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鬆綁” 社會辦醫資本“緊盯”民營醫院
- 發佈時間:2015-06-16 07:0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文舉
社會辦醫能否納入定點醫保?醫生是否可以多點執業?這些“障礙”即將被破除。
昨日(6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促進社會辦醫成規模、上水準發展,加快形成公立醫院與社會辦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格局。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解讀説,《措施》不再重復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基本原則等相似內容,而是直接針對問題,從進一步放寬準入、拓寬投融資渠道、促進資源流動和共用、優化發展環境等4個方面,提出了盡可能細化的政策措施,確實不適宜“一刀切”的給地方留出空間,鼓勵地方開展差異化探索。
四大舉措促社會辦醫
2010年以來,國務院先後印發實施了一系列鼓勵社會辦醫發展的文件。通過幾年發展,社會辦醫規模快速增長,服務水準逐步提升,政策效應不斷顯現。
但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總體上看,社會辦醫規模和服務量佔比仍然較低,社會辦醫發展空間小、準入門檻高、人才瓶頸突出、監管機制不健全、社會氛圍不理想等困難和問題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破除體制機制藩籬,真心實意扶持社會辦醫。
這也並非只是空談。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2004~2013年,全國的醫療機構年增長率為1.5%,醫務人員的年增長為4.9%,床位數增速則是7.34%。同期,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由39.91億人次增加到73.14億人次,將近翻倍,年均增長率為6.96%;住院人數由6657萬人增加到1.91億人,幾乎增加了2倍,年均增長率為12.42%。醫療資源的增速遠不及百姓的就醫需求增長。《措施》主要內容包括四大方面十六項舉措:一是進一步放寬準入;二是拓寬投融資渠道;三是資源流動和共用;四是優化發展環境。
此次《措施》出爐前夕,國家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對社會辦醫政策落實情況開展了督導調研,實地走訪了38家社會辦醫療機構,聽取了近200位社會辦醫療機構負責人的意見建議。此後,又通過召開專家座談會和專題研討會等方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針對突出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相關對策,最終成文並上報國務院。
完善醫保報銷
正是因為上述多層面“問計”,新的政策文件對以往爭論較大的內容有了清晰規範的界定。比如《措施》稱,完善社會辦醫醫保報銷政策,不得將醫療機構所有制性質作為醫保定點的前置性條件,不得以非醫療服務能力方面的因素為由,拒絕將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
圍繞社會辦醫的人才流動問題,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此次《措施》已明確加快推進醫師多點執業。鼓勵和規範醫師在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之間流動。要求各地根據實際,對開展醫師多點執業涉及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會保險等工作儘快研究制訂試點方案,取得經驗後逐步推開。
支援社會辦醫,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審批。前述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一方面,著力消除阻礙社會辦醫療機構發展的政策障礙,解決好“玻璃門”、“彈簧門”等問題;另一方面,強化醫療安全,創新和完善監管機制,加強社會辦醫療機構監管。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郭凡禮認為,在高層一系列利好信號頻頻釋放的背景下,加上國家對藥物實行低價招標,醫藥企業獲得的收益大幅減少,更多的投資個體將選擇通過涉足民營醫院開闢新的利潤增長點。
控制公立醫療機構規模
郭凡禮同時表示,當前醫療健康産業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醫療服務産業過度分化,資源配置不平衡,使用效率低下,民營醫院單打獨鬥、各自為政,缺乏醫院管理和治療的核心技術,難以和公立醫院競爭。
此次《措施》也對這點提出了針對性方案。《措施》稱,要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規模適度的原則,合理控制公立醫療機構數量和規模,拓展社會辦醫發展空間。總結地方實踐經驗,引導和規範公立醫院改制,避免國有資産流失。
國泰君安認為,民營醫療將是未來3至5年持續性的主題,在大型醫療集團逐漸成形、中小醫院快速擴張過程中,具有資源優勢的公司將成為勝出者。對上市公司來説,資源優勢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背靠較大的集團,具有資金或資源方面的優勢;二是具有醫療行業相關資源,能産生持續性與協同性。此類資源對上市公司意味著在涉足醫療服務時,將具有較強的可複製性和業務彈性,並享受較高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