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巴鐵1號試驗車,在河北秦皇島北戴河區亮相。圖/視覺中國
8月14日,華贏凱來SOHO現代城店。近兩年來,華贏凱來在北京各區開了近60家分公司,100多家實體店。新京報記者 孫瑞麗 攝
銀河SOHO寫字樓B座17層整層被華贏凱來租下。截至去年,華贏凱來陸續將旗下公司搬到銀河SOHO,租用總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王婧祎 攝
前不久,巴鐵項目被媒體質疑後,其背後的運作方——北京華贏凱來資産管理有限公司集資亂象也被曝光。
隨著調查深入,華贏凱來公司自導自演的一張集資網路被逐漸揭開。
據了解,華贏凱來公司在多個地方成立項目公司,再以政府“PPP工程”的名義集資。而這些項目中,多數與巴鐵一樣,尚未立項;另一些項目則資金回收困難,處在虧損狀態。
但華贏凱來公司將這些虧損和子虛烏有的項目包裝後,在自己旗下至少三家p2p網站、數百家理財實體店中招攬客戶,許諾12%-16%的利息,大規模集資。
記者調查發現,華贏凱來公司的多個集資項目存在著借款方、擔保方、融資方都是“一家人”的問題。律師表示,若這種情況屬實,則屬於自融自擔,華贏凱來公司涉嫌“非法集資”。
華贏凱來內部一名員工透露,兩年多來,華贏凱來總共融資上百億元。在他看來,這不啻是一場擊鼓傳花式的“新債還舊債”的危險遊戲。
8月6日晚,北京朝陽門銀河SOHO門前的廣場上,一些居民在這裡納涼。
即便是週末,而且早已過了下班時間,華贏凱來的理財顧問葉蘭(化名)仍徘徊在老人們中間,尋找可能的客戶。作為剛入職的員工,她如果第一個月能拉到10萬元投資款,就能轉正。
聽葉蘭説起巴鐵項目,這些老人搖搖頭、擺擺手。
巴鐵是“北京華贏凱來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贏凱來)今年上半年主打的理財項目。
8月3日,巴鐵在北戴河亮相試驗。華贏凱來花重金聘請公關公司宣傳造勢。數百家華贏凱來線下網點將巴鐵作為能撬動上千億元的政府項目,大規模招攬客戶投資。
隨著調查的深入,巴鐵被揭開面紗,這是一個處在試驗階段,沒有政府立項的模擬産品。而隱匿在巴鐵背後的理財帝國“華贏係”也露出真容。
“華贏係”商業帝國
在銀河SOHO這個地標性建築裏,聚集了多家金融理財公司。但相較而言,華贏凱來絕對是銀河SOHO的超級大戶。
據銀河SOHO物業人員介紹,截止到去年,華贏凱來陸續將旗下公司搬到這裡。除租D座18層(5000平方米)、B座17層(2000平方米)兩個整層外,華贏凱來還租了D座3層、5層、6層、11層的一部分以及部分地下一層,總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
物業人員説,對於華贏凱來這樣的大租戶,他們也沒有租金優惠。其中D座18層的日租金按13元/平方米收取,B座17層的日租金按9.5元/平方米收取。
即使按保守的租金來計算,華贏凱來每月支付的租金也要近1000萬元。
前不久頻頻曝光的“巴鐵”沙盤模型位於銀河SOHO的D座3層。
工商資訊顯示,巴鐵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鐵公司)是華贏凱來董事長白丹青(又名白志明)擁有90%股權的公司。
銀河SOHO的D座18層是華贏集團總部;B座17層是華贏凱來理財業務部;其他樓層分佈著“投趣網”、“山姆大叔快餐”、“世農科技”、“中國建設企業聯合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華贏係”旗下的企業總部。
多方資料顯示,華贏凱來真正的主業為投資理財,旗下這些實體公司也都曾以理財融資的項目出現。
華贏凱來除了銀河SOHO總部外,還在北京各區開了100多家實體店,在河北、山東、黑龍江、吉林、天津、湖北、江蘇、深圳等地也設有分公司和實體店。
2014年5月14日,華贏凱來董事長白丹青在“2014中國金融論壇”上稱,不到9個月的時間,華贏凱來一口氣在北京開了9個公司,13個網點,員工發展到1000人。再用兩年時間,實現一個縣市區開20多個辦事處,320家理財門店,一個網點35人,達到一萬人的理財規模。
這些話在華贏凱來內部人士那裏獲得印證。2015年上半年,華贏凱來在北京朝陽、東城、豐臺等地開了近60家分公司,在外地開設50多家分公司,每個分公司下面還有數目不等的實體門店。
