價格乘以每個醫療機構的服務分值,得到每個醫療機構應支付的費用。

  中山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副局長伍中慶認為,這一付費方式的先進性與科學性顯而易見,而且適合當前的醫療服務模式。其最大的優點是解決了醫保基金不穿底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醫療費用,同時確定了分值複合編碼的協商機制。

  然而,伍中慶也坦言,中山市實踐中遇到一些難題。譬如大醫院更傾向於接收輕症住院患者,因為能獲得更高的利潤;一些環節的起付金額和報銷比例不能和相關機構掛鉤,沒有起到分診效果;對疑難危重病和罕見病體現的價值並不大,醫院會有意見。分值也會影響醫院選擇哪種疾病進行治療,從而導致醫療安全問題。

  需協調三醫聯動各環節

  金維剛認為,要推進醫保付費方式改革,完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必須實現真正的三醫聯動,同時協調各個相關利益機構。

  在醫保改革方面,必須繼續推進支付制度改革,進一步推行預期付費制,改進和完善醫保付費方式;通過醫保預算調控社會醫療總需求,從而引導社會資源投入到醫療服務領域。

  此外,增強大病和慢性病保障能力,完善保障方式,通過醫保支付引導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整合城鄉醫保制度,提高制度公平性,增強基金抗風險能力;加強對醫療服務的監督,引導醫療機構同行競爭,提高醫療服務效率。

  在醫療服務體系改革方面,則全面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落實醫院獨立法人地位,建立合理的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變財政投入的“軟預算”為“硬預算”,提高醫療機構對成本的敏感性;同時,放鬆醫療服務價格管制。

  在藥品流通體系改革方面,政府職能從直接採購轉變為資訊服務;制定醫保支付體系;

  政府在醫院資源配置中通過醫保要起到以下作用:從直接管制向引導競爭轉變(放鬆準入管制、價格管制、鼓勵競爭;從微觀控制向宏觀調控轉變,推進醫療機構管辦分開,使醫療機構成為獨立市場主體;通過醫保基金調控醫療總需求,從而調控醫療供給的總量;從價格控制向總量控制轉變,放鬆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管制,醫保通過預期付費方式、醫保藥品支付標準等政策間接調控價格。來源:健康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