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重工業企業謀轉型做手機 十億市值個股不見蹤影

  • 發佈時間:2015-06-05 01:05:2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張健  責任編輯:謝淩宇

  政策趨暖利好房地産

  房企忙定增融資超千億

  據報道,2015年以來,已有38家A股房企拋出43次再融資、中票、公司債融資預案,擬融資總額達到1646億元,超去年全年總量,這當中,24家房企拋出定增預案,擬融資總額高達1166億元,是2014年全年的2.43倍,呈爆發態勢。相似的畫面出現在2007年,彼時股市、樓市雙雙大漲之下,再融資盛景出現。時隔八年,融資方案密集出臺的背後,正是行業馬太效應顯現的預兆,這對外界輸出強烈信號:房企資金饑渴,亟待通過定增並購再融資來轉型。

  房地産業在中國經濟中是一大奇葩。明明是整體經濟最大的火車頭,卻得不到“支柱産業”的名分;是地方政府、地方財政、地方經濟少不了的大財源,卻屢次讓地方政府去充當調控的主要力量;解決“居者有其屋”問題本來是政府的責任,卻總是讓開發商擔當挨罵的角色。至於調控,資本市場不讓房地産企業上市、不讓房地産企業融資,已經堂而皇之地執行了幾年。房地産價格瘋漲,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至少不只是房地産企業在“從中作祟”。現在經濟增長不那麼快了,所有支援房地産業的政策幾乎一股腦出臺,唯恐房地産再蕭條,唯恐房子賣不出去。市場的歸市場,行政的歸行政,這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名副其實。這次資本市場再現房地産企業融資的熱潮,背後反映的是房地産行業的景氣恢復。也要注意的是,會不會出現房地産價格飛漲且失控,政策再次陷入“管,還是不管”的尷尬?

  重工業知名企業做手機轉型壓力大四面出擊

  據報道,“買手機請到三一商城。”5月31日,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在微網志上再次“叫賣”由三一推出的4G三防智慧手機V8先鋒。此前,三一重工進軍手機行業的消息,已不脛而走。V8先鋒因其達到“軍工”級別的三防屬性,而被外界調侃為三一打響了進入軍工行業的“第一槍”。除了涉足手機行業,三一目前還正在籌備三湘銀行、久隆財險,欲圖跨界金融,這也是三一轉型“設備製造+服務”的重要方向。同時,三一集團也不斷通過股權轉讓來獲取資金。去年底以來,三一重工已獲50億股權轉讓款,但也喪失了三一重工的絕對控股權。

  企業轉型升級的壓力有多大?肯定是大得不得了!看到三一重工賣手機的消息,相信許多讀者也和筆者一樣,既吃驚又不吃驚。吃驚的是,以重工業起家、一直是工業裝備行業的領軍企業,居然進軍“輕薄短小”的手機領域,從行業劃分來看,真是風馬牛不相及。不吃驚的是,當下上市公司觸電、觸網的比比皆是,早些時候造空調的格力已經高調宣佈造手機,三一重工又有何不可?如此大動作背後的原因是企業經營的壓力。據2014年報顯示,三一重工實現營收303.65億元,同比下降18.65%;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09億元,同比下降75.57%。今年一季度,三一重工營收為62.75億元,相比去年的100.88億元,同比下降了近四成;凈利也呈斷崖式下跌,三一重工一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只有3157.6萬元,相比去年同期的8.27億元,暴跌96.18%。輕車熟路的産品和産業結構,誰不願意長期保持?但是市場是不留情面的,可以理解企業的轉型努力,也祝願企業的大跨界能一路走好。

  是絕收是豐收説不清楚是盈利是虧損要講明白

  據報道,堪稱“黑天鵝”的獐子島扇貝“絕收”事件至今已過去整整7個月,當沉浸在牛市氛圍中的股民逐漸忘記這件事之際,扇貝“絕收”事件卻在6月1日晚間出現了反轉。 獐子島6月1日晚間發佈公告稱,公司于2015年5月15日啟動春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活動,抽測涉及2012年、2013年、2014年底播未收穫的海域160余萬畝,共完成抽測點位75個,其中2012年底播未收穫海域的點位18個,2013年底播未收穫海域的點位37個,2014年底播未收穫海域的點位20個。抽測調查結果顯示,公司底播蝦夷扇貝尚不存在減值的風險。而時間回溯到2014年10月31日,獐子島曾經發佈公告稱,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公司按制度進行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根據公司抽測結果,公司決定對105.64萬畝海域成本為73461.93萬元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放棄本輪採捕,進行核銷處理,合計影響凈利潤76325.2萬元,全部計2014年第三季度。受此影響,公司2014前三季業績“大變臉”,由上半年的盈利4845萬元轉而變為虧損約8.12億元。

  獐子島究竟怎麼了?看了兩份公告,還是不明事理。到底是説了謊話,還是説了錯話,或是説了不準確的話,猜不準,總之,是對投資者説的不清不楚。深交所1月12日曾經披露,獐子島因未充分披露冷水團對於公司經營可能産生的重大風險以及未及時、完整披露公司生産經營重大變化等事項遭到深交所的通報批評處分。現在,獐子島的公告似乎又在為自己撇清疑點,原本公佈的凈利潤大幅下降是否也要重新算賬呢?甚至會不會出現由虧損轉為營利的大翻身呢?至於是不是由於某些原因而故意做大虧損,這還需要監管部門去查一查。至少,我們希望上市公司對經營狀況要描述得準確一些,對是否虧損要説得靠譜一些,對經營前景要把握得更令人信服一些。

  A股公司市值大躍進10億元個股不見蹤影

  據報道,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發佈的《2015年度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績效評價報告》顯示,2015年度A股上市公司績效總分大幅上升,創有績效評價指標體系9年以來的最高分。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自去年7月至今,上市公司市值突飛猛進,市值增幅超過1倍的已經達到兩市公司總數的7成之多,超過10倍的也有19家。截至6月1日,A股公司市值均在10億元之上,最低為停牌的*ST博元,市值為12億元左右,最大為中國石油,市值達到了2.27萬億元。市值低於10億元的股票已經從市場上絕跡。

  上市公司市值普漲是牛市的必然結果,這一點毋庸質疑。但是,牛市中垃圾是否也應該跟著一飛沖天,值得懷疑。像上面提到的*ST博元,雖然位居市值末尾,但是其價值可能根本不值12億元;類似這樣的股票,在A股市場絕非少數,只不過在牛氣沖天的大背景下,人們忘了這些股票的內在價值,只要未被強制退市,炒作之風不止,期望通過賣殼大賺一筆的也大有人在。在大牛市下,衝昏頭腦的投資人有點像熱戀中的年輕人,只看到優點,看不到缺點,更看不到嚴重缺陷,甚至把缺點看成了優點。那些股市中效益差、信譽差、説話不算數的企業,一再成為炒作熱點,不正是這種情況的翻版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