華贏凱來一位要求匿名的員工説,在公司內部有一套金字塔式的考核機制。比如,介紹新員工入職,介紹人可以分享新員工的業績提成。
此外,一名員工如能拉起8人的團隊,連續3個月每人平均每月不低於20萬元業績,華贏凱來就會為其新開一家門店,讓其獨立運營。
因此,在華贏凱來的理財團隊中,新的門店呈裂變式的擴張。有很多一個家族的人,夫妻倆都在一個團隊的情況。
截至目前,白丹青掌管的華贏係,總員工3800多名,其在職的理財銷售人員達1300多名。
另外,華贏凱來內部人士稱,集團內部走線下線上相互配合的戰略。線下的客戶往線上導流。在其旗下的3家P2P網站“投趣網”、“融頭”、“華金所”,投資項目也與線下門店一致。
子虛烏有的巴鐵訂單
8月7日,一名要求匿名的華贏凱來員工透露,目前華贏凱來融資規模已達100多億元。
據華贏凱來一份業績表顯示,去年8月該公司在北京的60家辦事處,共融資2.6億多元。對此,華贏凱來董事長白丹青拒絕回應。
據多位華贏凱來理財經理稱,這個業績得益於其線上線下不斷擴張的理財團隊。
如此龐大的理財隊伍,主要銷售什麼理財産品?
北京市多家華贏凱來門店給出的答案是“巴鐵”或“政府PPP項目”。(所謂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指的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公共産品或服務,根據社會資本參與程度承擔風險)
接近華贏凱來的一位人士透露,2015年,白丹青耗資6000萬元,從巴鐵發明者宋有洲那裏買斷專利。而其接手巴鐵後,華贏凱來立即聘請國內知名公關策劃公司,宣傳巴鐵融資項目。
今年7月,在華贏凱來內部會上,白丹青要求將巴鐵調整為集團今後發展的重心,“線上線下相結合,重點推進,實現集團整體提速。”
一位要求匿名的華贏凱來理財經理稱,新員工到公司需先學習投資項目,巴鐵就是今年集團內部不斷強化的項目。
這位內部員工不定期要接受巴鐵項目培訓。其內容包括,“巴鐵是華贏凱來擁有自主産權的新型交通工具,目前已跟多個地方政府達成合作協議,未來總投資規模達到1300億元。”
此外,這位理財經理還被要求對客戶介紹,“巴西政府已簽下150輛巴鐵訂單,每台售價3000萬元,公司可凈賺45億元。”
新京報記者得到華贏凱來專門針對巴鐵項目印發的基金招募書。上面宣稱,“30年內,30個二線城市的巴鐵項目,總計可創造約10.8萬億元收益。”
華贏凱來一許姓理財經理介紹,巴鐵公司是政府PPP項目,客戶把錢投給巴鐵公司,相當於客戶把錢投給政府。
許姓經理舉例稱,巴鐵公司已與河南省週口市、天津河北區、秦皇島北戴河區、河南南陽市簽訂合作框架協議。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巴西政府訂單那個是子虛烏有”,上述要求匿名的華贏凱來理財經理承認,這樣説的目的是為打消客戶的疑慮。
就巴鐵公司所宣稱與多家地方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議一事,河南週口有關部門表示,巴鐵公司簽訂是土地協議,相當於在當地圈了一塊地,並未動工。
8月3日,巴鐵在北戴河火車站附近的富民路亮相。面對媒體質疑,當地有關部門回應稱,巴鐵項目僅是關於一截500米道路使用權的旅遊項目協議。協議到期後,巴鐵公司需要將路面恢復原樣。
截至目前,巴鐵公司對外宣稱有合作意向的地方政府均表示,未考慮立項上巴鐵項目。
華贏凱來理財顧問介紹,巴鐵基金已經發行兩期,分別是天爾元豐(基金編碼S65396)、天爾益通(基金編碼S67628)。截至8月初,巴鐵基金至少吸金3億元。
而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網站上,兩隻基金備註的投資領域並非巴鐵。天爾元豐對準的是天津綠聖蓬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天爾益通基金對準的是北京宏偉超達儀器製造有限公司。
8月15日,華贏凱來理財顧問葉蘭稱,巴鐵被媒體質疑後,公司董事長白丹青最近多次召開投資者見面會,予以安撫。公司也不再向投資者主動推介巴鐵理財項目。
自融自擔的融資模式
除了巴鐵外,華贏凱來的線下理財門店和線上P2P網站,招攬投資的項目還有20多個。
