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稱中國經濟絕不會失速 不要死盯速度不放
- 發佈時間:2015-04-20 07:55:04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張少雷
製圖:張芳曼
隨著一季度經濟數據的出爐,經濟形勢再度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運作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社會公眾對中國經濟也有一些新的疑問和擔心:經濟會不會過快下滑?宏觀調控有沒有轉向?企業的日子是不是過不下去了?外資有沒有大範圍撤離?
針對這些問題,本版從今天起推出“解疑中國經濟”系列報道,力求運用新常態思維,對上述幾個問題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供廣大讀者和有關方面參考。
——編者
新常態 新心態
中國經濟絕不會失速,今年有望實現7%左右的預期目標
7%!
當一季度經濟增速回落到這一重要心理關口時,一些人的擔憂也油然而生:中國經濟會不會過快下滑?今年7%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還能不能實現?
“雖然現在面臨下行壓力,但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增長動力的基本面沒有根本改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説。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資訊化這一“新四化”能帶來新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將增添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活力;政府有應對複雜局面的經驗,會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因此,中國經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和條件,絕不會失速。
“就今年而言,我國有望實現7%左右的預期目標,對當前的經濟形勢不應悲觀”,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坦言。
先看出口。從國內看,雖然勞動密集型産業出口受成本上漲因素影響有所下降,但隨著技術進步,工業製成品出口逐步提高,正在抵消這一下行壓力;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加快實施,更是有利於推動進出口穩定增長。從國際上看,今年歐央行正式啟動新一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聯儲年內加息的可能性加大、大宗商品價格有所企穩等因素,將使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短期內有所降低,外部環境有望略好于去年。“預計今年出口增長7%左右,高於去年4.9%的增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部長余斌説。
再看消費。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資訊經濟等快速崛起,我國居民消費穩中趨升,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拉動力。“考慮到儲蓄率較高、物價下行,以及資訊消費等新消費形態持續較快增長等積極因素,預計2015年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左右,與去年增速基本持平。”余斌説。
最後看投資。雖然重工業等領域的去産能化還在進行,但隨著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製造業企業投資企穩回升。今年1—2月,企業設備投資增長15.5%,比去年全年提高3.3個百分點。而對投資增速影響較大的房地産投資,目前還有一定下行壓力。2014年,房地産投資增長10.5%,比上年回落9.3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又比去年全年回落2個百分點。
不過也應看到,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只有55%,與70%這一基本實現城鎮化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改善性住房需求將不斷釋放;我國房地産政策儲備空間依然較大等。這些都有利於房地産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3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1.6%,比1—2月大幅收窄14.7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金額下降2%,比1—2月大幅收窄13.8個百分點。
“當前三駕馬車中只有房地産投資這半駕馬車尚未完全企穩,但其繼續下行的空間也非常有限,由此可以判斷,中國經濟將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走出週期性底部,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能夠實現”,王一鳴説。
換個視角看,按照世界主要經濟體的一般規律,作為經濟晴雨錶的股市會先於經濟見頂或見底。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股市走出了牛市行情,上證指數漲幅已接近一倍,這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中國經濟正在走出底部。
新常態 新觀念
中國經濟做不到、受不了也沒必要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不能死盯著速度不放
對經濟失速的擔憂,也折射出一些人的“速度焦慮”。實際上,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做不到”“受不了”也“沒必要”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
“做不到”是因為潛在增長率下降已成必然趨勢。潛在增長率主要由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全要素生産率等因素決定。從勞動投入看,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第一次出現絕對下降,意味著全社會勞動投入增長將逐步放緩;從資本投入看,被撫養人口增加,撫養支出上升,儲蓄率下降,可用於投資的資本增長將放緩;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産率短時間內也難以大幅提高。
“做不到”還因為基數變大。“社會上存在一種‘數字幻覺’,表面上看今年7%左右的目標與過去相比下降了幾個百分點,但實際上經濟增量大大提高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説,2000年時,我國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是1000億元,而今年則是6000多億元。今年每增長兩到三個百分點,就已經相當於2000年時增長10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隨著體量增大,中國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難度將逐年上升。”
“受不了”是因為資源環境壓力加大。曾經整潔的都市,遭遇霧霾封鎖、垃圾圍城;曾經美麗的鄉村,遭遇青山變禿、秀水變色。
“沒必要”則是因為完成發展目標並不要求過快的速度。據國家發改委測算,如果今年經濟能實現7%左右的增長,那麼“十三五”時期只需6.5%的年均增速就可以實現到2020年GDP和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明白了這些,我們就能以平常心看待速度換擋,更何況,7%左右的速度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就業底線能守住。
一季度,雖然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城鎮新增就業320萬人,調查失業率為5.1%左右,就業總體穩定。隨著每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量變大、服務業佔比上升、新市場主體增加,經濟運作對就業的承載能力在增強,同樣的經濟增速可以帶動更多就業。“10年前,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吸收80多萬人就業,現在已攀升至170萬人,7%左右的增速完全可以保證充分就業”,王一鳴説。
民生改善有保障。
一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繼續跑贏GDP。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斷提升,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這樣的發展也更有意義。
“評價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一定要有新觀念,不能死盯著速度不放,認為把速度搞上去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把品質和效益搞上去才是中國經濟的當務之急”,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説。
新常態 新作為
調整結構、優化格局、深化改革,成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重要機遇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絕不僅僅意味著增速下降、挑戰增多,更蘊含著新機遇、催生著新發展。
調整結構,將調出巨大發展空間。
新常態下,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會使一些行業付出産能過剩等沉重代價,也會涌現一系列新增長點。一季度,新主體、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新動力正加快孕育:網上零售額增長41%;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1.4%,比工業平均增速高5個百分點;快遞業務量增長46.8%……
許多新的增長點就在我們身邊:城市中,大量地下管網還處在無序混亂、事故頻發的狀態,全面整修地下管網將是幾萬億元的大手筆;醫院裏,大量病患在排隊等待優質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服務水準需要幾萬億元的大投入;養老院外,許多老人終其一生無法等到一張床位,養老産業將是幾萬億元的大市場……這些被過去高速增長所掩蓋的“短板”,完全可以成為新常態下拉動經濟增長的“跳板”。
優化格局,將提供持久發展動力。
新常態下,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將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持久動力。“比如,‘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將有力推動資源在不同地區間優化配置,實現地區間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實現經濟穩定增長”,潘建成説。
深化改革,將釋放蓬勃發展活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15個領域、33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正陸續展開,改革成為新常態下最大的發展機遇。
一切機遇,只有在實幹中才能把握。新常態下,我們更需要新作為。
不唯GDP,不是不要GDP,發展仍是解決我國當前所有問題的關鍵,合理的經濟增長率一定要有。這就需要我們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更加注重預調微調,更加注重定向調控,確保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與此同時,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告別對量的“圖騰”,實現質的提升,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
新常態,正引領中國經濟邁向新征程。培養新心態、樹立新觀念、把握新機遇、實現新作為,中國經濟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