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 首次對民航業提要求
- 發佈時間:2016-01-28 07:4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李春暉
近日,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啟動迎來實質性進展。
1月22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公佈了《關於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為各方的啟動工作提供了實施細則,並提出了時間表。多位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該通知意義重大,為各方提供了統一規範的行動指南。
“在此之前,大家都知道要啟動,但具體工作不明確。這個文件明確部署和規劃了納入企業名單、碳排放數據核算等工作,規定較為細緻,加快推進了全國碳市場啟動的步伐。”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碳市場部副主任張昕説。
儘管大部分非試點省份、自治區去年已經開始了準備工作,但壓力仍然不小。
“我們前幾年的基礎工作更多的還是準備,而現實的差距不是靠這些短短一兩年間的基礎工作能夠改善的,恐怕還需要一個磨合期逐步改善。”浙江省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合作中心處長程紀華説。
試點地區中,北京反應迅速。1月26日,北京市發改委就公佈了《關於北京市2016年碳排放權交易有關事項補充的通知》(下稱“補充通知”),要求新增固定設施排放單位等。
“通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術細節。但我一直認為最根本最緊要的工作是立法,目前的立法工作嚴重滯後於碳市場的推進。沒有立法,碳市場準備工作的力度不夠,也可能不具有可持續性。”能源基金會中國低碳發展項目主任胡敏説。
首提民航央企
1月22日公佈的通知不乏新的亮點。
通知要求,地方主管部門、民航局、有關行業協會、央企,2月29日前向發改委報送納入全國碳交易體系的企業名單,納入門檻為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萬噸標準煤以上(含)的企業。地方主管部門還需在6月30日前報送企業排放匯總數據、核查報告,其中數據為企業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共3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相關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首次對民航局、有關行業協會和央企提出了要求。要求各行業協會和央企也要開展數據核算和報告工作。
“民航業是非常獨立的,自有一套管理系統。央企也是如此,雖然有屬地管理原則,但本身管理系統比較健全且複雜。行業協會力量也比較大,能調動企業積極性,除了地方發改委,也發揮它們的作用,充分利用其技術和管理的優勢,共同推進碳市場的啟動工作。”張昕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
而安迅思中國碳市場分析師陳少成則認為,這些組織和單位是必須考慮的。民航、鋼鐵等強勢行業,行業代表性的聲音更強,肯定繞不過去。
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民航局已經開始組織民航企業開展內部碳盤查工作。
中電聯幾年前就開始追蹤碳交易,調研電力企業參與碳交易的情況。2014年起,中電聯常務副理事長王志軒多次表示,電力行業到了以碳指標作為統領考慮的階段,因為常規污染物對電力工業來説,已不構成影響其發展的瓶頸制約因素。
全國碳市場第一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8個重點排放行業。據張昕統計,這些行業覆蓋了大部分央企。國家發改委氣候司也表示,央企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也是全國碳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對於市場的建立和運作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還組織培訓研討會幫助央企向國外企業學習借鑒碳交易的實踐經驗。
電力企業最積極,設立相應部門或公司為未來統一碳市場交易、碳資産管理做準備。
華能集團旗下共有10家電廠被納入試點控排企業。該集團2010年成立了華能碳資産經營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華能碳資産”)作為平臺公司,負責具體執行全集團碳排放管理的相關落地工作,並代理管理納入試點的電廠的碳交易和履約工作。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旗下有13家電廠被納入試點控排企業。該集團2008年成立電投(北京)碳資産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負責集團公司溫室氣體減排和碳資産管理,全國碳市場啟動後,還將統一管理集團旗下近百家電廠的碳資産。
地方準備不足
通知為地方提供了時間表和具體操作細則。
試點地區中,北京反應迅速。1月26日,北京市發改委公佈補充通知稱,北京碳市場在2016年6月30日後將繼續運作。對於未來納入全國統一碳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將研究提出已核發配額與全國排放配額的銜接方案,待商國家主管部門確定後另行通知。對於未納入全國統一碳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已核發的配額將繼續有效。北京市發改委還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配額回購操作細則等政策措施。
大部分非試點地區,在去年5月發改委印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落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後,即開始準備工作。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不完全統計,非試點地區共有14個省份初步遴選了第三方核查機構共172家,核查員逾千名。
浙江省2012年在地方率先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合作中心,從事基礎工作研究,分析碳交易對當地經濟、企業、産業結構的影響,摸索應對策略,完成頂層設計方面的一些工作。2014年,浙江省在全省96家大型企業中開展企業碳報告、碳核查工作。2015年根據國家碳市場的工作部署,擴展到近590家企業,做好數據基礎。
浙江一方面培訓企業的碳交易意識;另一方面建立氣候變化研究交流平臺,為企業利用資訊化手段報送數據提供工具支撐。在數據基礎上,從行業層級分析數據品質,為與全國碳市場的銜接打下基礎。
不過,即使有了這些基礎工作,要按時完成通知的要求,地方仍面臨較大挑戰。非試點地區困難要大得多,面對一項幾乎全新的業務,還要培養、磨合企業對碳交易的觀點意識和參與能力,時間成本較高。
程紀華認為,首要難題就是數據構建。大型企業的數據構建有一定基礎,而民營企業盤查、核查碳排放數據難度不小,特別是通知對數據的要求還細化到設施端。這些企業能否按照碳交易的要求完善內部碳排放、碳報告、碳資産的數據,還需要主管部門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
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齊紹洲也表示,試點地區第一年,控排企業漠不關心、消極推諉,等政府當真了企業才慢慢重視,意識增強。
另外,地方人才儲備不足,核查機構的培養和能力建設有難度。如果核查機構對企業、工業流程、行業特點不了解,這些核查機構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核查工作難度較高。以浙江為例,該省8家第三方核查機構,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大概300家企業的碳核查,時間緊、任務量大。
除此之外,省級政府在整體經濟不景氣,産業面臨結構性調整,而納入行業企業基本産能過剩、高耗能、面臨轉型危機的情況下,是否還能將碳交易工作上升到一個比較高的層面上,也要打個問號。
“碳交易可以作為一種轉型手段,但如何跟政府的其他經濟政策相互協調,共同促進經濟的轉型和發展,仍存在一個磨合階段。”程紀華説,如何用市場手段推進以往行政手段驅使的工作,有逐步磨合和挑戰的過程,這不是一兩個文件能解決的問題。