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員客戶兩頭收費模式“另類”
日本最大養老品牌入華存隱憂
眼看中國養老市場“錢途”光明,不少外資品牌爭相入華搶市。作為日本養老服務第一大品牌,日醫集團也在近期推出了介護這一養老“另類”服務,但由於該模式一方面向護理員收取培訓費,另一方面對客戶收取較高的服務費,兩頭收費旋即在業界引起水土不服的擔憂。為此,北京商報記者近日對日醫(北京)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增田崇之進行專訪,來北京一年多的他經常把“居家養老”、“京津冀協同”等新概念挂在嘴邊,不過,在看到市場潛力的同時他也直言,介護服務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尚未被社會廣泛認可。
“另類”養老服務
根據增田崇之的介紹,日醫品牌在三年多前登陸中國,前期主要通過兼併重組進行業務佈局,目前該公司在北上廣三地均設有全資管理公司,全資公司旗下再設數個合資公司。直到今年4月底,該集團正式開設養老介護業務。
雖然在中國算是新來者,但日醫在日本擁有悠久歷史。據公開資料顯示,該集團正式開始介護事業是在1996年,差不多用了四年時間,介護服務網點遍佈全日本,借助該業務的開展,日醫早已在東京上市,且伴隨著日本介護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日醫集團成為日本成立最早和當下日本國內最大的護理服務輸出公司。
“所謂的介護其實和中國的養老護理有明顯區別。”增田崇之反覆強調,“在中國,‘養老’被普遍認為是照顧老人,而在日本,作為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介護’專職工作早已被社會接受。日醫集團推出的日式介護,通過專業的評估和協助,盡可能發揮老年人自身所具備的基本日常生活動作的能力,以幫助老年人能夠過上‘自立生活’為基本理念。”
選擇在此時擴張中國業務,日醫瞄準的是居家養老帶來的需求可擴容等機遇。據《2016-2020年中國養老産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中國養老産業具有産業鏈長、涉及領域廣等特點。2016-2020年,中國養老市場消費將超10萬億元,年均增長幅度將達17%;未來20年,中國養老産業規模有望達到20萬億元以上,其中,居家養老更呈現井噴式發展。
“目前,日醫集團在全球擁有10萬名員工,而在所有高管排名中增田崇之位列第四,可見日醫對中國市場極為關注,所以派駐的高管層級較高。”日醫北京公司客戶負責人譚潔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不過,雖然野心勃勃,但日醫在中國也面臨不少現實問題,社會整體對介護服務接受度不高、護理人才短缺以及中日消費習慣差別等,都可能讓日本成熟模式遭遇水土不服。
人是一大難題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日醫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該公司有一整套人員培訓方案,同時,在提供養老服務過程中,也會有專門的評估人員對老人的狀況進行分析,最終形成護理方案。“進行評估的團隊不是一般員工,而是進行過專業培訓的評估師。在日本,介護評估分析師是國家認可的一種職業資格,在中國,我們也對評估師和一線介護人員進行培訓。”增田崇之介紹。
但值得關注的是,日醫提倡專業介護人員需要多年經驗積累,所以該公司給員工進行長期培訓,且由於培訓費用比較高需要員工自行承擔。“大概一名介護人員培訓費用要超過7000元人民幣,這筆費用在工作過程中逐步收取。從員工培訓和客戶服務兩頭收費,正是日醫在日本開展的商業模式。”增田崇之説,“也正因為這樣的方式,公司對員工的篩選很嚴格,幾乎只有大學本科以上人員才能提供介護服務。”
不過,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日醫的介護模式和中國市場現狀還有很大距離。例如,中國目前老年人已突破2億,且正在以每年860萬的速度增長,而護理人才的短缺至少在1200萬人以上。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按照國內傳統的觀點,大多數人認為養老護理員就是伺候人的,不受人尊重。社會上對這個工作不夠重視,養老護理員與護士所做的工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前者的社會地位卻遠不如護士。
同時,養老護理工作的價格較低也是人員短缺的因素之一。一位從事老年人護理工作的護工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老人能自理、護理員不用駐家的情況下,目前初級養老護理員的工資每月約在3500元左右。若老人不能自理,費用也不過4000元左右。同樣是做服務,相比養老護理員,育兒嫂的收入就算得上可觀。據了解,從事育兒工作的,基本都是每月4000元起步,帶孩子經驗豐富、從業時間久的高級育兒嫂,每月收入能達到6000-1萬元。這導致養老護理人員加速向育兒服務流動。