8月3日,在銀河SOHO的B座17層,一位華贏凱來分公司的許姓經理正帶著客戶到總部參觀。
據他介紹,他們分店位於北京豐台區。這次約客戶到總部,是讓客戶見識華贏凱來的實力。
許經理拿出一份已簽約的《出借諮詢與服務協議》,甲方是出借方(客戶),乙方為華贏凱來,擔保方為中國建設企業聯合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聯)。
這份協議中,華贏凱來將給甲方匹配20萬元的借款人,年化利息11%。
隨後,許經理又拿出一份對應的《債權轉讓列表》。上面明確“辛集市富盛經濟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辛集富盛公司)為借款人。擔保方仍為中建聯。
“辛集市富盛公司是當地政府成立的企業,代表辛集市政府接受投資。”許經理拿著協議,言辭確鑿地介紹這是一個PPP項目。
而據新京報記者掌握的一份中建聯內部審計報告顯示,辛集富盛公司是華贏凱來針對“河北一集市場升級改造項目”成立的項目公司,隸屬於中建聯。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津赫為中建聯項目投資管理中心總經理。
據香港公司註冊資料顯示,中建聯為白丹青在香港成立的獨資公司,註冊資金10億港元。
至此證實,白丹青通過華贏凱來簽訂的借款協議,由自己的公司中建聯擔保,匹配的借款人名義上是另一家公司,實際仍是白丹青自己所屬。
北京的張女士也提供了一份她與華贏凱來簽訂的“月月贏”理財合同。在《債權轉讓列表》中,張女士的5萬元理財款對應的借款人是“南漳天恒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
而據中建聯內部資料顯示,南漳天恒房地産公司同樣為其下屬企業。該公司法定代表人梁耀武為中建聯項目預算經理。
除此之外,中建聯下設公司還包括:北京建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金鄉縣眾益置業有限公司、東明天恒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壽光市光華投資有限公司、單縣宏達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山西中聯富地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任丘市華贏茂源投資有限公司、河北富勳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山東耀勝達置業有限公司。
據工商資料顯示,這些公司有些直接由白丹青和其妻子孔艷霞控股,有些由華贏凱來內部員工控股。
在這些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均有白丹青、孔艷霞、華贏凱來數千萬元的資金往來記錄。
這些公司在華贏凱來線上線下多以理財項目的借款人出現。這些公司對應的項目包括:山東金鄉黨校項目、湖北南漳中國有機谷項目、壽光科技園、東明城鄉規劃建設項目等20多個。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華贏凱來旗下的“投趣網”、“融頭”、“華金所”三家P2P網站上,發售的理財産品多數都是上述白丹青控股的中建聯下屬企業對應項目。其中,投趣網上的理財投資項目“金鄉1號”,融資方為金鄉縣眾益置業有限公司。投趣網另有多款理財産品,融資方為山西中聯富地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在“融頭”網的理財産品中,借款企業多數為中建聯下設公司。如去年4月發佈的“月月盈”産品,其借款方任丘市華贏茂源投資有限公司;在“華金所”平臺上,投資理財産品的借款方有東明天恒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南漳天恒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
作為華贏凱來主打的P2P平臺投趣網,一份華贏凱來內部審計報告顯示,2015年1月-2016年1月,註冊用戶22萬多人,用戶總投資額達1.58億元。
