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能源 > 中國能源策 > 正文

字號:  

鐵礦石商巨虧背後的經濟學

  • 發佈時間:2014-11-02 09:5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晶

  淡水河谷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産商,最近3個月股價下跌了30%。10月30日,淡水河谷宣佈今年第三季度凈虧14.37億美元。

  這家鐵礦石巨頭近年的新聞常和巨虧連在一起。今年初,一則新聞説淡水河谷出現有史以來最大單季虧損——去年四季度虧64.5億美元。當然,去年四季度不是唯一巨虧的季度,之前的2012年四季度虧損26.5億美元。不過,該公司2012年、2013年仍錄得盈利。從財務報表來看,相當不錯,比國內的鋼鐵行業的財報遠要漂亮。第二大鐵礦石巨頭力拓則在2012年首次出現年度虧損。

  説起這些鐵礦石巨頭,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2009年、2010年中國鐵礦石談判的情景,中國企業慘敗,持續談判的結果是幾乎接受了對方所有的條件。記得2010年6月時,淡水河谷宣佈將從7月份開始把鐵礦石價格提高35%,而此前第二季度鐵礦石價格已經上漲了90%。當時,起碼我作為股市的觀察者是震驚了,那時我國大中型鋼企的銷售利潤率僅有3.6%,不用漲那麼多,一次小漲價就足夠把鋼鐵企業的利潤全部吞沒。

  後來,我國鋼鐵行業進入了寒冬。前年、去年全行業虧損之類的詞彙圍繞著這個傳統行業。全球鐵礦石大部分被中國消費,按理全球價格取決於中國價格。中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在65%左右,海外採購又主要被三大礦商把持。這種情形下,鐵礦石的價格好不了,一路下降。在網站可以查到,10月31日,62%品位的進口鐵礦石價格為80美元/噸,算是6年多以來的最低價了。2011年2月的歷史高點為191美元/噸,下跌了約六成。這個跌幅相當巨大。就是在這種景氣度嚴重下滑的局面下,淡水河谷的鐵礦石、煤炭和銅銷售額創下紀錄。

  價格持續下降沒有令這些巨頭減産囤貨,相反,每一家都在全力擴産。這些國際巨頭實力雄厚,礦石成本低,在目前礦石價格水準或者下方,他們的礦山擴張項目仍然有很強的競爭力;不過,這並非唯一的原因甚至不是主要的原因。不管是淡水河谷,還是力拓、必和必拓這些礦業巨頭,都在擴張産能。他們相信高成本廠商將被擠出國際鐵礦石市場。事實上,今年也不斷聽到中國礦山關閉的消息。分析師已經預測,四大巨頭將在全球海運鐵礦石市場的份額增加至70%。今年必和必拓已將全年産量目標上調至2.17億噸,並預計未來增至2.6億-2.7億噸。力拓在澳大利亞運營的鐵礦石年産能已較預期計劃早兩個月提高至2.9億噸,並預計2017年前在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年産能達到3.6億噸。巴西淡水河谷的年産出2018年後將從去年的3.06億噸增至4.5億噸。巨頭的管理層是這樣對外解釋的:“從公司經營的角度,我們絕對不會對鐵礦石産量進行任何的限制。一直以來,我們都秉承著這樣的理念:既然我們有這個生産能力,只要價格高於成本,我們就會最大化地利用這個生産能力,滿負荷地來生産。”

  從經濟學的角度,人們會預判到如果價格不發生逆轉,鐵礦石巨頭近年將會不時出現虧損;為什麼這些巨頭還要這樣幹?一個大企業,佈局市場,虧損的概念很重要,一個企業的成本是以機會成本計算的,虧損意味著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但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沉沒成本。再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平均收益暫時小于平均成本但大於平均可變成本,暫時的虧損不可怕。如果有機會在幾年時間裏一統江湖,以後的盈利還將更大,不但能遠遠覆蓋暫時的季度性虧損,還能令今後的利潤更加穩定和具有保障。

  從更長的時間軸來説,當鐵礦石價格進入低谷時,産業鏈上很多中國企業也許要做的,是走出去進軍産業鏈上游,而不是等著鐵礦石將來見底回升時佈局礦山。出海的路也許艱辛,但從成本的角度,現在代價只是幾年前中國企業出海收購礦産的幾分之一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