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房産 > 正文

字號:  

經濟觀察:中國房地産市場風險是否可控?

  • 發佈時間:2015-09-16 09:4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龐無忌)中國樓市傳統旺季的“金九(月)”過半,多地卻出現住宅銷售速度放緩、房地産市場熱度下滑的狀況。加之,華人“首富”李嘉誠近期頻頻傳出拋售內地樓盤産業的消息,使得人們對中國房地産市場風險的擔憂捲土重來。

  多位專家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城市受前期樓市成交放量透支的影響,9月出現成交回落。不過,中國房地産市場風險總體可控,只是隨著樓市發展階段的轉變,房地産業深層次矛盾浮現,破局不僅需要頂層設計發力,還需要土地、財稅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配套推進。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鬱松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目前中國房地産市場所面臨的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房價漲速快於居民收入增速的“泡沫風險”,二是供給大於需求的“過剩風險”,三是金融領域的流動性風險。

  鄧鬱松指出,從全國水準來看,中國房價增速實際上是低於居民收入漲幅的。“根據我們的調查,1998年中國房價是居民收入的8.9倍,而2014年房價是收入的7.2倍,十多年來這個數字並沒有上升。”房價系統性的泡沫風險無從談起。

  整體性的供給過剩風險也並不存在。鄧鬱松指出,從2013年的數據來看,中國戶均擁有住宅略多於1套,但並沒有達到超過1.1套的警戒水準。而且,近月來,中國房屋新開工面積和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大幅回落,“這對於緩解一些地方的庫存壓力是有好處的”。

  而第三個流動性風險,則通過央行去年11月以來一系列降息降準得到很大化解,無論是對房地産開發企業來説,還是對購房者來説,流動性過緊的狀況並不明顯。

  有聲音認為,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中國房地産市場會出現資金加速流出的狀況,加劇房地産行業風險。不過,鄧鬱松指出,中國房地産市場是“不可貿易”的市場,買房人、開發商大都來自國內,而且都是使用人民幣進行交易,這種相對隔離的狀況也使中國樓市不會對美國加息過度敏感。

  加之,中國房企利用外資在整體對外融資中的佔比很低,今年以來又因為匯率等一系列因素海外融資量“腰斬”,美聯儲加息的影響十分有限。

  不過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提醒説,在經過了“黃金十年”的高速上漲之後,中國樓市目前並不是一個十分健康的市場,這種不健康也暗含了一系列風險隱患。

  首先,這種風險體現在房價和租金的不對等上。在中國,特別是一些大城市,一年租金收益不到房價的2%,這意味著部分城市房價有泡沫,同時也説明房地産尚未成為一種長期穩健的投資品,許多購房者仍將樓市視為短期套利的工具。

  另一方面,地方對土地財政的嚴重依賴難改,這也使樓市調控面臨“地價漲、房價難降”的兩難。此外,雖然購房按揭貸款方面的違約、“斷供”風險較低,但不少上游開發企業從影子銀行等渠道高成本融資,一旦銷售下滑、房價下降,可能會出現爛尾、蕭條等情況,並産生連鎖反應。

  胡景暉指出,解決這些難題需從深層次問題入手。地方要真正降低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需要開徵房産稅,但中國國有土地70年使用權的規定使得在許多發達國家通行的房産稅在中國“水土不服”。這些“癥結”需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來“動手術”。

  中國樓市在十餘年的繁榮之後開始走入調整期,今後房地産市場的需求是否可以持續?胡景暉表示,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如何真正讓農民得到適宜的居住空間十分關鍵,這也是保證房地産市場後勁的主要因素。此外,在大城市,“保障房買不了、高端房買不起”的中産階級“夾心層”也需要受到政策關注。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近期表示,未來中國一線和少數二線城市房價可能還會走高,特別對於“北上廣深”等城市,這種高房價也是限制城市過於龐大的一個門檻,而其他多數城市房價可能趨於穩定。(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