北京澤永律師事務所王永傑律師認為,以投趣網“金鄉1號”理財産品為例,該項目借款方為金鄉縣眾益置業有限公司、擔保方北京華贏凱來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融資方“投趣網”,這三方若經證實實際控制每人平均為白丹青的話,則屬於自融自擔,這就涉嫌“非法集資”。
虛虛實實的“政府項目”
華贏凱來官方網站稱:華贏集團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開創者和引領者,目前已與山東濟寧、乳山、壽光、菏澤、河北邢臺、任丘、湖北襄陽、荊門、湖南常德、吉首等政府部門累計簽約投資PPP項目達5000億元。
與政府的合作,成為華贏凱來宣傳自己的“金字招牌”。
而記者調查發現,這些華贏凱來宣傳的政府合作項目,卻多數與巴鐵一樣,或者尚未立項,或者因為資金回收困難,處在虧損狀態。
一份中建聯內部資料顯示,2013年10月23日,金鄉黨校項目簽訂框架協議,涉及金額1.5億元。隨後這個項目出現在投趣網(最易貸)上,名為“金鄉一號”。華贏凱來的高管王立江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
8月13日,王立江告訴新京報記者,金鄉黨校的工程實際上已經停工。“項目一期已經完了,後續土地問題沒有解決,就不能做了。”
而據華贏凱來內部員工透露,金鄉黨校項目以土地置換工程款,目前土地難出手,回籠資金也很困難。
另據內部資料顯示,金鄉縣有關部門尚拖欠中建聯在金鄉的項目公司“金鄉縣眾益置業有限公司”工程款。對此,王立江拒絕回應。
目前,金鄉黨校項目仍是華贏凱來主打的理財産品,並包裝成理財“話術”要求員工學習。
“公司開會對我們説金鄉縣黨校項目總投資300億元。”華贏凱來一位理財經理説,而據他的客戶赴金鄉縣考察後反饋,這個建在縣城郊區的項目,很難想像需要那麼多資金。
華贏凱來今年3月通過媒體宣傳,湖北南漳縣中國有機谷項目是公司運作的PPP項目典範。同時在“融頭”P2P網站上,這個項目一期理財産品發售,擬融資5000萬元。
“我們目前引入的全是海外資本,沒有國內資本。”8月9日,中國有機谷總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並未授權華贏凱來為該項目融資,這種宣傳屬侵權行為。
另一華贏凱來的理財産品——中建聯與山東微山縣驩城鎮簽訂的商業綜合體項目,涉及金額90多億元。8月15日,驩城鎮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當地並沒有這個項目。
除了政府項目,在華贏凱來的P2P網站“投趣網”上,還出現一種房屋産權證抵押擔保的理財産品。
知情人士透露,華贏凱來“租用”投資人的房屋産權證書,並約定産權證資訊可在網上公示。業主一年可獲得該房屋評估值2%-3%的收益。而華贏凱來則將這個房屋産權證做成融資標的,放在P2P平臺上當做抵押物發售理財産品。
“主要是為了在P2P網站上製作假標,吸引客戶投資。”上述知情人士稱,這些房屋産權證並未真正抵押,這種假標項目有很大風險。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法與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濤表示,P2P平臺上,資金要跟項目對應,從目前披露的華贏凱來的一些項目來看,有些項目甚至沒有開工,募集的資金很有可能就沒有做到一一對應。
尹振濤表示,自融行為現在是監管規定所不允許的最重要的紅線之一。但對民間融資公司,目前還存在監管方面的問題。首先民間融資公司很多沒有在金融部門備案,金融部門等監管機構不是執法部門,他們不能規定公司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所以他們也不能觸碰到這些公司。
尹振濤説,唯一能觸碰這些公司的,只有公安機關,但公安機關也只能是等到有人報案了,他們才能出警。民間融資公司在沒有發生資金斷裂的時候,很難有人去舉報。
新京報記者就華贏凱來存在的問題採訪相關監管部門。該部門回應,暫不方便發表意見。
新京報記者 孫瑞麗 實習生 張笛揚 王婧祎
(責任編輯:李春暉)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