“在國內,養老護理普遍被認為是較低端的工作,從業者流動性極大,更何況,介護在中國並不是國家認可的職業資質,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吸引大學生來自費培訓且長期從事這一職業難度極大。”昨日,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坦言。
水土不服之憂
除了用工方式難以被廣泛接受外,日醫在中國開展的按分鐘計費的短時間養老護理服務也被認為有些不接地氣。據增田崇之介紹,中國的養老服務基本都採用駐家式,但日醫主要提供短時間服務,即90分鐘為一個單位,收費170元左右,根據老人不同的需求,提供包括助浴、褥瘡護理等服務。
事實上,近幾年來外資紛紛開始佈局中國市場,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的養老企業和機構更是摩拳擦掌,欲在中國養老市場上分得更大蛋糕。但其他外資品牌大多選擇在華建設養老機構,而相比這種成熟的機構養老模式,日醫集團提供的介護服務就需要漫長的市場培育期。
椿樹街道養老照料中心負責人、 中信國安 養老事業部副總經理張雪梅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稱,自己在日本學習時,就是接受的日醫集團培訓,非常專業和正規。“但不可否認,介護概念無論從小時收費還是向服務人員收取培訓費,可能都超過了當下國內接受的水準。”張雪梅分析,“當然,在國內養老服務人才奇缺之時,日醫可以先從中層管理培訓入手,因為受益於養老市場大發展,不少資本都涌入這一領域,帶來的管理人才需求增大。管理者支付專業培訓費,在國內很普遍,大學畢業生也會有興趣參與。”
此外,張雪梅也強調,隨著國內人工成本大幅上漲以及老年人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介護服務是有發展潛力的,但光靠一家或幾家企業來推動成本太高,未來需要政府有意識地引入多種新的服務模式,借此給消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對於困難,增田崇之也坦言,比起來自其他公司的競爭壓力,日醫在中國遭遇的最大問題還是無法讓社會普遍認可,而解決辦法只有通過不斷宣傳介護概念,讓護理人員和客戶慢慢從了解到接受,可能需要一段漫長的過程。北京商報記者 肖瑋
如果按照國際公認的3名失能老人配備1名護理人員的標準計算:
-我國需要養老護理人員1000萬人
-全國養老機構人員不足100萬人
-全國養老機構持證上崗人員不足2萬人
(數據統計至2015年底)
對話增田崇之
養老服務為盈利客戶群鎖定富裕階層
雖然阻礙重重,但增田崇之對於日醫在中國的發展非常篤定,而這家外資養老服務品牌的計劃,無論對其他躍躍欲試的國外機構還是快速崛起的本土民營養老品牌,都具有參考價值。
北京商報:進入中國三年多了,選擇在今年推出養老介護服務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日醫在日本也開設養老機構,為什麼不在中國建機構?
增田崇之:在中國提供到府介護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考慮,首先我們注意到,在中國有90%的老人選擇家中養老,且近兩年來,國家政策也大力提倡發展居家養老服務,這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市場基礎。再者,現在老年人對生活品質要求不斷提升,由此,介護這種較為高端的養老服務有了發展的土壤。最後經過分析評估,我們發現現在很多外資企業都在中國開展養老事業,其中多數建設養老機構,所以這一領域競爭相對激烈,日醫就選擇了服務為主的方式。
北京商報:能否介紹一下日醫集團在中國的投資規模以及未來計劃?
增田崇之:至今,日醫在中國投資約為3億元,主要用在成立3個獨資公司和13個合資事業公司方面,接下來公司主要的投資方向將是拓展介護服務。當然,我們也會考慮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因素,原本北京消費能力很強,所以北京公司非常重要,現在該公司的業務還會覆蓋京津冀區域。在天津,我們公司馬上就要開展服務,河北在選址方面比較糾結,因為該省面積大,服務網點開設在石家莊、唐山還是其他地方需要進一步評估。
北京商報:日醫在中國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如何克服?
增田崇之:因為包括提供養老服務的家政人員,在中國的地位很低,介護的理念還沒有被社會普遍接受。當然,我們希望能改善這個産業,讓養老服務逐漸成為相對更高層次的服務,但這需要較長的過程。短期內,為了保證企業利益,我們的目標人群鎖定在富裕階層,未來希望高端養老服務能夠更為普及。
(責任編輯:吳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