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劑的兩大先天缺陷值得警惕
- 發佈時間:2016-01-05 09:48:55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新京報漫畫/孫嘉潞
時間檢驗不足與綜合檢驗缺失,是現代食品添加劑的兩大先天致命缺陷。這些“速成”于實驗室的化學品,與人類歷史上那些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傳統添加劑相比,具有不確定性。同時,用化學食品添加劑“改善”出來的“色香味”,並非食物本身所具有,而是一種假像,往往掩蓋食物原有的低劣甚至惡劣,存在安全隱患。
關於食品添加劑(主要是化學食品添加劑),爭議很大。有觀點認為,經過實驗證明的合法添加劑,過量使用才有危害。但筆者認為,這種説法,至少回避了兩個與是否“過量”完全無關的先天缺陷問題。
第一是時間檢驗不夠。某種添加劑是否對人體有害,實驗室數據只能是一個參考,遠不足以證明其安全性。更重要的是,數十年甚至幾代人的長期跟蹤觀察。儘管人類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歷史已有幾千年,但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添加劑,才一百多年,大規模使用始於上世紀50年代(我國是90年代),才幾十年。化學食品添加劑對人體的慢性危害包括遺傳毒性,往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才能顯露出來。
第二是綜合檢驗缺失。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合法食品添加劑達數千種甚至更多,我國有2000多種,其中大多數為人工合成的化學品。我們每人每天攝入數十種甚至上百種添加劑,它們在人體內組合千變萬化,到底會産生怎樣“協同”與“拮抗”的作用?由於組合太多,且其過程異常複雜,以當前科技水準,無法先行實驗,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實驗數據。而極少數的少量組合實驗,已發現食品添加劑有疊加毒性(據蘭德爾·菲茨傑拉德《百年謊言:食物和藥品如何損害你的健康》中譯本,增尾清《食物有毒: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怎麼吃最安全》中譯本)。
時間檢驗不足與綜合檢驗缺失,是現代食品添加劑的兩大先天致命缺陷。這些“速成”于實驗室的化學品,與人類歷史上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傳統添加劑相比,具有不確定性。正因為如此,即便用於“防腐保鮮”,也必須受到極其嚴格的限制,能不用即不用,能少用就少用。但遺憾的是,我國食品添加劑定義“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質,包括營養強化劑”,“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不僅被當作重要內容,甚至將其放在“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之前,至少在客觀上表明前者更重要。
對這種“改善”,應該有清醒的認識。筆者認為,“改善色香味”,是以“改善”之名造假。追求“色香味”是人類飲食的天性,色香味反映了食物內在品質。但用化學食品添加劑“改善”出來的“色香味”,並非食物本身所具有,而是一種假像,往往掩蓋食物原有的低劣甚至惡劣,存在隱患。據業內專業人士披露,“中國食品業養活了上萬家做香精的企業,大多食品靠香料,甚至動物飼料也靠香料”(據《高科技之魅》)。因此在筆者看來,“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不應是食品添加劑題中應有之義。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模式正孕育重大變革,向生態迴圈經濟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國際社會上“回歸自然,追求健康”的呼聲越來越高,食品添加劑的研發開始轉向以天然物為主。我國也提出要“鼓勵和支援天然色素、植物提取物、天然防腐劑和抗氧化劑、功能性食品配料等行業的發展”,提出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工業的技術改造重點是“天然食品添加劑、天然香料、新型食品添加劑開發與生産新技術”。顯然,食品添加劑研發與生産,應走生態天然之路。(作者 邢東田 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安全課題組成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