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近100家工業園區海外圈地 成産能輸出重要載體

  • 發佈時間:2015-06-28 07:40:26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中國近100家工業園海外圈地,成産能輸出重要載體

  當最早一批中國商人把産品銷售到海外,並試圖在當地生産以獲得更低廉成本和便捷通道的時候,他們順便帶去了他們所習慣的生産環境、産業鏈條和組織方式。短短十幾年間,這一套體系——開發區模式,被許多人視為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最成功的經驗之一,已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

  從美洲到南亞、歐洲、非洲,從氣候溫潤的德幹高原,到莫斯科河畔、非洲紅海之濱,幾乎每一個看得到中國商品的大陸都能找到中國園區的身影。據商務部研究院中國海外投資諮詢中心副主任李志鵬説,在1998年就有國內企業在古巴創建了一個境外加工貿易區,到現在,中國“走出去”的各類海外園區已有上百家,截至2014年年底,商務部重點統計的16家規模相對較大的園區,“已經完成投資總額超過100億人民幣,入駐企業超過400家,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超過4萬人”。

  最好的辦法是做工業園區

  開發區模式是中國學習而非獨創的産物,這三十年中它因地制宜不斷演化,産生的速度和效率讓它被視為中國改革開放最珍貴的經驗之一,許多發展中國家都震驚于中國變化之快並部分歸功於開發區模式,以至於上世紀末天津泰達在非洲同埃及共同合作開發蘇伊士特區時,埃及一方的管理人員説,“我們的目的就是與泰達開發區一模一樣地去做”。

  但對於早期的行動者而言,建立園區的最初目的其實只是為了更方便的本土化生産——園區由主導産業聚集吸引配套産業,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産業鏈條,這同時也能規避單打獨鬥的風險。

  1999年,海爾在美國南加州建立了它的第一個海外工業園,兩年後,它的第二個海外園區巴基斯坦海爾工業園在該國旁遮普省拉合爾市奠基。對海爾來説,在當時這是一家企業對中國加入WTO後“走出去”戰略的響應,也是自身海外“創牌”的開始。當時1.7億人口的巴基斯坦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其對家用電器的消費正處於上升期,且家電主要來自進口。在建立工業園之前,海爾産品已進入巴基斯坦,銷量每年上漲。“2005年之前是一個階段,叫做企業小規模自主探索的時期”,李志鵬説,“這些零零散散,整體規模也不大,真正開始相對比較有規模、有系統的‘走出去’,應該是在2006年左右”。

  2006年,國家對“走出去”的戰略更為重視,商務部將推動建設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作為重點工程。初具規模的巴基斯坦海爾家電工業園,升級成為“巴基斯坦海爾—魯巴經濟區”(以下簡稱“魯巴經濟區”),它一期以家電業為主,由海爾負責招商引資,形成家電配套的上下游産業鏈,二期的主導産業則跳出了海爾的家電産業本身,包括汽車、建材和紡織等。

  這段時間裏,海外中國園區開始大規模興起,投資的主體,招商的對象也往往都是中國企業。幾乎同時,民營企業華立集團在泰國建立了羅勇工業園,並吸引了20多家中國企業入駐,這個園區的成功讓泰國政府的心理從戒備轉向歡迎,“泰國政府發現自己招了那麼多年商招不來大陸企業,我們一下就招來了,他就開始主動邀請我們要和我們合作”,全程參與華立泰國羅勇工業園建設的華立集團海外事業部總經理胡海説。

  他説,在當時,中國企業是嚴重缺乏境外投資能力的,單打獨鬥是風險很高的,這是華立在海外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工業園區。

  開發區走出去的速度和幅度都超過了人們的想像,華立的海外園區一步從東南亞邁到南美,相比它的第一個作品,華立在墨西哥建設的園區更加的本地化,更能夠融入地方的發展,“第一代園區只滿足企業建廠的需要,後續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都是被動做的。第二代的工業園區不單單是把土地推平了,把路修進去,接上水電,還要考慮和當地社區的融合”,胡海説。

  從零散行動到國家戰略

  法律、政策、文化、民俗,這些形形色色的環境差異是海外中國園區所面對的共同問題,為了更好地融入當地,華立在泰國選擇了與當地最大的房地産商安美德集團合作成立一個合資公司,在墨西哥它的合作夥伴則是當地一家比較有影響力的做電信電纜的家族企業。海爾在印巴兩地也針對不同的文化,對每個地區的運營管理思路也因地制宜進行了調整。

  在適應當地的同時,這些走出去的開發區也在改變著當地。蘇伊士特區的白玫瑰製衣車間裏全是本地招募來的女工,墻壁上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寫著:“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而在墨西哥,華立和它的合作夥伴們已經開始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比如試圖參與影響地方的城市規劃,並引導他們的城市規劃向園區傾斜。

  成功的案例最終吸引了最高層的目光,中國園區走出去的方向也開始向一路一帶傾斜,由零散的行動融入國家戰略。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就是這樣的産物:2010年3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問白俄羅斯,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向習近平表達了希望中國在白俄羅斯境內建設工業園區的願望。次年9月,中白兩國簽署了合作協定中白工業園由此而生,成為白俄羅斯招商引資的最大項目,也是中白間最大的經濟技術合作項目。

  今年5月中旬,習近平主席訪問白俄羅斯期間,前去參觀中白工業園,提出要把中白工業園建設作為合作重點,發揮政府間協調機製作用,謀劃好園區未來發展,將園區項目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明珠和雙方互利合作的典範。

  始於一次論壇中的溝通,中俄絲綢之路創新園也在中國、俄羅斯兩國最高層的關注下被迅速推動,按照計劃,中俄絲綢之路創新園將以“一園兩地”模式,同時在陜西西鹹新區灃東新城和俄羅斯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成立異地建設、統一管理的兩個園區——兩個園區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戰略,促進中俄雙方企業互到對方國家投資發展,積極推動中俄企業資源共用,實現互利互惠。

  中國開發區正在走向海外。這是百年來“中國經驗”、“中國模式”從特色到普適的為數不多的實證。推動中國園區走出去的動力是商業的,他們追求的回報也是商業的,而商業的精神無非是合作和共贏。這個過程裏,商業之光照亮了中國商人們面對異域土地和陌生文化的迷霧。就好像歷史上所有大規模的商業交流都産生了影響深遠的文化、理念交融一樣,中國開發區走出去的成功經驗和苦澀教訓都將成為歷史的注腳,它們的內涵將註定不止于商業本身,它們的意義要到下個時代才看得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