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産經 > 房産 > 正文

字號:  

長週期調整不是救市 去庫存才可重啟樓市

  • 發佈時間:2014-10-14 09:29:2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晶

  央行日前宣佈放鬆住房信貸限制,此舉被稱為政府“救市”,但“限貸”已收手數日,房地産市場並未出現熱銷場面。近日市場又傳,11月或將調整二手房交易營業稅,由原來對普通住房滿5年的交易免征營業稅,調整為滿2年即可免征。

  從解除“限購”,到結束“限貸”,這樣一連串動作,表面看是“刺激”住房銷售,但本質是放鬆管制,這與政府今年以來的改革思路並不矛盾。房地産調控政策逐步退出舞臺,意味著政府將會抽出那只“閒不住的手”,不再人為調控房價。如果這個判斷成立,那麼有關住房交易的各種稅收限制,或將逐波調整,直至取消。

  交易成本降低,能夠促進買賣,住房市場或可看到局部反彈,但無論政策怎樣“刺激”,房地産行業的長週期調整都不可避免。

  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經濟增長“新常態”,導致住房需求出現“新常態”。

  目前中國經濟處於“三期疊加”局面,經濟結構調整不乏主觀改革之意,但實際是全球經濟再平衡背景下的被動之舉。從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維度看,制度改革紅利是決定性因素,全球化則提供了經濟跨越良機。在政府主導下,中國利用加入世貿組織契機,通過扭曲要素價格,實現了貿易和投資快速增長,並使經濟總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中國這種增長方式在新興經濟體中具有代表性,但新興市場貿易順差大幅增長結果,就是美元供給氾濫,這實際奠定了美國次貸危機的貨幣基礎。

  目前的世界經濟再平衡,就是發達國家“去杠桿化”過程,這使得全球貿易總量萎縮。由於外需下降,中國不僅出口受到影響,而且由出口來吸收産能的投資模式,也無法持續。

  在出口與投資遭到抑制情況下,中國經濟實際結束了高增長時代。經濟增速下降,就是收入水準增速下降,居民對房地産的需求,也會恢復到正常狀態。

  其二,貨幣超發基礎不復存在。

  儘管官方從未承認貨幣超發,但由外匯佔款導致的基礎貨幣被動增發,實際造成經濟過度貨幣化,特別是房地産吸收了大部分貨幣存量,市場對房價持續上漲的預期,也是基於貨幣持續超發的判斷。

  但隨著人民幣持續升值,匯率水準趨於接近均衡匯率,國際收支長期順差局面不再。中央政府也明確宣示,不再使用全面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這使得貨幣增速趨於正常。雖然目前央行也在不斷放水,企圖以增加基礎貨幣供給的辦法來降低資金價格,刺激資金需求,但實際情況是,資金供求兩方均表現出謹慎心理。實體經濟結束了補庫存週期,對投資趨於謹慎。銀行也在縮小風險敞口,“慎貸”導致貨幣政策傳導能力下降。而換一個角度看,在國際收支趨於平衡背景下,央行目前的放水方式,只不過是改變了基礎貨幣的供給方式而已。

  貨幣政策漸趨中性化,支撐房地産過度需求的貨幣因素也就不復存在。其三,市場投資風險偏好改變。投資者認識到經濟週期規律,看到貨幣供給環境變化以及對房地産稅的預期,對住房的投資性需求整體下降。以目前租金房價比看,普遍低於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如果考慮到可能的住房保有成本增加,那麼在明確沒有貨幣高速增長條件下,住房投資風險加大。對於理性投資者而言,放棄住房投資標的,是個體理性。放棄的結果有二,一是不購買,二是降價出售。博弈論認為,個性理性往往導致集體不理性。集體不理性的市場表現是,隨著房地産調控政策退出,投資性存量房將出清市場,這將導致房價持續下跌。

  從經濟週期角度看,房地産繁榮告一段落,行業長週期調整不可避免。開發企業不可誤判形勢,不能將政策放鬆視為政策刺激,更不可將短期反彈看作是拐點出現。只有將市場出清,房地産才可能重啟新一輪增長週期。

  考慮到二三線城市住房供給過剩,一線城市投資性住房存量無法統計,那麼在房地産稅正式出臺前,房地産市場或要經歷漫長的去庫存過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